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宝鉴
概述:《卫生宝鉴》为综合性医书,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元·罗天益撰。内容以方药为主,其中“名方类集”和“针法门”,着重论述针灸法,并首辑窦汉卿《通玄指要赋》。卷四至卷二十为名方类集,针对各科较常见病证,选用效方,详其主治及服用法,为本书的主要组成部分;卷二十一药类法象,简述常用药的性味、功能;
-
人参黄芪散
概述:人参黄芪散为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五方。处方:人参、桔梗各一两,秦艽、茯苓、地骨皮、生地黄各二两,知母、柴胡各二两半,黄芪三两半,天门冬、鳖甲(酥炙)各三两。功能主治:功能益气阴,退虚热。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悸潮热盗汗,食减,咳嗽脓血,胸胁不利。
-
小儿身热痿黄
小儿身热痿黄为病证名,指小儿夏令发热,软弱而发黄的证候。《卫生宝鉴》:“小儿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溃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而治痿独取阳明,故治宜清泻阳明为法,用泻黄散加茵陈蒿,苡米、木瓜之类。
-
内补鹿茸丸
概述:内补鹿茸丸为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十五方。组成:鹿茸(酥炙)、菟丝子(酒浸)、炒蒺藜、紫菀、白蒺藜、肉苁蓉、官桂、炮附子、阳起石、蛇床子(酒浸)、桑螵蛸、黄芪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功能养血和血。治男子劳伤思虑,阴阳气虚,阳痿遗精,白淫。
-
水煮木香膏
概述:水煮木香膏为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十六方。组成:罂粟壳(蜜浸炒)六两,乳香、肉豆蔻、砂仁各一两半,当归、白芍药、木香、丁香、诃子皮、藿香、黄连、青皮(去白)、陈皮、炙甘草、厚朴(姜制)各一两,炮姜、枳实(麸炒)各半两。用法用量:每服一丸,加大枣一枚,水煎,和滓稍热食前服。
-
白花散
概述:白花散为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十七引申显卿方。组成:朴硝不拘量。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每服二钱,茴香煎汤。食前调下。功能主治:主治膀胱有热,小便不通。
-
杂类名方
《杂类名方》为《济生拔粹》系列丛书之一。元·杜思敬辑。刊于1308年。是中医丛书较早的一种。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
-
茅根炭
概述:茅根炭为白茅根的炮制品。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疸。生白茅根长于凉血、清热利尿。常用于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热盛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动物实验证明,炒炭后止血作用比生品强,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均比炒炭前缩短。
-
疳积上目·脾虚虫积证
又称小儿疳眼(见《卫生宝鉴》卷十)、疳毒眼(明·倪维德《原机启微》)、疳眼(出《龙木论》)、疳涩眼(出《儒门事亲》)、小儿疳眼外障(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小儿疳伤眼目(见《银海精微》)、疳病攻眼症(见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疳疾上目(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详见疳积上目条。
-
疳积上目·湿热犯目证
又称小儿疳眼(见《卫生宝鉴》卷十)、疳毒眼(明·倪维德《原机启微》)、疳眼(出《龙木论》)、疳涩眼(出《儒门事亲》)、小儿疳眼外障(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小儿疳伤眼目(见《银海精微》)、疳病攻眼症(见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疳疾上目(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详见疳积上目条。
-
疳积上目·脾肾阳虚证
定义:疳积上目·脾肾阳虚证(infantilemalnutritioninvolvingeyewithspleen-kidneyyang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白睛干燥无泽,黑睛混浊呈乳白色,形寒面白,四肢不温,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舌淡少津,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疳积上目证候。《秘传眼科龙木论》对本病记载较早。疳积上目相当于西医的角膜软化症。
-
吐
