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
概述:溪(xī,音夕,又读qī,音七):1.通谿;2.泛指经穴部位。溪为人体部位名。指肢体肌肉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缝隙及凹陷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内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
溪谷
概述:溪谷:1.人体部位名;其中大的缝隙处称作“谷”或“大谷”,相当十二经络循行的部位,小的凹陷处叫做“溪”或“小溪”相当全身三百六十五个经穴的部位。如《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又:“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泛指经络穴位·溪谷:溪谷泛指经络穴位。
-
陈无咎
陈无咎近代医家(1883-1948年)。尝组织丹溪学社。1933年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校长。所著甚多,有《黄溪医垒丛书》,计分五辑,包括《医学通论》、《医轨》、《脏腑通论》、《妇科难题》、《医事前提》、《黄溪方案》、《在抱室问答》、《黄溪校议》、《刚底灵素》、《医壑》、《伤寒论蜕》、《中国儒医学案》等。
-
大谷
概述:大谷即溪谷:1.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2.泛指经络穴位。《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
小溪
概述:小溪即溪谷:1.人体部位名;2.经络穴位。指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
谿
谿即溪。溪通谿。指较小肌肉的会合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
-
天蛇疮
天蛇疮为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十二。多由草中花蜘蛛螫伤,复被水湿外浸所致。外敷二味拔毒散。类似虫咬皮炎。即天蛇毒。见《梦溪笔谈》:“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日即减半,两三日顿愈。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然不知天蛇为何物?泛指接触草间蜘蛛、蛇毒所致的皮肤溃烂。
-
八谿
八谿为人体部位名,即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共八处,故称八谿(xī溪)。谿同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此四支(肢)八谿之朝夕也。”
-
王三保
王三保为明代医生。宣德(1426~1435)年间太监。精于医药。其时台湾台南传染病流行,以药投淡水溪,令染病者入溪洗浴即愈,故淡水有药水之名。相传台南冈山产之三保姜,可瘳百病,即三保当年所引种。
-
后庵居士
后庵居士即程充。程充为明代医家。字用光,号后阉居士。休宁(今安徽休宁)人。推崇并精研朱丹溪之学,因见丹溪著述经门人整理编辑,不免重复混杂,有失丹溪原论及主病之旨。故搜集并参考丹溪门人等有关资料及所得丹溪曾孙朱贤所藏家传本,加以校定,删繁存要,于1481年刊刻成《丹溪心法》一书。
-
程充
程充明代医家(1433-1489年)。字用光,号后庵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业儒而精医,推崇丹溪之学。因见丹溪著述经门人整理编辑,有重复混杂现象,有失丹溪原旨,乃取丹溪门人著作及其曾孙朱贤家藏本合而参之,详加校定,删繁存要,于1481年刊刻成《丹溪心法》行世。
-
溪苔属
中文名溪苔属拼音名xitaishu拉丁名Pellia属下物种花叶溪苔、绿波溪苔、溪苔
-
胡澍
胡澍(1825-1872年)清代医家。字荄甫,又字甘伯,号石生。绩溪(今安徽绩溪)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于乡,后捐升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因中年多病,后弃仕从医。撰《黄帝内经素问校义》(1872年),对《素问》中某些字词、文句难解者予以训释。
-
周镜玉
