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滚痰丸
4药相伍,泻火逐痰之力较猛,可使痰积恶物自肠道而下。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君药礞石及焰硝混合加热后的产物含大量Ca2+、Mg2+、Zn2+、Fe2+、K+、Na+等离子,其中Ca2+可降低毛细血管及细胞膜的通透性,防止渗出,控制炎症。大黄能清除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H2O2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
-
礞石滚痰丸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功效与主治:礞石滚痰丸功能降火逐痰。140μm(熟大黄)。(2)取本品粉末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60W,频率5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用于测定游离大黄酚和游离大黄素的含量。
-
返魂丹
《太平圣惠方》卷十九:返魂丹:处方:生玳瑁15克朱砂克雄黄15克白芥子15克制法:上药同研如面,酒煎安息香30克为膏,和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十三种疔疮。疔肿及痈肿毒气入膈者,得微汗即解。《医学集成》卷二:方名:返魂丹组成:焦术2两,黄耆1两,附子5钱,良姜4钱,茯苓4钱,丁香1钱。产后恶血不尽,脐腹刺痛;
-
礞石
(《方脉正宗》)④治诸积癖块,攻刺心腹,下痢赤白,及妇人崩中漏下,一切虚冷之疾,尤治饮食过多,脏腑滑泄,久积久痢:青礞石半斤,捣,罗过,用消石二两,细研,于坩埚内,铺头盖底,按实,用圆瓦覆口,用炭二十斤煅之,取出,入赤石脂二两,同研极细,滴水为丸,如小鸡头大,候干,再入坩埚内,用少火煅红收之。
-
坏痰丸
处方:皂角(刮去黑皮,酥炙黄色,去子)半斤,枯白矾半斤。制法:上为细末,水浸蒸讲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风痰,利咽膈,破积滞,散疼痛,止咳嗽。主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滚痰丸”。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
痰积腹痛
《症因脉治》卷四:“痰积腹痛之证,时痛时止,利下白积,光亮不臭;或恶心眩运,或响如雷鸣。”《杂病源流犀烛·腹少腹病源流》:“痰积腹痛,下白物,时眩,喜热汤,脉滑。宜星半安中丸。”又根据其平素症情,眩晕恶心者,二陈汤;胸膈不舒,痰热结于上焦,用济生栝楼丸;下白积者,导痰汤;腹痛里实者,用滚痰丸。
-
实痰眩晕
概述:实痰眩晕为病证名。《杂症会心录·眩运》:“实痰眩运者,其症实而脉实,其积热在阳明,其阻塞在经络,其郁遏在肠间,无非风火结聚,积痰生灾。方用二陈汤加芩连、滚痰丸、清晕化痰汤等。属痰饮眩晕范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
-
脾瘅
《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张氏医通》提出用“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俱属中土湿热,脾津上乘,久之必发痈疽,须断厚味气恼。参见中消条。
-
痰积脘痛
痰积脘痛病证名。脘痛由痰积留于中脘而发。除脘痛外,症见恶心、呕吐等证。《张氏医通》卷五:“痰积作痛,脉滑而实,恶心烦满,时吐酸水。此因气滞碍其道路,不得运行而作痛。清中汤加香附、苍术、南星、滑石、木香、海石之类。对于痰癖胃脘有块,常痛不休者,《症因脉治》载述用滚痰丸治疗。参见痰饮胃脘痛条。
-
南吕丸
《家塾方》:方名:南吕丸组成:黄芩4两,甘遂2钱,青礞石2钱,大黄8钱。主治:诸痰饮咳嗽,大便不利者。用法用量:每服20丸,或至30-40丸,温水送下,1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乃滚痰丸,以甘遂代沉香。
-
蠲痰疏气汤
处方:前胡2钱,半夏2钱,人参5分,枯芩5分,陈皮5分,南星5分,枳壳5分,紫苏5分,薄荷叶5分,厚朴5分,羌活5分,甘草5分。功能主治:一切痰疾及肺气壅塞。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日服此汤,夜服滚痰丸。素多郁怒,先用柴胡数服;中风,加独活;无热,去黄芩。摘录:《简明医彀》卷四
-
朱衣滚痰丸
概述:朱衣滚痰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即礞石滚痰丸加朱砂为衣。主治一切实热老痰,癫狂惊悸,心下怔忡,或咳喘痰稠,胸脘满闷,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口眼蠕动,梦寐奇怪,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等。大黄苦寒,荡涤实热,泻火通便,为臣;佐黄芩清热泻火;
-
痰火耳聋
痰火耳聋病证名。见《医学入门·耳》。指耳聋因于痰火郁闭而发。前人认为以膏粱厚味导致两耳蝉鸣,热郁甚则气闭耳聋。《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以聋之为病,多由痰火郁络,非磁石镇坠,乌桂椒辛、菖蒲辛散以通利老痰,则郁火何由而开。”宜化痰清火,方用龙芩丸、黄连温胆汤、滚痰丸、二陈汤加芩、连、竹茹等药。
-
失志
《证治要诀》卷九:“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治宜温胆汤、定志丸、辰砂妙香散等方。又名痴呆、呆病。实者以豁痰、开闭、泄火、化瘀为主,宜用滚痰丸、癫狂梦醒汤、清心丸等。虚者以调补为主,宜归脾汤、养营汤等。本病类似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反应性精神病等。
-
加味茯苓饮
处方:茯苓、人参、苍术、橘皮、生姜、枳实。功能主治:胃中有留饮,而自吐宿水,小便不利;及由咳嗽而白膜发血斑,以及小儿百日咳。用法用量:水煎,兼服滚痰丸。摘录:《眼科锦囊》卷四
-
演气丹
《便览》卷三:方名:演气丹别名:滚痰丸、七宝丸组成:广木香1两(不见火),大川乌7钱(炮),南芎5钱,三奈5钱,萝卜子(炒)7钱,肉豆蔻(煨)6钱,巴豆(去心)7钱。主治:诸般食积、气积、噎食、膈食、膈气,寒痰结聚,膈气不通;用法用量:每服1丸,白萝卜嚼烂送下,不拘时候;黄酒送亦可,姜汤尤好。
-
胃不和卧不安
胃不和卧不安出《素问·逆调论》。原为胃逆气喘不得安卧之意,后世释为内伤不得卧之症。其证胸前满闷,不思饮食,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目眩晕,睡则气逆。治宜和胃化湿祛痰,用二陈平胃散加石菖蒲、海石或加栀子、黄连;大便坚结者,用导痰汤;胃脘作痛者,用滚痰丸,甚则小胃丹(《症因脉治》卷三)。参见不寐条。
-
口甘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内经》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而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上溢故也。”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
-
失心风
《证治准绳》卷五:“癫病,俗谓之失心风。”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又名痴呆、呆病。实者以豁痰、开闭、泄火、化瘀为主,宜用滚痰丸、癫狂梦醒汤、清心丸等。虚者以调补为主,宜归脾汤、养营汤等。若虚实兼治,宜用祛癫汤等。本病类似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反应性精神病等。
-
癫
实者以豁痰、开闭、泄火、化瘀为主,宜用滚痰丸、癫狂梦醒汤、清心丸等。详见癫病条。另可参见痴呆、呆病、五癫、花癫、失心风等条。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治宜益气养血化痰为主,方如二陈汤加全蝎、白附子、防风、黄芪、当归、秦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