《景岳全书·杂证谟》:“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证因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虚证多因脾胃气阴不足所致。和胃降逆,为呕吐通治法,然仍当审因治本。呕吐有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等。
-
罗天益
在治疗中十分强调温补脾胃,钩玄东垣针法之精华,处方着重于中脘、气海、足三里三穴,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灸治获效。罗天益用灸法以温补中焦,不仅能治中焦不足的虚寒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气阴两伤的虚热证,罗氏能补其师之不足,并发展了刘河间热证用灸,李杲甘温除热的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金元四大家的针灸学术思想。
-
小户
小户为病名,出自《卫生宝鉴》,指女子外阴小于正常及阴道较狭窄。
-
五味黄芪散
概述:五味黄芪散为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十二方。组成:黄芪、麦门冬、熟地黄、桔梗各五钱,甘草二钱半,白芍药、五味子各二钱,人参三钱。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煎服,日三次。功能主治:主治因嗽咯血成劳,眼睛疼痛,四肢困倦,脚膝无力。
-
阴户痛
阴痛·肝气郁结证:阴痛·肝气郁结证(vaginalpain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是指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滞肝脉,以阴中掣痛,连及少腹,甚则两胁、乳房牵引作痛,烦躁易怒,胸闷太息,舌红,苔薄,脉弦为常见症的阴痛证候。中气下陷者,兼见阴户坠痛,气短懒言,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
-
阳躁
概述:阳躁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痱,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支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阴躁多因阴火炎上或阴盛格阳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外热身躁曰躁,故躁者,并身外热躁也…
-
阳虚小便不利
如因阴虚、发热、大汗、吐泻、失血等导致化源不足而小便不利者,治宜滋阴养血为主,不宜渗利,方用增液汤、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因肺气失宣、脾虚不运、肾关不利、三焦决渎失常等导致水湿失运而小便不利者,治宜宣通肺气、健运脾胃、温补肾元、疏通三焦等法,方用生脉散加桔梗、实脾饮、八味丸、疏凿饮子等。
-
牙关紧急
《张氏医通》卷一:“阳中者,面色赤,唇焦,牙关紧急,上视强直,掉眩烦渴。痰气闭塞,牛黄清心丸;《证治要诀》卷一:“破伤风者,因皮肉曾破伤处,风从疮口入,其证项强,牙关紧,状如发痉。”又“中气,因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昏塞,牙关紧急。”风邪乘虚人其筋则挛,故令口眼斜,牙关急而口噤也。
-
卒聋
卒聋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耳耵聍候》:“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风热乘之,则结(革卯)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忧思郁怒,大怒则血郁于上,气血壅塞致窍闭不通:症状:口苦胁胀痛,脘闷胸痞,耳聋之发于大怒后。《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
-
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刺热篇》:“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④脉躁,指脉搏急疾。《素问·奇病论》:“人迎躁盛,喘息气逆。”《卫生宝鉴·补遗》:“躁为躁愦,皆为热证。”
-
通玄指要赋
《通玄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即《流注指要赋》。元·窦默作。始载于《卫生宝鉴》,后《针灸聚英》等书均转载。《通玄指要赋》为窦默作,出《卫生宝鉴》。内容讲刺法、配穴。据题辞所述,内容多出自其师李氏的经验:“授穴之秘者四十有三,疗疾而弗瘳者万千无一。”窦氏因“辄裁八韵,赋就一篇”,以“共传于同志”。
-
流注指要赋
《流注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始载于《卫生宝鉴》,后《针灸聚英》等书均转载。内容讲刺法、配穴等。《流注指要赋》又名《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通玄指要赋》。元·窦杰撰于1232年。本书将常用的43个针灸要穴主治编成一篇歌赋,赋后附有针灸补泻等几篇短论。现有1936年《丛书集成》影印本(与《外科精义》合刊)。
