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病
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辨证论治: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
-
六经病
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
-
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阳阳明合病者,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以两经见证之中,有喘而胸满之证,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关于太阳病、阳明病、合病:太阳病: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
-
三阳病
概述:三阳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阳明病辨证
关于阳明病:阳明病为病名。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
-
少阳病
《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参见太阳病、阳明病、寒热往来:太阳病为病名,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阳明腑病
《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关于阳明病:阳明病为病名。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
-
阳明经证
如身热,烦渴欲饮水,汗出恶热者,此阳明经本病也,当清解邪热。”《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
-
六经辨证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三阴经病证为伤寒后期,或寒邪直中而伤及脏腑的证候,因此多属内伤杂病范畴。
-
恶热
为外感热病、阴虚内热及胃火亢盛的主证之一。如:伤寒阳明病的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见《伤寒论·阳明病篇》)。《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恶热固为阴气之虚,而胃中有实火者,亦有恶热之证。
-
阳明三急下证
阳明三急下证是指阳明病急用下法的三种证型。即急下法适用于汗多津越于外,腹满津结于内,目睛不慧津枯于内三种情况。《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尚论篇》:“阳明经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
-
阳明病外证
阳明病外证是指阳明病的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在表现。《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由于里热外蒸,可见内外俱热证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经病、腑病所共有。《伤寒来苏集》:“四证是阳明外证之提纲。”
-
伤寒论阳明病释
《伤寒论阳明病释》为伤寒著作。清·陆懋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阳明无死证”的看法。现有清刻本,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及《世补斋医书》本。
-
头汗
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头汗: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四散,循经上越,内热退则汗自止。六阳虚汗为病证名。手足三阳经脉,都会于头,如禀赋不足,阳虚不固,其汗上至头,下至项大出不止,为亡阳的证候。治宜回阳敛汗,用大剂固真汤、参附汤、芪附汤及回阳救急汤之类。
-
转矢气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肠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伤寒论集注》卷五:“矢与屎同。矢气者,屁乃矢之气也。”参见失气条。
-
合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类经》注:“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指脏腑的表里内外关系。《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面合色赤。”合穴:合(音hé)是指特定穴之一的合穴。五俞穴之一。
-
固瘕
①脾肾虚寒所致大便先硬后溏的病症。《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伤寒来苏集》卷三:“固瘕,即初硬后溏之谓,肛门虽固结,而肠中不全干也。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加附子、肉桂等。《医宗金鉴》卷四:“固瘕者,大瘕泻也,俗谓之溏泻。
-
瘀热在里
瘀热在里指郁积在内的邪热。①伤寒病瘀热在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
热越
热越病理学术语。指里热向外发越。《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
矢气
矢气为症状名,亦作失气(或谓失为“矢”之误),俗称放屁。矢气频频,多因脾虚饮食不化,或肝胃气滞所致。治宜健脾消食,行气和中。伤寒阳明腑实也见矢气,腹满。《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
失气
《类经》张介宾注:“不知所禁,妄为刺之,则阴阳错乱,真气消亡,是谓失气也。”《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伤寒阳明腑实也见矢气,腹满。《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
-
阳明三急下
阳明三急下为病证名。指急性热病传至阳明腑实阶段的三种急下证。即《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胸胁满
胸胁胀满不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语,此为热入血室也。
-
胸胁苦满
因肝胆经气机失调,胆火内郁于胸膈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胸胁痛可由热入血室引起。
-
燥矢
燥矢证名。指燥结的粪便。多因胃肠实热壅盛,津液耗损,燥结肠道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治宜峻下热结、急下存阴等法。方用承气汤类。
-
漱水不欲咽
指病人口燥咽干,只想用水漱口,而不欲咽下。常见于热性病热入营血或瘀血内阻的病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
心愦愦
心愦愦(kuì愧)为症状名。因热盛伤津,热扰心神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
