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饮
寒饮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临床多见咳嗽,怔忡,饮食减少,两腿畏寒,甚则卧床不起,治宜祛寒蠲饮为大法,用理饮汤加附子,参见痰饮条。
-
内伤结胸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结胸治法》:“结胸之证,有内伤外感之殊。内伤结胸,大抵系寒饮凝于贲门之间,遏抑胃气不能上达,阻隔饮食不能下降。当用干姜八钱,赭石两半,川朴、甘草各三钱开之。其在幼童,脾胃阳虚,寒饮填胸,呕吐饮食成慢惊,此亦皆寒饮结胸证。治用庄在田《福幼编》逐寒荡惊汤。”
-
生姜半夏汤
半夏9克生姜汁15毫升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功在和胃化饮,降逆止呕。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组成:半夏((口父)咀)3钱,生姜(切片)3钱。
-
溢饮
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水寒相杂为患,若饮郁化热,则可见饮溢体表,热郁于里之候。溢饮的症状: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若伴有发热、烦躁、苔白兼黄,为表寒外束,内有郁热,可加石膏以清内热。
-
内伤呕吐
概述:内伤呕吐为病证名。有胃寒呕吐、胃热呕吐、痰饮呕吐、食积呕吐等。痰呕的辨证治疗:寒饮所致之痰呕,患者舌苔薄腻,脉沉迟,可用桂苓半夏汤、茯苓半夏汤、二陈汤、来复丹进行治疗。实呕指外邪犯胃、痰饮停滞、宿食不消及气逆火郁所致的呕吐。
-
痰饮呕吐
定义:痰饮呕吐为病证名。痰饮呕吐的治疗:寒饮所致者,舌苔薄腻,脉沉迟,宜用桂苓半夏汤、茯苓半夏汤、二陈汤、来复丹。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支饮
寒饮伏肺: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往往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治法:温肺化饮。脾肾阳虚:症状:喘促动则为甚,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苔白润或灰腻,舌质胖大,脉沉细兼滑。
-
赤丸
《金匮要略》卷上:赤丸:处方:茯苓56克半夏56克(洗)乌头28克(炮)细辛14克制法:上四味,研末,纳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备注:方中乌头温经散寒,可治沉寒痼冷引起的腹痛,细辛、茯苓、半夏温化寒饮;而《普济方》仅用乌头、半夏2味,易白凤仙子、杏仁,黄丹为衣,服7丸至谷道见血而止。其瞑眩之性可知。
-
痰呕
又名痰饮呕吐。痰呕的辨证治疗:寒饮所致之痰呕,患者舌苔薄腻,脉沉迟,可用桂苓半夏汤、茯苓半夏汤、二陈汤、来复丹进行治疗。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姜炭
味苦微辣。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姜炭温经止血、温脾止泻,主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阳虚泄泻(《中华本草》)。
-
炮姜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烫、炒炭等。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
-
胸中痞硬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伤寒贯珠集》卷二:“此痰饮类伤寒证,寒为寒饮,非寒邪也。《活人书》云:痰饮之为病,能令人憎寒发热,壮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正此之谓。”
-
回阳升陷汤
处方:生黄耆8钱,干姜6钱,当归身4钱,桂枝尖3钱,甘草1钱。临床应用:1.心肺阳虚:一童子,年13-14,心身俱感寒凉,饮食不化,常常短气,无论服何热药,皆分毫不觉热。知其胸中大气下陷,兼上焦阳分虚损也。即其数目资禀及现时病状以互戡病情,其为大气下陷兼寒饮结胸无疑。服数剂,呵欠与太息皆愈矣,渐能言语。
-
寒痧
①指寒饮伤中,痧毒寒凝的病证。②寒气外袭所致之痧证《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寒痧,此系外受寒邪,寒气入经,身发潮热。治法,用钱刮两臂臑穴、两曲池穴,用针刺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穴。”③小儿发痧之一种。症见潮热,指尖微冷,怕寒喜热。针曲池、少商、委中。并用藿香、紫苏、橘红、青木香等味煎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寒饮郁肺证
概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在恢复期可见寒饮郁肺证,证见痒咳,或阵咳、呛咳、夜咳,遇冷加重,过敏而发,白痰难咯,苔白腻,脉弦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寒饮郁肺证的治疗:推荐处方:射干9g、炙麻黄6g、干姜15g、紫菀30g、款冬花30g、五味子15g、法半夏9g、前胡15g、百部15g、苏子9g、葶苈子15g、川贝粉3g(冲服)。
-
肺恶寒
无论外感寒邪,过用生冷,均易影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各种肺的病变。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侵袭则肺气不利,卫外阳气受伤,肺经受邪,故恶寒。《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肺恶寒。”马莳注:“肺本属金,金之体寒,而受寒则病,故恶寒。”
-
定风汤
处方:牙皂角(炙)1寸(去皮),白石膏5钱,朴消1钱,荆芥1钱,葱白3寸。功能主治:风热牙疼,喜寒恶热者。各家论述:内生风热,并于一颊,邪火自实,因致牙疼。故得寒饮则阴阳微和,而痛少可;得热饮则以火济火,而痛益深。用牙皂、荆芥、葱白之辛温以散其风;摘录:《医方考》卷五
-
肺伤
肺伤病证名。《脉经》卷六:“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参见气极、七伤条。
-
祛寒化痰
