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分
卫分为病机名词,见叶天士《温热论》。叶氏将《内经》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加以引申,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外感温热病进程中的病机、证候,概括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温热病的病位深浅、病势轻重及其传变规律。卫分证为证候名,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肺主气属卫。”
-
卫营同病
卫营同病为病证名。指温热病中,邪热入于营分,而卫分病证未解,卫分、营分病变同在的病理变化。病从卫分逆传心包,或入营分而卫分证仍在。临床表现既有发热、夜热甚、神志昏蒙、舌质红绛等营分证,又有恶寒、咳嗽、舌苔薄白等卫分证。治宜清营结合透解表邪。
-
针刺手法
针刺的操作方法:针刺手法指针刺时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包括进针、运针和出针。方法《难经》后世医家补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引卫分阳气深入以纳之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泻进针到深层得气后,将针动而上提,引荣血从阴分向外散之先深后浅,紧提慢按针刺深浅法:依荣卫分深浅《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
-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的温病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卫气营血既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2.气分病:①气分热盛:见六经辨证“阳明经证”。
-
伏暑伤寒
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浅而轻;见《严氏济生方》卷三。伏暑·邪在少阳证:伏暑·邪在少阳证(latentsummerheat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olvingShaoyangChannel)是指病邪郁阻少阳,以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伏暑证候。
-
伏暑
伏暑·邪在少阳证:伏暑·邪在少阳证(latentsummerheat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olvingShaoyangChannel)是指病邪郁阻少阳,以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伏暑证候。
-
水疱
若疱内混浊,有脓液者,则称脓疱。疱疹包括水疱,大疱、脓疱及血疱:水疱为局限性高出皮面有腔的皮损,内容澄清,直径小于0.5cm。见明·蔡维藩《痘疹方论》。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于卫分而发。风热夹湿者,宜疏风清热,兼以渗湿,用银翘散加滑石;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
伏暑·卫气同病证
伏暑·卫气同病证(latentsummerheatwithsyndromeofinvolvingbothdefenseandqiphases)是指卫分气分同病,以头痛,周身酸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舌淡,苔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伏暑证候。
-
伏暑·卫营同病证
伏暑·卫营同病证(latentsummerheatwithsyndromeofinvolvingbothdefenseandnutrientphases)是指卫分营分同病,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心烦不寐,口干,但不甚渴,舌红,少苔,脉浮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伏暑证候。
-
卫气同病
卫气同病为病证名,是表邪入里化热,气分的热势已盛而表证仍未消除的病证。指温热病中,邪热入于气分,而卫分证候未解,卫分、气分病变同在的病理变化。症见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黄或黄白相兼。治宜清热解表、表里两解。
-
营气
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温病辨证中,营分证和气分证二者合称·营气:温病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即将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主要说明营气来源于胃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并阐述它在十四经中的正常循行流注,以营养全身。
-
血分
概述:血分:1.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中最深入的阶段或病位;将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由此从病因、阶段、部位、传变及病变程度确立温病辨证的内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
疏表化湿
疏表化湿治法之一。系治疗湿邪在上焦卫分的方法。症见头痛而胀、或头重如裹、肢体酸疼、口中粘腻、不口渴,苔白腻,脉浮濡等,药用扁豆花、竹叶、佩兰、苍术、藿香、羌活、独活等。
-
清法
清法又称"清热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指指用寒凉药物或有泻热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清解火热证的治法。对热性病使用清法,应分清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按浅深程度使用清法。牙龈肿痛用清胃散清胃火;胁痛、耳聋、目赤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火;燥热咳嗽用泻白散清肺火;热证又有虚热和实热之分,对实热证适用苦寒清热;
-
逆传心包
逆传心包为证候名。出《温热论》。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证见高热、神昏、谵语、心烦、舌绛、脉数等,方用安宫牛黄丸。
-
逆传
逆传为病因病理学术语,与顺传相对而言,指病证不按一般规律传变发展。逆传是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如温热病变从卫分不经气分,直接入营的传变为逆传。《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卫分证
