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胃
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所说:“食久反出,是无火也。”痰浊阻滞:反胃·痰浊阻滞证(stomachrefluxwithsyndromeofblockadeofphlegm-turbidity)是指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以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痰涎水饮,眩晕,心下悸,苔白滑,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反胃证候。
-
朝食暮吐
朝食暮吐为症状名。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一证,本属火虚。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人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
-
翻胃
概述:翻胃为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四。反胃:翻胃即反胃,亦称胃反。大便溏利,每食必吐之膈证:翻胃指大便溏利,每食必吐之膈证。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八味丸主之。此验症全在大便,如一千结,便非无火,一味滋润如前法。”
-
膈
中医认为膈的作用可以遮隔胃肠消化饮食所产生的浊气,不使浊气上熏心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膈有3个裂孔,在第1腰椎前面有主动脉裂孔,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道裂孔,食道裂孔右前方有腔静脉孔。《杂病源流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源流》:“噎塞,反胃,二者皆在膈间受病,故通名为膈也。”
-
牛口涎
《*辞典》:牛口涎: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Ni KǒuXi n别名:牛涎(《千金方》)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唾涎。功能主治:治噎膈,反胃呕吐。②《纲目》:吮小儿,治客忤。灌一合,治小儿霍乱。入盐少许,顿服一盏,治喉闭口噤。(《千金方》)③治目睛损伤:牛涎,日二点,避风。
-
猫胞衣
《*辞典》:猫胞衣:出处:《纲目》拼音名:MāoBāoYī别名:猫胞(《本经逢原》)来源:为猫科动物猫的胎盘。功能主治:治噎膈反胃,胃脘痛。附方:①治反胃吐食:猫胞衣烧灰,入朱砂末少许压舌下。(《杨氏经验方》)②治膈噎:猫初生胎衣,以新瓦焙干,研细末,每服一、二分,好酒送下。
-
栗壳
《*辞典》:栗壳: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L K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外果皮。性味:《纲目》:甘涩,平,无毒。功能主治:治反胃,鼻衄,便血。①孟诜: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附方:①治膈气:栗子黑壳煅,同舂米槌上糠等分,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以粥饮调服。(《圣惠方》)③治痰火瘰疬:粟壳和猪精肉煎汤服。
-
定胃散
别名:附子散、温胃散处方:附子1个(去皮脐,生切作4块)。制法:上用生姜半斤,以水1碗,同煮附子,汁尽为度,取附子,焙干为末。功能主治:反胃吐逆,久冷反胃。用法用量:附子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三)、温胃散(《直指》卷七)。摘录:《博济》卷三
-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田季散
《苏沈良方》卷十:别名:二圣散、二气散组成:好硫黄半两(细研),水银1分(与硫黄再研无星)。用法用量:每服3钱,生姜4两取汁,酒1盏,同姜汁煎熟调药,空心服。衣被盖覆,当自足指间汗出,迤逦遍身,汗出即愈。制备方法:同研如黑煤色。附注:二气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二圣散(《扁鹊心书 神方》)。
-
牛羊草结