祛寒化痰为化痰法之一。由于阳虚,寒饮内停,症见吐痰清稀、怕冷、手足不温,舌淡苔滑等。针灸常选脾俞、肺俞、大椎、中脘、丰隆、阴陵泉等穴。祛寒化痰又称温化寒痰。是治疗脾肾阳虚,寒饮内停而出现寒痰的方法。常用干姜、半夏、细辛、茯苓、桂枝等药。
-
齁喘
《金匮翼·齁喘》:“齁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与内饮相搏,宜小青龙汤主之;丹溪治齁喘之症,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八味、肾气,温肾行水之谓也;《万病回春·哮吼》:“凡遇天阴欲雨,便发齁喘,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
-
温肺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肺汤:处方:白芍药六两,五味子(去梗.水煎熟,食远温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肺胃两虚,寒痰内滞而哮发,呕逆大便溏泄,是虚寒从下上也。人参扶元气补肺,干姜温胃气散寒,肉桂暖血温肺,钟乳温肺镇逆,半夏燥湿化痰,橘红利气除痰,木香调中气以和肺胃也。主治:寒冷伤肺,喘咳声嘶者。
-
阿尔泰扭藿香
概述:阿尔泰扭藿香阿尔泰扭藿香为唇形科植物阿尔泰扭藿香LophanthuskryloviiLipsky的全草。产于新疆。15脉,外密被短柔毛及腺点,内面在喉部具毛环,萼齿5,二唇形,齿狭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上唇3齿较高;阿尔泰扭藿香味辛,性微温,具有化湿消暑、行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夏月感寒饮冷、腹痛吐泻等。8月采收,晒干。
-
红薯细辛
拼音名:HónɡShǔXìXīn英文名:maireiporana别名:小萼飞蛾藤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红薯细辛的根。单叶互生;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1600-2500m的疏林或箐沟边。温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温肺止咳平喘。主寒饮咳喘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有镇咳平喘的功能。
-
紫菀半夏汤
《普济方》卷一五八:方名:紫菀半夏汤组成:紫菀(洗净)、麻黄(去节)、半夏(洗)、五味子(去枝梗)、干姜(炮)、桂(去粗皮)、赤芍药、甘草(炙)各等分。主治:停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痰涎,久不愈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半身汗
半身汗为症状名。《张氏医通》卷九:“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若元气稍充,即间用小续命汤一剂以开发其表,或防己黄芪汤加川乌以散其湿。”《中医临证备要》以下肢瘫痪证,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处无汗,为上半身汗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加减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方之加减生化汤:处方:川芎、麻黄根、人参各一钱,当归四钱,桂枝、炙甘草、羌活各五分,天麻、羚羊角各八分,附子一片。用法用量:水煎,和姜汁二匙调服。亦治寒痛。痰,加半夏8分、竹沥、姜汁;功能主治:《顾氏医径》卷四方之加减生化汤主治产后痢疾,因胎前暑湿未清,至产后尚腹痛滞下者。
-
胃寒恶阻
胃寒恶阻病名。恶阻证型之一。多因妇女平素脾胃虚寒,孕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寒饮逆上。症见呕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热饮,兼见面色苍白,肢冷倦卧。治宜温胃止呕。方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
饮心痛
亦称停饮心痛。《诸病源候论·心病诸候》:“心痛而多唾者,停饮乘心之络故也。”《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曰饮,必恶心烦闷,时吐黄水,甚则摇身作水声。宜小胃丹、胃苓汤。热饮加黄连、甘遂,寒饮加肉桂、茯苓、苍术、半夏。水饮流注胸膈痛,宜三花神佑丸。治宜化痰定痛,二陈汤加干薤白五钱、瓜蒌皮二钱主之。
-
伤寒不可吐
伤寒不可吐指伤寒禁吐之证。1.太阳病应发汗禁吐。2.少阳病禁吐。3.少阴病膈上有寒饮者禁吐。‘
-
冷嗽
因感寒饮冷所致的咳嗽。《外台秘要》卷九:“冷嗽者,年衰力弱,体气虚微,如复寝食伤冷,故成冷嗽。”《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谓其候呼吸气寒,口如饮冰雪,呕唾冷沫,胸中急痛,昼静夜甚,得温则止,遇寒即发。治宜温肺止咳,用干姜汤、橘皮汤、紫菀饮、胡椒理中汤等。参见五嗽、咳嗽条。
-
积冷胃脘痛
积冷胃脘痛病证名。冷饮内伤,阴寒凝积所致的胃脘痛。《症因脉治》卷一:“二便清利,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得寒饮则甚,此积冷症也。”治用豆蔻丸。《类证治裁·胃脘痛》治以辛热通阳,用术附汤加厚朴、草蔻。《医学三字经·心腹痛胸痹第七》以理中汤加附子、肉桂主之。兼呕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
半夏补心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处方半夏12克宿姜10克茯苓桂心枳实橘皮各6克白术8克防风远志各4克制法上九味,叹咀。功能主治温胃健脾,理气化饮。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半夏补心汤兼调脾气,方中桂心、宿姜温补心脾,枳、术、橘、半温理胃气,茯苓佐桂心下导虚阳,防风佐白术上散浊湿,远志一味通心气之专药。
-
半夏麻黄丸
概述:半夏麻黄丸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方解:方中麻黄通太阳以泄水气;各家论述:1.《伤寒补正》:《伤寒论》心下悸用桂枝以宣心阳、用茯芩以利水邪,此用半夏、麻黄非故歧而二之也。2.《伤寒论注》:徐彬曰,阴邪者,痰饮也,故以半夏主之,而合麻黄,老痰非麻黄不去也。
-
芦根饮
