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里
表里辨证说明了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病变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为重要。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发展变化,又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复杂情况。
-
肝合胆
肝合胆为脏腑相合之一。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构成肝与胆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是胆汁,在胆中储存,其分泌与排泄亦依赖肝的疏泄作用而进行调节。临床上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治疗上,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而泻胆火的药物可以平肝,也体现了肝胆相合的关系。
-
肺合大肠
肺合大肠为脏腑相合之一。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其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肺气肃降下行,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在治疗方面,通大便能清泄肺热;宣肺气,能使便秘得通。
-
心合小肠
心合小肠为脏腑相合之一。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构成心和小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小肠实热,每见心烦、口舌糜烂。《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例如,心热下移小肠,可见小便赤涩或尿频、尿急、尿血等,治疗时可以用清泻心火的穴位。
-
异经取穴
异经取穴(pointselectiononrelatedchannelspointselectiononrelatedmeridians)为取穴法之一。属远部取穴。与本经取穴相对。又称他经取穴。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相关的肝经穴“太冲“、心包经“内关”等。又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阴阳配穴法
阴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阴经穴与阳经穴的配合应用。如内关配足三里治疗胃病;阴郄配后溪治盗汗;复溜配合谷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均是。这种配合的阴阳两经如属表里经,则称之为表里配穴法。
-
乳子伤寒
乳子伤寒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指婴幼儿感受寒邪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初起寒邪在表,恶寒,身热,无汗,沉迷,治宜辛温解表,用葱豉汤。如表寒化热,热势增高,心烦,口渴,治宜辛凉清解,用银翘散加减。如表里俱热,便秘,小便黄涩,治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散。
-
肾膀胱俱实
肾膀胱俱实病证名。肾与膀胱相表里,邪气盛实则表里互传,出现脏腑俱实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十九:“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走,反眼,大风多汗,名曰肾膀胱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反侧,名曰肾膀胱俱实也。”
-
脏腑相合
脏腑相合指脏与腑之间相互联系的阴阳表里关系。一般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及心包合三焦等。脏腑经脉相连,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病变时又互相影响,互相传变。《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
感冒夹食
感冒夹食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常伴脘闷嗳气,口臭,呕吐酸馊及未消化之食物,腹胀,甚或腹痛,便秘,脉滑,指纹沉滞。表里俱实,发热而二便不通者,宜表里双解,清热通便,用防风通圣散。表邪既解,积滞已通,应以调理脾胃为主,用平胃散加减。
-
双解散加解毒汤
《伤寒金镜录》:组成:防风半两,川芎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大黄半两,麻黄半两,连翘半两,芒消半两,石膏1两,黄芩1两,桔梗1两,滑石3两,甘草2两,荆芥半两,白术半两,山栀半两。主治:伤寒失汗,表邪入里,谵语,舌见微黄者。每服1两,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8分服,不拘时候。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
-
加味六味地黄汤
概述:加味六味地黄汤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二十一方。处方:熟地黄二两,山药、山茱萸各八钱,牡丹皮六钱,泽泻一钱,茯苓三钱,人参、麦门冬各一两,黄芪五钱。功能主治:功能滋阴益气。主治肠痈,小腹痛甚,淋沥不已,精神衰少,饮食无味,面色萎黄,四肢无力,自汗盗汗,夜不得卧,因水衰而不能润肠之故。
-
桂枝人参汤
处方:桂枝12克(别切)甘草12克(炙)白术9克人参9克干姜9克功能主治:解表温中。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备注:本方证因表邪未解,故用桂枝以解表,又因中焦虚寒,故以理中汤温中祛寒。表里两解,以里为主,自然利止痞消,表证亦解。摘录:《伤寒论》
-
四肢不仁
四肢不仁为症状名。指四肢麻木不知痛痒。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本症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脾合胃
脾合胃为脏腑相合之一。脾与胃相表里、相毗邻,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构成脾与胃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脾和胃同是消化、吸收和输布饮食及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腑。脾脏属阴,喜燥恶湿,主升清;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肺与大肠俱实
肺与大肠相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为实邪所闭,失其肃降,影响大肠的传导;或热结大肠,影响肺气肃降,出现表里俱实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
肺与大肠俱虚
肺与大肠俱虚证候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可导致大肠功能低下,传导失司,出现表里俱虚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和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