《*辞典》:牛羊草结:出处:《内蒙古中草药》拼音名:Ni Y nɡCǎoJi 别名:草结、羊胲子(《内蒙古中草药》),西格格(蒙名)。②治吐酸,胃溃疡,止心胃痛。附方:①治反胃呕吐:牛羊草结一斤,枣肉半斤,平胃散(陈皮、厚朴、苍术、甘草)五两。(《内蒙古中草药》)②治晕车、晕船呕吐:牛羊草结为末,每次冲服一钱。
-
一物汤
《普济方》卷二○六引《至道方》:方名:一物汤组成:人参2两(拍破)。主治:卒呕逆,粥饮入口即吐,困弱无力。用法用量:水1大升,煎取4合,乘热顿服,兼以人参汁煮粥食之。临床应用:反胃:徐郎中患反胃,诸方不愈,只服参而愈。
-
韭汁牛乳饮
《丹溪心法》卷三:韭汁牛乳饮:处方:韭菜汁60毫升牛乳60毫升功能主治:治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作痛,翻胃便秘。临床应用:噎膈反胃:天津钱氏妇患噎膈反胃,粒米不下,日服稀粥饮,服至1杯,必须呕吐,不吐则心中难受,必以手探之,吐而后已,复服复吐,如是者已经月余。2.《医方论》韭汁去瘀生新,又能开通胃气;
-
反胃降逆丹
处方:柿蒂1两,红豆蔻3钱,人参(去芦)8钱,干姜4钱,川附子2两,砂仁5钱,厚朴(炙)5钱,橘皮8钱,肉桂(去粗皮)4钱,丁香4钱。制法:上为细末,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每16两用滑石细粉4两为衣闯亮。功能主治:舒气降逆,安胃止吐。主气逆胸满,食道狭窄,噎膈反胃,朝食暮吐。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半夏生姜大黄汤
《准绳·类方》卷三处方半夏2两,生姜1两半,大黄2两。功能主治反胃,邪实呕吐,便秘可下者。用法用量水5升,煮取3升,分2次温服。
-
干饧糟
来源:为制饴糖后所余之渣滓,经晒干而成。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纲目》:治反胃吐食,暖脾胃,化饮食,益气缓中。附方:治反胃呕吐不止,利胸膈,养脾胃,进饮食:干饧槽六两,生姜四两。二味同捣作饼,或焙或晒,入炙甘草(末)一两,盐少许,点汤服之。(《澹寮方》甘露汤)摘录:《*辞典》
-
增减逍遥散
《辨证录》卷五:方名:增减逍遥散组成:白芍5钱,茯苓3钱,白术3钱,陈皮1钱,柴胡1钱,神曲1钱,白豆蔻1粒。《辨证录》卷一:方名:增减逍遥散组成:白芍3钱,白术3钱,当归2钱,人参2钱,炒黑荆芥2钱,白芥子2钱,柴胡1钱,甘草5分,陈皮3分,神曲3分。身热12日而仍不退,不见发厥,此为伤寒虚极,欲厥而不得。
-
牛蹄筋
牛蹄筋的选购水发蹄筋:先用木棒将蹄筋砸一砸,使之松软(这样易于涨发,且成品酥脆,出品率高),再放入水中浸泡12个小时,然后加清水,蒸或炖4个小时,当蹄筋绵软时,捞入清水中浸泡2小时,剔去外层筋膜,再用清水洗干净即可使用,蹄筋带有残肉要去除。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冷、腹痛寒疝、中虚反胃。
-
猬肉
《*辞典》:猬肉: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W iR u来源: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刺猬皮条。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治反胃,胃脘痛,痔瘘。①《食疗本草》:主下焦弱,理胃气,令人能食。②《本草拾遗》:皮及肉主反胃,炙黄食之。③《本经逢原》:治反胃,胃脘痛。
-
牛喉咙
《*辞典》:牛喉咙:出处:《千金 食治》拼音名:Ni H uL nɡ来源:牛科动物黄牛及水牛的喉咙。附方:治反胃吐食,药物不下,结肠三、五日至七、八日大便不通:白水牛喉一条。去两头节并筋膜脂肉,用米醋一盏浸之,微火炙干、淬之,再炙、再淬,醋尽为度,研末。(《法天生意》正胃散)摘录:《*辞典》
-
鹈鹕毛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鹈鹕毛皮:拼音名:T H M oP 别名:斑嘴鹈鹕来源:鹈形目鹈鹕科斑嘴鹈鹕PelecanusroseusGmelin,以毛皮入药。生境分布:我国北部地区,冬季迁南部地区。炮制:烧存性。功能主治:治反胃吐食。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元及散
《元和纪用经》:组成:元及(即五味子)。功效:养五脏,补不足,益气明目,止烦,消风,下气,令体悦,消水肿,定反胃,强食益精,坚筋骨。用法用量:每服3匕,酒送下,1日2次。制备方法:上药烈日晒干,为末。
-
七厘顶
《串雅补》卷一:组成:丁香5钱,广木香5钱,良姜5钱,川椒5钱,广皮5钱,藿香5钱。主治:斑痧肚痛,反胃噎膈,恶心呕吐。用法用量:烧酒送下7粒。制备方法:上为末;亦可为丸,如芥子大,外用朱砂为衣。
-
木香消谷丸
《御药院方》卷四:组成:青皮4两(洗净,焙干),陈皮4两(洗净,焙干),桂(去粗皮)2两,干姜(炮)2两,牵牛8两(4两生用,4两熟用),木香半两。主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