-
济生拔萃
《济生拔萃》为书名。元·杜思敬辑。成书于延祐二年(1315年)。内容选辑医学著作19种。《济生拔萃》刊于1308年。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现有元刻本和1938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
窦太师流注指要赋
《窦太师流注指要赋》为书名。即《流注指要赋》。《流注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又称《通玄指要赋》。元·窦默作。始载于《卫生宝鉴》,后《针灸聚英》等书均转载。内容讲刺法、配穴等。
-
濡泄
注解:濡泄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
-
热厥
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谵语身冷,遗溺自汗者,用白虎汤;《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结阴
《素问·阴阳别论》:“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圣济总录·大小便门》认为是阴气内结所致便血,治用地榆汤;《卫生宝鉴》治用平胃地榆汤。《张氏医通》则认为是肝血内结,脾气不摄所致便血,治用补中益气汤倍黄芪加炮姜。
-
喉腥
喉腥病证名。系指患者自觉喉中有腥味。又名喉中腥臭。《卫生宝鉴》卷十一:“因劳心过度,肺气有伤,以致气出腥臭,唾涕稠粘,口干舌燥。”临证应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
-
暴聋
《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有肾气虚,风邪传经络,因入于耳,邪与正相搏而卒无闻者,谓之卒聋,亦曰暴聋。忧思郁怒,大怒则血郁于上,气血壅塞致窍闭不通:症状:口苦胁胀痛,脘闷胸痞,耳聋之发于大怒后。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
涌泉散
《产宝诸方》:方名:涌泉散组成:漏芦1分,百部1分,麦门冬(炒,去心)1分,没药1分,乳香1分(研)。主治:气滞少乳,乳胀痛,及乳痛肿。以木梳于乳上梳下。《仙拈集》卷三:方名:涌泉散组成:当归2钱,生黄耆2钱,通草2钱,瞿麦1钱半,木通1钱半,川山甲1钱半,王不留行1钱半。用法用量:每服不拘多少,温酒调下。
-
安肺散
《卫生宝鉴》卷十二处方麻黄(不去节)2两,甘草(炒)1两,御米壳4两(去顶,炒黄)。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普济方》卷一六三处方款冬花1两,五味子1两,乌梅肉1两(焙微黄),紫菀茸1两,甘草(炒)半两,御米壳(去蒂,蜜炒)4两。痨嗽,加人参2钱。功能主治补肺气,滋肾水。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九
-
保安散
《产宝诸方》处方附子1个,地黄、棕榈灰、木香、肉桂各等分。功能主治肠痈。《圣济总录》卷二十一处方黄耆(锉)半两,木通(锉)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白术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木香3分,黑牵牛(1两,炒,捣,取末)半两。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浓煎大枣汤调下。
-
八毒赤丸
《古今录验》引《胡录》,(见《外台》卷十三)别名李子豫赤丸、八毒丸、杀鬼杖、斩鬼丹、杀鬼杖子处方雄黄(研)1两,真珠(研)1两,礜石(泥裹烧半日)1两,牡丹皮1两,巴豆(去皮心,熬)1两,附子(炮)1两,藜芦(炙)1两,蜈蚣1枚(炙,去足)。兼之寒热而不能食,乃鬼击也。予曰:可服八毒赤丸。
-
八白散
《卫生宝鉴》卷二十处方白丁香3两,白及3两,白僵蚕3两,白牵牛3两,杜蒺藜3两,新升麻(肉白者佳)3两,三赖子2两,白蔹2两,白芷2两,白附子半两,白茯苓半两。《永类钤方》卷二十一别名八白饮处方沉香、藿香、人参、草果、干姜(炮)、半夏曲、白芍、槟榔、白豆蔻仁、白茯苓、白术、扁豆(炒)、白芷各等分。
-
备急如圣散
《卫生宝鉴》卷十一别名如圣散(《杂类名方》)。处方雄黄(研,生用)白矾(飞)藜芦(厚者,去皮用仁,生用)猪牙皂角(去皮、弦各等分制法上药共研为末。功能主治主时气缠喉风,咽喉闭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用法用量每用少许,鼻内搐之,立见效。
-
白连散
处方:白矾(枯)1两,乌贼鱼骨1两,黄连1两,龙骨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聍耳,出脓汁,浸淫疮。用法用量:《青囊秘传》:外用。摘录:《卫生宝鉴》卷十
-
白术丁香散
处方:丁香3钱,白术3钱,舶上硫黄3钱,肉豆蔻3钱,人参2钱,桂府滑石2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大人、小儿吐利不止,烦渴,小便少。用法用量:大人每服2钱,小儿1钱,食前温米饮调下。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九
-
白术黄芩汤