《通俗内科学》:芦根饮:处方:芦根1钱,麦冬1钱,地骨皮1钱,生姜1钱,栀皮5分,茯苓5分。功能主治:产后大渴不止。《圣济总录》卷三十九:方名:芦根饮组成:芦根(锉,焙)1两1分,人参1分,水萍(紫者,焙干)1分,枇杷叶(拭去毛)1分。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入薤白4寸(拍破),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
-
破饮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破饮丸:处方:旋复花240克白术530克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180克枳实(麸炒)60克赤茯苓(去皮)210克制法:上药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三因》卷十三:方名:破饮丸别名:破痰丸组成:荜茇、丁香、胡椒、缩砂仁、乌梅肉、青皮、巴豆(去皮)、木香、蝎梢各等分。久服不伤脏气。
-
砂仁粥
再将大米淘洗后,放入小锅内,加水适量,如常法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砂仁末,稍煮即可。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功效:醒脾胃,通滞气,散寒饮,温肝肾。主治:呕吐,腹中虚痛,上气咳逆,胀痞。脾胃虚寒性腹痛泻痢,消化不良,脘腹肿满,食欲不振,气逆呕吐。用法用量:先以粳米煮粥,待粥成后,调入砂仁细末服。
-
温胃化痰丸
处方:半夏90克橘皮(去白)干姜(炮)白术各60克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胃化痰。治寒饮停留脾胃,胸膈不快,痰涎不尽者。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用温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
北细辛
《中医大辞典》·北细辛:北细辛为中药名,出自《理伤续断秘方》,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细辛之药材名。性味归经:辛,温,有毒。主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风寒湿痹,寒饮喘咳,鼻渊。使用注意:血虚头痛、肺热咳喘、阴虚干咳等忌服。化学成分:汉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
-
滇南冠唇花
拼音名:DiānNánGuànChúnHuā别名:野藿香、香薷、藿香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滇南冠唇花的全草。恭敬经冠紫色或褐色,长约1.5cm,无毛,上唇盔状,顶端微凹,下唇略短,先端3裂,中裂片狭舌形,侧裂片卵圆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60-2000m的空旷草坡上、林下或灌丛中。化湿和中。头痛胸闷;
-
小辛
概述:小辛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肺、肾经。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1.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风寒湿痹,寒饮喘咳,鼻渊。使用注意:血虚头痛、肺热咳喘、阴虚干咳等忌服。化学成分:汉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
-
薏苡附子散
《金匮》卷上:方名:薏苡附子散别名:薏苡散组成:薏苡仁15两,大附子10枚(炮)。寒湿痹证,腰膝重痛,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得热则减,遇寒则剧。2.《成方切用》:胸中与太空相似,天日照临之所,而膻中之宗气,又赖以苞举一身之气者也。《医学纲目》引作 薏苡仁附子散,《赤水玄珠》引作 薏苡附子汤。
-
少辛
概述:少辛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细辛之别名。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风寒湿痹,寒饮喘咳,鼻渊。使用注意:血虚头痛、肺热咳喘、阴虚干咳等忌服。化学成分:汉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
-
艾子
概述:艾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记载的食茱萸之别名。来源及产地: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oxylumailanthoidesSieb.etZucc.的果实。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功能主治:温中燥湿,利水下气,杀虫止痛。1.治心腹冷痛,寒饮,泄泻,冷痢,寒湿痹痛,赤白带下。阴虚火旺者忌服。
-
白姜
概述:白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干姜之别名。性味归经:辛,热,入心、肺、脾、肾经。功能主治:功在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主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本品成分还可麻醉降温。
-
寒饮停肺证
寒饮停肺证为证候名。指寒饮停聚于肺,肺失肃降,以咳嗽气喘,或哮鸣有声,胸部紧闷,不能平卧,吐稀白痰涎,苔白滑,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散寒化饮
散寒化饮为治法。指用性味辛温,具有散寒化饮作用的方药,治疗寒饮内停证的治法。
-
肺胀·寒饮射肺证
定义:肺胀·寒饮射肺证(lungdistensionwithsyndromeofcoldfluidhittinglung)是指寒饮内停,泛滥射肺,以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咳逆喘促,气逆不得平卧,痰稀泡沫量多,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滑,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肺胀证候。食疗方法:推荐食材:干姜、生姜、淡豆豉、饴糖、羊肺、葶苈子等。胀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