周镜玉(1609-?清顺治二年(1645)冬,专业大方脉,穷寒暑昼夜之功,遍读《内经》及金元四大家之书,又至武林、虎丘等地访名师。顺治四年,在绩溪城北一经堂教书,与绩溪名医胡钦磷先生比邻,从之学《黄帝内经灵枢》《难经》诸书。后从族侄周少塘学医。另据乾隆二十一年《绩溪县志》载,镜玉还著有《俞穴》一书,已佚。
-
王炎
王炎(1138~1218)为南宋文学家,字晦叔,婺源(今属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潭州教授,临江通判、太学博士、军器监中奉大夫等职。著作甚富,总题《双溪类稿》,其中有所注《伤寒论》等,已佚。惟《双溪文集》存世,中有“运气论”等。所辑《本草正经》三卷,为《神农本草经》最早辑本,今佚。
-
赵良仁
赵良仁(1304-1373年)元末明初医家。字以德,号云居。浦江(今属浙江)人。少习儒,通经史。后从朱丹溪习医,尽得师传,治病多有效,闻名浙中。著有《金匮方衍义》、《医学宗旨》、《丹溪药要或问》,后二种已佚。子友昌、友同亦有医名。
-
黄有祺
黄有祺清代医家。字香云。安徽环溪人。精研医术,临证每效,且济世活人不求报酬,常为贫病者治疗。撰有《医余别论》,未刊刻。
-
高士
高士明代医家。字克学,又字志斋。象山(今属浙江)人。因多病习医,穷研医典,旁搜博证,尤推崇丹溪学说。著有《灵枢经摘注》十卷(1525年)。另撰有《志斋医论》两卷、《素问捷径》三卷、《痘疹论》等,此三书未见传世。
-
程伊
程伊明代医家。字宗衡,号月溪。式初习举子业,兼涉医书,后专攻医学,方精是术。可以意得者,方之义也。”如仅知药名,不解方义,必误病家。为学医启蒙之需,撰《释方》四卷(1547年),收方八百。又撰《脉荟》两卷,《释药》(一作《释药集韵》)四卷、《医林史传》四卷、《外传》六卷、《拾遗》一卷。
-
辰香散
处方:香附子10钱,辰砂3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气滞上逆,寒热头痛。用法用量:白汤搅服。摘录:《观聚方》卷三引蓝溪公定方
-
祛风清热饮
《幼科证治大全》引丹溪方:方名:祛风清热饮组成:防风、黄连、连翘、升麻、桔梗、栀子、草决明、赤芍、当归。主治:小儿热眼,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单煮青皮汤
处方:青皮4钱(细切)。功能主治:妇人百不如意,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鳖棋子。用法用量:以水1盏半,煎1盏,1日服2次。摘录:《医学正传》卷六引丹溪方
-
碗蕨属
中文名碗蕨属拼音名wanjueshu拉丁名Dennstaedtia中国植物志02:199属下物种薄叶碗蕨、刺柄碗蕨、顶生碗蕨、峨山碗蕨、光叶碗蕨、台湾碗蕨、碗蕨、碗蕨(原变种)、乌柄碗蕨、溪洞碗蕨、细毛碗蕨
-
木贼属
中文名木贼属拼音名muzeishu拉丁名Equisetum中国植物志06(3):224属下物种阿拉斯加木贼、斑纹木贼、斑纹木贼(原亚种)、笔管草、草问荆、节节草、节节草(原亚种)、林木贼、蔺木贼、木贼、木贼(原亚种)、披散木贼、犬问荆、问荆、无瘤木贼、溪木贼
-
假毛蕨属
中文名假毛蕨属拼音名jiamaojueshu拉丁名Pseudocyclosorus中国植物志04(1):136属下物种篦齿假毛蕨、边囊假毛蕨、苍山假毛蕨、叉脉假毛蕨、察隅假毛蕨、长根假毛蕨、大明山假毛蕨、德化假毛蕨、独龙江假毛蕨、峨眉假毛蕨、福贡假毛蕨、贡山假毛蕨、灌县假毛蕨、光脉假毛蕨、广西假毛蕨、禾秆假毛蕨、急梳假毛蕨、假毛蕨、景
-
杨敬斋
杨敬斋为明代针灸家。参见《杨敬斋针灸全书》:《杨敬斋针灸全书》为书名。《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署“建阳九十翁西溪陈言著”。刊行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书后载有各种病症的配穴图一百多幅,颇具特色。
-
八溪
八溪即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共八处,故称八溪。溪,肉之小会。《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此四支(肢)八溪之朝夕也。”
-
卫生鸿宝
《卫生鸿宝》为方书,六卷,清·祝补斋(西溪外史)撰。刊于1844年。本书广泛收集临床各科有效的成方,单验方及各种外治法等多系近人试效之方,内容又较通俗,便于读者临床运用。卷二外科;卷三幼科;卷四痉科;卷五女科;卷六伤科。各卷分病列方。有条不紊,便于检阅,切合临床。
-
溪病