概述:白术黄芩汤为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十六方。别名:白术黄芩散处方:白术一两,黄芩七钱,甘草三钱。制法:上药为粗末。功能主治:用于痢疾病愈后调理。功在去湿热,和中活血。主服芍药汤痢疾除后,更宜此方调和;疹后痢疾。用法用量:分作三服,水煎服。附注:白术黄芩散(《医方类聚》卷一四一)。
-
百岁丸
处方:漏篮子1个(大者),阿胶半两,木香半两,黄连半两,罂粟壳半两,乳香少许(别研)。制法:上除乳香外,将其余5味锉成小块,炒令焦黑色存性,不令烟绝,为末,乳香和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恶痢杂下及脾泄。摘录:《普济方》卷二一○引《卫生宝鉴》
-
沉麝鹿茸丸
别名:沉香鹿茸丸处方:沉香1两,麝香1两(别研),鹿茸1两。制法:上为末,水煮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益脾肾,强壮筋骨,内实五脏,外充肌肤,补益阳气,和畅荣卫。主一切恶气。用法用量:沉香鹿茸丸(《卫生宝鉴》卷十五)。摘录:《御药院方》卷六
-
搐药瓜蒂散
处方:瓜蒂2钱,母丁香1钱,黍米49个,赤小豆半钱。制法:上为极细末。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人卫本作“搐鼻瓜蒂散”、《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嗅鼻瓜蒂散”。每于夜卧令病人先含水一口,两鼻孔内搐入半字以下,吐了水便睡,至半夜或明日取下黄水,旋用熟帛揾了,直候取水定,便服黄连散。
-
醋煮三棱丸
处方:川芎60克(醋煮微软,切作片子)京三棱120克(醋煮软,竹刀切作片子,晒干)大黄15克(醋纸裹,火煨过,切)制法:上药三味为末,水糊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一切远年近日积聚。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水下,不拘时候。病甚者一月效,小者半月效。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四
-
大宁散
概述:大宁散为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十八方。处方:黑豆二十粒,生甘草二寸半,罂粟壳(半生,半炒)二个。制法:上为粗末。用法用量: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功能主治:主治妊娠下痢赤白,及泄泻疼痛剧烈者。
-
导滞通经汤
《医学发明》卷六方之导滞通经汤:别名:导气通经汤(《杏苑》卷六)。各家论述:《卫生宝鉴》:《内经》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功能主治:《卫生宝鉴》卷十四方之导滞通经汤功在健脾理气,利水消肿。功能主治:《外科发挥》卷三方之导滞通经汤主治脾经湿热,壅遏不通,面目手足作痛。
-
地仙散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地仙散:处方:地骨皮(去木.功能主治:生津液而清肺火。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淡竹叶3-5叶,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主治:心脏积热口干,或烦渴,颊赤,舌涩,及汗后余热。伤寒、伏暑后烦热不安。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地骨皮气味苦甘寒,入手太阴、足厥阴,能治有汗之骨蒸;
-
丁香附子散
《卫生宝鉴》卷十三:丁香附子散:处方:丁香半两,槟榔1个(重3钱),黑附1个(重半两,炮,去皮脐),舶上硫黄(去石,研)2钱,胡椒2钱。功能主治:膈气吐食。雏”,原作“附子”,据《普济方》改。主治:脾胃虚弱,胸膈痞块,吐逆不止。制备方法:用附子钻孔四十九,以丁香填孔内,将生姜汁用文武火熬尽;
-
顶礼散
《鸡峰》卷二十一:顶礼散:处方:生干地黄1两,五倍子半两,紫菀半两,苦参半两,青黛半两,青盐半两,黑锡半两,桑白皮灰半两,龙脑少许。功能主治:乌须发,牢牙齿。用法用量:每服5钱,浓煎粟米饮1大盏,同药煎7分,空心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方中白术用量原缺,据《奇效良方》补。
-
豆蔻燥肠丸
处方:附子(炮,去皮)1两,赤石脂1两,舶上硫黄半两,良姜(切,炒)半两,肉豆蔻半两,干姜半两(炮)。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沉寒病冷泄痢,腹痛后重。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汤送下。注意:忌生冷硬物,及油腻物。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六
-
罗谦甫
罗谦甫即罗天益。罗天益为元代医学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李杲、窦汉卿的弟子,医学造诣较深。撰《卫生宝鉴》,内容以方药为主,其中“名方类集、针法门”主要论述针灸,并首辑窦汉卿的《流注指要赋》(即《通玄指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