伤寒里证
伤寒里证为病证名。《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病邪由三阳传入三阴,或直中三阴,属里虚寒证。三阴虚寒之里,当温当补。
-
阳明少阳合病
阳明少阳合病为病证名。即为伤寒合病的一种。阳明与少阳两经合病,除出现阳明病的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自汗,腹满,便秘;又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等外,必见下利。《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
-
潮热
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以逍遥散。”《类证活人书·问伤寒疟状》:“问伤寒疟状,有阳明证,病人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
-
太阴病辨证
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寒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所致。病人太阴,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从阳化,即指太阴病转为阳明病。由太阳病误下,或阳明病失治、误治,或过食寒凉生冷,损伤脾阳,或风寒直入太阴,引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阻滞,以腹满或痛,吐利不食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治宜温中健脾燥湿,可用理中、四逆等方剂。
-
外感黄疸
外感黄疸为病证名。《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伤寒潮热
有虚有实,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有潮热似疟,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气弱脉弦,服补药不效者,此属饮证,随气而潮,故热亦随饮而潮,于痰饮门求之;
-
三阴病
概述:三阴病为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三阴病的总称。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伤寒贯珠集》卷六:“然太阴为病,不特传经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伤寒如是,即杂病亦如是,但有属阴属阳,为盛为虚之分耳。”
-
太阴病
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指寒邪直中太阴或邪传太阴寒证。
-
热入血室
概述:热入血室(heatinvadingbloodchamber)为病证名。是指以妇女在经期或月经前后,出现寒热如疟,或胸胁、少腹满痛,或谵语,或伴经量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如下记载:1.“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
-
谵语
谵语为症状名,同讝语。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素向·厥论》称谵言。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邪扰及神明时,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症。实证为多。见于伤寒阳明腑证、蓄血证、热入心包等。治宜泻热清心为主。
-
(执^水)(执^水)(zhé音蛰)汗出
(执^水)(执^水)(zhé音蛰)汗出症状。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形容微微汗出之状。
-
三阳合病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其证虽属于三阳,而热皆聚胃中,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故宜白虎汤清而解之。而太阳之腑膀胱,阳明之腑胃,少阳之腑胆,热邪盛满,自经入腑,故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皆为里为热之征也。三阳合病轻证,可用柴葛解肌汤清解。
-
日晡发热
《类证活人书·问伤寒疟状》:“问伤寒疟状,有阳明证,病人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腑证
腑证伤寒病分类方法之一。出《伤寒论》。三阳经病变影响到所属的腑。如太阳病见有小腹胀、小便不利,是水蓄于膀胱;阳明病有腹痛、大便秘结,是热结于胃与大肠;少阳病常经证、府证混见,但目眩、口苦、胸满、呕吐、寒热往来是热郁于胆的证候表现。
-
桂枝麻黄汤
处方:桂枝1两,麻黄1两(去根节),赤芍药1两,杏仁1两(去皮尖,麸炒黄)。功能主治:阳明中风,头痛口苦,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下之即小便难者;厥阴脉微而恶寒者,为阴阳俱虚,不可吐下者;厥阴发汗,面色赤,有热者,此欲解者。摘录:《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
-
表虚里实证
表虚里实证证名。表虚、里实症状同时存在。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由卫气不足,外邪传里,胃肠积滞,痰瘀停留所致。详见表虚证、里实证条。
-
不识人
不识人为症状名,指神志失常的严重症状。《辨证录·中风门》:“人有身忽猝倒,两目紧闭,昏晕,不识人,即子孙亦不相识。”《张氏医通·狂》:“热入血室,发狂不识人,小柴胡加犀角、生地黄。”《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伤寒阳明病,热极则日晡潮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法当大承气汤下之。”
-
日晡所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晡潮热
日晡潮热为症状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即日晡发热。指每至下午3时至5时左右体温升高,或热势加重的表现。《类证活人书·问伤寒疟状》:“问伤寒疟状,有阳明证,病人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本症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称日晡所发热。
-
心中懊恼
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心中懊𢙐
又名心中懊恼。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阳明脉解篇
《阳明脉解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吴崑注:“解,释也。是解释阳明经为病之义。”本篇分析阴阳经脉的实热症状和病理变化,说明阳明病恶木、恶火、恶人的道理,故名。
-
胃家
胃家解剖结构名。泛指胃、大肠、小肠等。《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