溪病古病名。多发于山谷溪源地区。《诸病源候论·水毒候》:“自三吴以东及南诸山郡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辄得。以其病与射工诊候相似,通呼溪病,其实有异。”或单指无疮的水毒病。该书并谓:“有疮是射工,无疮是溪病。”参见水毒病、射工病条。
-
灵苑方
《灵苑方》医方著作。见《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撰年不详。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幼幼新书》等后世医药著作中。近年来,北京医学院理论小组在18种著作中,辑录沈括的医药著述,共辑得《灵苑方》82条,参照诸本予以校勘,或加按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汤尹才
汤尹才为南宋医家。号龙溪隐士。龙溪(今福建漳州)人。生平欠详。对伤寒学有一定研究,约1173年(乾道九年)撰《伤寒解惑论》一书。现日本有刊本行于世,国内则系与《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之合刊本。
-
颡叫子
颡叫子医疗器械名称。系指我国最早的人工喉。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有病瘖者,可使用此物,粗能辨其一二。
-
谷
谷①饮食。《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素问·金匮真言论》:“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③两山之间的夹道。喻指人体较大肌肉的会合处。《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
角蕨属
中文名角蕨属拼音名jiaojueshu拉丁名Cornopteris中国植物志03(2):349属下物种变光黑叶角蕨、大叶角蕨、滇南角蕨、峨眉角蕨、复叶角蕨、复叶角蕨(原弯型)、黑叶角蕨、黑叶角蕨(原变型)、尖羽角蕨、角蕨、角蕨(原变型)、阔基角蕨、阔片角蕨、毛复叶角蕨、毛叶角蕨、密羽角蕨、溪生角蕨
-
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宋代科学家、医家。于医学方面,尝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以及《梦溪笔谈》及《补笔谈》中,都有涉猎,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
-
朱潆溪
朱潆溪(潆音yíng营)即朱煜。朱煜为晚清医家。字潆溪。邰埭(原属江苏甘泉,后属江都)人。少时随父习医,好读书,钻研医术,治瘟疫宗吴又可。撰有《五经分类本草》、《类方续选》等书,皆未刊刻。
-
刘居士
刘居士即刘信甫。刘信甫(13世纪)为南宋医家。名明之,又称刘居士。桃溪(今福建境内)人。本习儒学,后弃儒为医。钻研医术,救治不少病人。1216年(嘉定九年)收集整理治验,编成《活人事证方》、《活人事证方后集》各20卷。后又撰《新编类要图注本草》42卷。
-
乳连膏
《医统》卷六十一引丹溪方:方名:乳连膏组成:黄连膏半杯,乳汁1杯(银杓熬过半)。主治:目中百病。用法用量:点目。制备方法:上药和匀,入瓷罐,少加冰片,埋地中7日。
-
程本遐
程本遐清代医家。字永龄。安徽绩溪人。初习儒,工诗词。后改承家学,攻《内经》及诸家方书,精研深究,医理明彻。著有《脉证指微》、《医方类编》等。
-
刘信甫
刘信甫(13世纪)为南宋医家。名明之,又称刘居士。桃溪(今福建境内)人。本习儒学,后弃儒为医。钻研医术,救治不少病人。1216年(嘉定九年)收集整理治验,编成《活人事证方》、《活人事证方后集》各20卷。后又撰《新编类要图注本草》42卷。
-
裂齿藓属
中文名裂齿藓属拼音名liechixianshu拉丁名Schistidium属下物种长尖裂齿藓、高山裂齿藓、裂齿藓、西藏裂齿藓、溪岸裂齿藓、细叶裂齿藓、细枝圆果裂齿藓、圆果裂齿藓、皱叶裂齿藓
-
扭口藓属
中文名扭口藓属拼音名niukouxianshu拉丁名Barbula属下物种北地扭口藓、长尖扭口藓、长肋扭口藓、钝叶扭口藓、鹅头叶扭口藓、卷叶扭口藓、拟尖叶扭口藓、扭口藓、砂地扭口藓、土生扭口藓、溪边扭口藓、细叶扭口藓、小扭口藓、云南扭口藓、爪哇扭口藓
-
朱煜
朱煜为晚清医家。字潆溪。邰埭(原属江苏甘泉,后属江都)人。少时随父习医,好读书,钻研医术,治瘟疫宗吴又可。撰有《五经分类本草》、《类方续选》等书,皆未刊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