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气通于舌
心气通于舌即指心与舌有密切关系。舌功能的正常有赖于心功能的正常;反之,舌象的变化也可反映某些心的功能状况。《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心病者,舌卷短。”
-
开窍
2.治法之一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则从“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出发,提出“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肺气通于鼻”、“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之说。分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适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唇焦齿燥、四肢抽搐,以及小儿热证惊厥等,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合清营汤。
-
舌旁
《赤水玄珠》卷三:“心之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系舌下。”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
-
舌尖
概述:舌尖(tongueapex)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舌为心之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心主神明,心经健旺,则舌能辨五味,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尖与疾病的关系:舌尖的情况往往反映心脏功能情况,舌尖红赤,往往说明心经有火,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等。
-
上窍
上窍为人体部位名,指眼、耳、口、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七窍
七窍是头面部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及口七个孔窍的合称。《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耳孔
耳孔关于七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耳针法
)、病理(与病理相关的文献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证治准绳》:“肺所虚则少气,…耳薄不坚者肾脆。”耳与经络的关系:《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显示:手足六阳六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
-
灵根
灵根的经脉循行: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
心主舌
心主舌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舌为心苗
舌为心苗指舌是心的苗窍,心的病证往往可以从舌反映出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心窍
舌的经脉循行: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
味
概述:味:1.味觉能感受药物的真实味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食味”,“味伤形。”气味·味:“味”意指气味。单方独味。方剂配伍中,药物一种称一味,二种称二味…《本草纲目》:“治肺热似火燎,…宜一味黄芩汤。”《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舌不知味
舌不知味为症状名。指舌尝不出饮食滋味,但没有口感异常的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气不和,舌失所养,则味觉功能丧失。另外,由于饮食积滞,或热病湿热壅盛、阳明腑实等而舌苔厚腻或黄厚枯干,以至隔阻舌质不能接触食物者,也可使舌不知味,常伴胃纳呆滞等症。
-
心之官
2.心的功能。舌·心之官:心之官为人体器官名。《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舌者心之官也。”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
-
心气
概述:心气:1.心理学名词;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之精气·心气:心气指心之精气,表现为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活动。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阳窍
阳窍为人体器官名。头面为诸阳之会,故称。马莳注:“七窍者,阳窍也。”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