-
生料健脾丸
《普济方》卷三十六引《澹寮》:组成:厚朴(去粗皮,生锉)2两5钱,半夏(生)2两,白豆蔻仁2两,草果仁2两,甘草2两,缩砂仁2两。主治:呕吐反胃,脾泻白痢,肠滑冷痢,一切脾胃病。制备方法:上(口父)咀,用生姜1斤4两,细切捣碎,滓汁并用,同药一处为丸,如鸡子黄大,晒干。
-
牛涎丸
《本草纲目》卷五十引《医学集成》:组成:老牛涎、糯米末。主治:噎膈反胃。用法用量:煮熟食之。制备方法:拌和为小丸。
-
九仙饼
别名:九仙夺命丹处方:人参2钱,南木香(不见火)2钱,南星(姜汁洗7次)2钱,甘草1钱,半夏(姜洗十次)5钱,枳壳(去瓤,面炒)10钱,白矾(明净者,火枯)10钱,豆豉(煅过)10钱,厚朴(姜汁浸,炒)15钱。功能主治:反胃噎食。用法用量:九仙夺命丹(《臞仙活人方》)。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四引《急救仙方》
-
千转丹
《瑞竹堂方》卷二:方名:千转丹组成:牛涎半斤,好蜜半斤,木鳖子30个(去皮油)。主治:反胃吐食。用法用量:上合放于银器内,慢火熬,用槐条7枝搅之,煨干为度。每和白粥两匙,日进3服。
-
卫生润肠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方名:卫生润肠丸组成:川羌活5钱,当归5钱,大黄5钱,麻仁1两,桃仁1两,皂角子5钱,防风5钱,秦艽5钱。功效:助消化,润燥通肠。主治:大便秘结,隔食反胃,咽肿舌焦,头昏目赤,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2钱重。
-
鸭肫散
《仙拈集》卷一引《全生》:方名:鸭肫散组成:鸭膍胵数10个(晒干,微炒)。主治:噎膈反胃,食不能下。用法用量:每服6分,每早以烧酒送下,频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猪脂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四:方名:猪脂丸组成:杏仁4两,松仁4两,白蜜4两,橘饼4两。主治:反胃,久闭不通,服通剂过多,血液耗竭,转加闭结者。用法用量:上以猪油(熬净)1杯,同捣,时时食之。
-
鸡肫
鸡肫也称“鸡胃”。形扁圆,外有筋膜,内有肫皮,两侧为肫肉。如:炸肫仁、火靠菊花肫、爆肫花、卤鸡肫。鸡肫的别名鸡胗、鸡胃鸡肫的食疗功效味甘平、性涩、无毒。有消食导滞,帮助消化的作用。有治食积胀满、呕吐反胃、泻痢、疳积、消渴、遗溺,牙疳口疮,以及利便、除热解烦。
-
风痨臌膈四大证治
《风痨臌膈四大证治》为书名。不分卷。清·姜天叙撰。刊于1796年。本书重点论述中风、虚劳、水肿、臌胀、呕吐及噎膈反胃诸病症。并对霍乱、关格等杂病作了简略的介绍。解放后有排印本。
-
甘寒生津
甘寒生津为治疗学名词,指一种治法。润燥法之一。用甘寒滋润药物治疗津液损伤的方法。如热性病里热盛,损伤胃的津液,症见发热、口中燥渴,或吐黏滞白沫,或噎膈反胃。治宜生津养胃,可用麦门冬汤。如胃阴伤较重的,用益胃散。
-
米饮
《食鉴本草》:组成:杵头糠(炒)1两。主治:咽中作梗,下食则塞,反胃不止。用法用量:煮米饮调匀,空心服。
-
猕猴桃藤中汁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M H uT oT nɡZhōnɡZhī来源:为猕猴桃科植物猕猴桃茎中的液汁。化学成份:茎含氨基酸,有多量的精氨酸和相当量的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及天门冬酰胺。性味:《纲目》:甘,寒,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下石淋,主胃闭(一作 反胃 ),取汁和姜汁服之。
-
苹果皮
《*辞典》:苹果皮:出处:《滇南本草图说》拼音名:P nɡGuǒP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苹果的果皮。化学成份:含矢车菊素。功能主治:《滇南本草图说》:治反胃吐痰。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或沸汤泡服。
-
黑三棱
《*辞典》:黑三棱:拼音名:HēiSānL nɡ别名: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来源: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又方:荆三棱、青皮、陈皮、木香各半两,肉豆蔻、槟榔各一两,硇砂二钱,共研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用荆三棱(炮)一两、川大黄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熬成膏。
-