卫分证为证候名。为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即温病初起,邪犯卫分,肺气失宣,以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咳嗽,咽痛,苔薄白,脉浮数为常见症的证候。以恶风寒或微恶风寒、发热,苔薄白,脉浮数为特点,或见鼻塞咳嗽,或肢酸身疼头痛等。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刺卫
刺卫为三变刺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有言:“刺卫者出气”。指病在卫分时,针刺出气以疏通卫气为主的刺法。
-
风性开泄
风性开泄为风邪致病的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善动,最易伤人肌肤腠理卫分,卫气受伤则失其固护肌肤腠理之功能,因而出现腠理开疏、汗液外泄等病理变化。故《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有“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之说,如伤寒太阳病中风证也以汗出恶风为主要病候。
-
营卫深浅法
营卫深浅法为针刺深浅定位方法之一。指根据营卫分不同,来决定针刺深浅的方法,刺营者宜深,刺卫者宜浅。
-
气分证
气分证为证候名。一般为温热病的第二个阶段(即化热阶段),邪热由卫分传入气分,或径犯气分,或由营分转出,以壮热烦渴,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或气促,胸闷脘痞,小便短赤,大便闭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或热郁于肺而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结胃肠而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等均是。
-
面黑子
面黑子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面及体生黑点为黑痣、亦云黑子。”本病由风邪搏于血气,变化所生;或孙络之血,滞于卫分,阳气束结而成;或肾中浊气混浊于阳,阳气收束所致。其治以外治为主,如水晶膏、除痣膏。亦可服六味地黄丸或大黄(庶虫)虫丸。目前以手术切除者多。
-
桂枝二麻黄一汤
处方:桂枝1两17铢(去皮),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1两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炙),大枣5枚(擘)。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临床应用:①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
-
丹疹
又名丹疹、烂喉痧、烂喉疳痧、疫痧、疫喉、喉痧。丹痧属于疫疹,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二至十岁为多见。由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肺胃,初期邪在卫分,继之病邪由表入里,里热炽盛,表现为气血两燔。初起邪尚在表,恶寒无汗者,宜辛温发散,用荆防败毒散;邪陷心包者,宜清心开窍、解毒息风,用清营汤合神犀丹或紫雪丹之类。
-
桂枝四物汤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桂枝四物汤:处方:当归熟地川芎各6克白芍9克(炒)桂枝9克甘草(炙)3克功能主治:治妇人经来,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者。主治:妇人经产一切血病,风感太阳卫分,发热有汗。附注:《金鉴》本方用当归、熟地、川芎各二钱,白芍(炒)三钱,桂枝三钱,甘草(炙)一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性别深浅法
性别深浅法为针刺深浅定位方法之一。指根据患者性别的不同,男子可用浅提法候气于卫分,女子可用深插法候气于营分。
-
营卫补泻法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补应取卫阳之气,泻应弃置荣血。《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方法《难经》后世医家补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引卫分阳气深入以纳之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泻进针到深层得气后,将针动而上提,引荣血从阴分向外散之先深后浅,紧提慢按
-
针刺深浅法
依荣卫分深浅《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刺阴者先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类别原则方法刺卫刺卫无伤营浅刺,沿皮横刺(卧针)刺营刺荣无伤卫先用左手按压穴位,使浅层卫气散开后再针刺
-
水花
水花即水痘。见明·蔡维藩《痘疹方论》。是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于卫分而发。风热夹湿者,宜疏风清热,兼以渗湿,用银翘散加滑石;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发热期间,注意休息,并注意皮肤清洁,勿使抓破皮肤;若已抓破,可用青黛散外扑,助其消炎收敛。
-
水疮
水疮为病名。见明·蔡维藩《痘疹方论》。是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于卫分而发。风热夹湿者,宜疏风清热,兼以渗湿,用银翘散加滑石;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发热期间,注意休息,并注意皮肤清洁,勿使抓破皮肤;若已抓破,可用青黛散外扑,助其消炎收敛。
-
三刺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人、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手法创立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齐刺·三刺:三刺即齐刺,为十二刺之一,其法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是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
-
丹痧
丹痧为病名。又名丹疹、烂喉痧、烂喉疳痧、疫痧、疫喉、喉痧。由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肺胃,初期邪在卫分,继之病邪由表入里,里热炽盛,表现为气血两燔。初起邪尚在表,恶寒无汗者,宜辛温发散,用荆防败毒散;气血两燔者,宜双清气血,用清瘟败毒饮;邪陷心包者,宜清心开窍、解毒息风,用清营汤合神犀丹或紫雪丹之类。
-
表热
表热为证候名。属表证的一种类型。指温热邪气侵袭肌表,伤及卫分,尚未入里的病理变化。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或有汗,舌尖红,脉浮数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