-
胃津
胃津指胃的津液,同胃阴。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舌淡红无苔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参胃阴条。
-
久齿
久齿为乳齿脱落后所生的恒齿。统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之脉入上齿;齿为骨之余,属肾所主,赖肾精充养,故其生长情况、坚固与否和肾气的盛衰有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
菱角粉
概述:菱角为菱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夏末秋初开花,花受精后没入水中,长成果实,即一般所称之菱角。50克菱角粉的营养价值:1.清热解毒,益胃安中,滋润皮肤,乌黑秀发。3.中医学认为:菱角味甘平,性凉,无毒,生食能消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能益气健脾,祛病强身。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肾阳不足者均不宜食用。
-
滋阴益胃
滋阴益胃为治法。指用具有滋阴生津、益气养胃作用的方药,治疗胃津气亏虚证、胃气阴两虚证、胃燥津伤证的治法。
-
噎膈·津亏热结证
噎膈·津亏热结证的症状:噎膈·津亏热结证患者吞咽梗涩而痛,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粪,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质红干,干裂少津,脉弦细数。方以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菲汁活血行瘀。详见噎膈条。
-
红色舌
红色舌即舌红。舌红指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阴虚火旺;红而干为胃津已伤;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郁热。
-
舌红
舌红指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阴虚火旺;鲜红起芒刺为营分有热;红而干为胃津已伤;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郁热。
-
白硬苔舌
白硬苔舌指白苔而舌体干硬的舌象,为痰火壅结,或热邪传入阳明,胃津耗损所致。宜速下之,佐以甘寒生津(见《伤寒舌鉴》)。
-
扶元逐疫汤
处方:黄耆(炙)、升麻(蜜水炒)、白术(土炒)、柴胡(蜜水炒)、陈皮(炒)、玉竹、沙参、甘草(炙)、当归。功能主治:扶正托邪。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各家论述:法东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于补中益气,复以玉竹、沙参以救胃津,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三
-
茯苓泽泻汤
《金匮要略》卷中:茯苓泽泻汤:处方:茯苓25克泽泻1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功能主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风气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气郁而反上逆,则为胃反,然吐则痰饮去而风火炽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饮水,但木旺土衰,则水寡于畏,肾水反溢为饮,治当健脾,以除伏邪宿饮。
-
加味竹沥汤
《医醇剩义》卷一:加味竹沥汤:处方:麦冬2钱,石斛3钱,羚羊角1钱5分,橘红1钱,胆星5分,僵蚕1钱5分(炒),天麻8分,淡竹沥半杯,姜汁1滴(同冲服)。功能主治:中风,风火炽盛,胃津不能上行,痰塞灵窍,昏不知人,证属中腑者。主治:子烦。妊娠3-4月,因心包、三焦二经气逆,致烦闷不安,口干舌燥者。
-
红舌
红舌(redtongue)为舌色的一种。是指舌体颜色鲜红的舌象。《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阴虚火旺;红而干为胃津已伤;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郁热。
-
水晶苔
水晶苔为舌象。舌苔色白,干硬粗糙如砂皮状,称水晶苔,又名白砂苔。系由于素体津亏,复因温疫热毒炽盛,胃津严重受损所致。《温疫论》下卷:“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急下之。”
-
斑片
定义:斑片(patch)为症状名,是指直径大于2cm的斑疹。癍疹为热病过程中发于肌表的癍和疹两种病证。点大成片,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的称为癍,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名为疹。《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
-
斑丘疹
定义:斑丘疹(maculopapule)为症状名,是指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皮肤损害稍有隆起的表现。点大成片,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的称为癍,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名为疹。癍和疹虽系两证,然亦有癍疹齐见者。《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
-
伤津
伤津为病机。即津液受伤。指由于高热、汗出过多,或感受燥邪而导致的肺、胃津液损伤的病理变化。一般为热性病过程中,由于高热,出汗过多,或感受燥邪,肺胃津液耗伤所致。如肺津受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带血丝、鼻干咽燥、喉干痛。胃津受伤,则见烦躁、渴饮不止、咽干口燥等。
-
五汁饮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五汁饮:方名:五汁饮组成:梨汁、蔗汁、莱菔汁各两瓢,鲜石菖蒲汁一小匙,生姜汁二滴。《湿温时疫治疗法》卷下方之五汁饮:方名:五汁饮组成:生萝卜汁2杯,生姜汁半酒杯,白蜜1酒杯,陈细茶汁1酒杯,生藕汁1酒杯。主治痢后积热未尽。用法用量:和匀,重汤炖温饮之。
-
白砂苔
为舌象之一种。舌苔色白,干硬粗糙如砂皮状,称水晶苔,又名白砂苔。系由于素体津亏,复因温疫热毒炽盛,胃津严重受损所致。《温疫论》下卷:“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急下之。”
-
望齿
望齿望诊内容之一。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的经脉络于龈,故望可了解肾和胃的病变。清代温病学者对验齿辨病有所创见,认为齿的润泽枯燥,反映了肾液、胃津的变化;齿的有垢无垢,反映胃浊、胃阴的情况。这对温病辨证,有一定临床意义。牙龈肿者多属胃火,陷者多属虚证。临床牙龈形色的变化,与月经、妊娠亦有一定的关系。
-
斑疹
斑疹的分类:斑疹常分为红斑、紫斑、白斑及黑斑等,若大而成片者,称斑片:红斑大多为热邪所引起,若红斑压之褪色为血热或血瘀,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稀疏为热轻,密集为热重;《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
栝楼牡蛎散
《金匮要略》卷上:栝楼牡蛎散:处方:栝楼根牡蛎(熬)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次10克,以温开水调服,一日三次。佐以牡蛎益阴潜阳,以降虚热。适用于百合病阴虚内热,虚阳上浮,肺胃津伤而见口渴者。各家论述:《金鉴》:与百合洗身而渴不瘥者,内热甚而津液竭也。附注:瓜蒌牡蛎散(《普济方》卷一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