肉豆蔻饮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组成:肉豆蔻(炮去壳)4枚,高良姜1两半,白芷1两半,人参1两半,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槟榔(锉)1两半。主治:反胃,饮食入口即吐。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薤白3寸,切,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如人行5里再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羊肉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九:组成:羊肉(去筋膜,取精者薄切,令作片子)4两,胡粉半两,胡黄连半两,大枣(煮,去核并皮)20个。却别碾胡黄连作末,并胡粉一处,和枣作团,以湿纸包裹,于煻火中煨令子熟;《普济方》卷二五八:组成:羊肉(去脂膜,切作片)5两,大蒜(去皮细研)1颗。主治:反胃,朝食暮吐,夜食朝吐。
-
苏杏粥
《济众新编》卷七:组成:苏子(水沉去浮者,净洗,炒)、真荏子(有热则生用,有寒则炒用)、杏仁(泡,去皮尖,水沉去毒)各等分。功效:调中下气,利大小便,润心肺,消痰气,益五脏,宁肺气,行风气,滑肠胃,通血脉,润肌肤。主治:上气咳逆,咳嗽喘急,霍乱反胃。
-
三仙饮
《仙拈集》卷一:方名:三仙饮组成:沙糖4两,生姜4两,乌梅15个(去核)。主治:噤口痢;兼治反胃。用法用量:以滚汤调匀,频服。制备方法:共捣汁。《一盘珠》卷四:方名:三仙饮组成:熟附子3钱,上肉桂3钱,干姜3钱。主治:真阳耗散之阴症,手足厥冷,脐下微痛,两目昏昏神不足者。用法用量:艾叶为引,水煎服。
-
三白酒
《李氏医鉴》卷四:方名:三白酒组成:火酒3斤,白糖1斤半,白萝卜1斤半,生梨1斤半。功效:祛痰养血。主治:噎膈反胃。用法用量:3日后,徐徐饮之。制备方法:将梨、萝卜捣汁,并糖入酒内,封固坛口。
-
新瓦散
《圣济总录》卷一三四:方名:新瓦散组成:新瓦(煅,醋淬2-7遍)5两,使过炼银锅子(煅,醋淬2-7遍)5两。主治:汤火所伤。《赤水玄珠》卷四:方名:新瓦散组成:多年瓦1片。主治:反胃。制备方法:将瓦烧红,入驴尿内淬21次,研末,仓米饭焦为末,2分饭末,1分瓦末,蜡精和饭为丸,以驴尿和平胃散服之。
-
噎膈仙方
《证治汇补》卷五:方名:噎膈仙方组成:白硼砂1钱半,真青黛1钱,乌角沉香2钱。主治:噎膈。用法用量:每服3茶匙,加前药末7厘,白汤调下,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再用白马尿1斤(如反胃者用黑驴尿),白萝卜1斤取汁,生姜半斤取汁,共于铜锅内熬成膏。
-
内踝前下
内踝前下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足背踝关节部,内踝下稍斜向前约1横指处。主治反胃吐食。一般灸3~5壮。
-
水碱
概述:水碱为中药名,出自《本经逢原》,为《本草纲目》记载的灰碱之别名。来源: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性味:咸、苦,温。功能主治:软坚,消积。1.治积块,噎膈反胃。虫牙痛,研末填蛀孔内。化学成分:石碱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
-
东垣试效方
《东垣试效方》为书名。金·李杲撰于1266年。计24门,分述药象及各种病证,包括饮食劳倦、心下痞、中满、腹胀、反胃,及妇人、小儿、眼鼻耳齿等病证。每门先设总论,以证候为主,详论病源、治法,后列诸方。书中收医论29篇,医方240余首,医案医话20余则。选方大多切于实用,所录普济消毒饮、益气聪明汤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
白螺壳
概述:白螺壳为中药名,出自《肘后方》,即《本草纲目》记载的白螺蛳壳的别名。来源及产地: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Bellamyaquadrata(Benson)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化痰,止痛,散结,敛疮。1.治热痰咳嗽,胃痛吐酸,反胃。9g,或入丸剂。2.治瘰疬、溃疡久不收口,烫火伤。研末撒或调敷。
-
灰碱
概述:灰碱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别名:石碱、花碱、水碱。来源: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性味:咸、苦,温。功能主治:功在软坚,消积。1.治积块,噎膈反胃。2.治疣赘,研末调敷;虫牙痛,研末填蛀孔内。化学成分:石碱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