手足不仁
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致斯然也。”《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本症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表里传
表里传太阳表证直接传变为少阴里证。见《此事难知·太阳六传》。《证治准绳·伤寒》:“太阳传少阴肾水,名曰表传里。为病急当下而反不攻不发,所以传里也。”阳明经与太阴经为表里,少阳经与厥阴经为表里(见《素问·热论》王冰注),故凡相为表里之阳经与阴经的传变,亦称为表里传。参见传经条。
-
太阴阳明论篇
《太阴阳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从生理、病理方面,对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讨论,故名。文中反复论述脾胃相互为用的关系,说明它是孤脏而灌溉四旁的道理。脾胃虽属表里关系,但因脾胃在阴阳、虚实、逆从、内外等各种条件上的不同,故发病时虽属同一诱因而其病变则不一样。
-
羌活透肌汤
《医方考》卷六:方名:羌活透肌汤别名:羌活透肌散组成:羌活、陈皮、柴胡、前胡、半夏、茯苓、甘草、桔梗、川芎、当归、山楂。主治:痘出见点未尽者。各家论述:表气未疏,则出有不尽,故用羌活、柴胡、前胡、川芎以疏表;当归活表里之血,山楂消表里之滞,血活滞消,则痘之出也易易矣。
-
白痛
《审视瑶函》卷三:“白眼痛有表里等症,或疼极而痛,从外走内者,宜温之散之;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白眼病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
-
白眼病
见《证治准绳·杂病》。白痛·白眼病:白眼病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审视瑶函》卷三谓白眼痛有表里之分。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莫枚士《研经言》注:“以连本经之脏腑曰属,以萦本经相表里之脏腑曰络。”
-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的疏泄作用,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可从精神、消化和生殖三个方面理解。肝气舒发畅达,则人精神愉快,全身气血调和,经络通利;精神苦闷,则会使气郁结,出现两胁胀痛等。如肝病时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失常等。
-
枢杼
参见枢持:枢持为六经皮部之一,为少阳皮部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少阳居表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所属皮部称“枢持”或“枢特”(《针灸甲乙经》作“枢杼”)。少阳枢机不利,称为“枢折”,能产生骨节弛缓、往来寒热等症状,其病位多在身之侧。
-
脾经
脾经为足太阴脾经的简称。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蹶阴
蹶阴即厥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腹之所以肿者,言厥阴之络结小腹也。蹶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见《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分手厥阴和足厥阴,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厥阴经是多血少气的经脉,针刺治疗时,只可出血,不可伤气。
-
人参养营汤
概述:人参养营汤为方剂名,出自《温疫论补注》卷上方。处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地黄、当归、白芍药、知母、陈皮、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功能益气补血,敛阴止汗。治大病愈后数日,表里虚怯,每饮食及惊动即汗出者。
-
心移热小肠证
心移热小肠证为证候名。指心火亢盛,下移小肠,以发热口渴,心烦,口舌生疮、赤烂疼痛,面红,小便黄赤、淋沥涩痛,甚则尿血,舌尖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甚或尿血。治宜导赤清心。
-
成无已
成无已(11世纪)为金代医学家。根据《内经》、《难经》等古医书理论对《伤寒论》作全面注解、辨析,于1144年(皇统四年)著《注解伤寒论》十卷,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著作。成氏注解和论述虽不免有自相矛盾和误谬之处,然仍不失为我国注解和阐发伤寒学的先启,对其后伤寒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脏腑兼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为中医辨证方法之一。是指以脏象学说为指导,分析、判断脏腑病证之间的影响[多为表里影响和生克乘侮兼病关系]的脏腑辨证方法。
-
竹叶黄芪汤
概述:竹叶黄芪汤为方剂名,出自《痈疽神秘验方》方。组成:人参、生黄芪、石膏、制半夏、麦门冬、白芍药、甘草、川芎、当归、黄芩各八分,生地黄二钱,竹叶十片。用法用量:加生姜三片,灯心二十根,水煎,食远服。功能主治:功能生津止渴。主治痈疽发背,各种疔毒,表里不实,热甚、口干大渴者。
-
卫气同病
卫气同病为病证名,是表邪入里化热,气分的热势已盛而表证仍未消除的病证。指温热病中,邪热入于气分,而卫分证候未解,卫分、气分病变同在的病理变化。症见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黄或黄白相兼。治宜清热解表、表里两解。
-
医纲提要
《医纲提要》医论著作。清·李宗源撰。刊于1830年。作者以“阴阳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燥湿,升降通塞”为医学大纲,全书按此纲要选辑历代医书有关论述,结合个人经验,根据上述大纲,分阴阳、内外等8部阐述。各部有总论、病证辨析及治法,介绍治疗方剂,并附医案。论述内容广泛,治法多宗张仲景《伤寒论》。
-
足阴阳
足阴阳解剖结构名。指循行经过下肢的六条经脉,即足三阳和足三阴。《素问·血气形志》:“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
指寸法
指寸法针灸取穴法之一。指以患者本人手指折定分寸作为长量单位量取穴位的方法。《千金要方》:“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心在审详。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为尺。临床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寸和一夫法等。
-
伤寒论本义
《伤寒论本义》为伤寒著作。清·魏荔彤撰于1724年。卷首并附方有执《阴阳表里图》,闵芝庆《传经论》以及作者对方、闵二家学说的评价。编次方面,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过经不解等内容置于三阳经病和三阴经病之间。本书另有魏氏自撰的跋语,分析了六经病的八纲及治法举例,可资参考。现存康熙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吐纳
吐纳为气功术语。呼出污浊之气为吐,吸入新鲜之气为纳。魏·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寄,表里具济也。”《庄子·刻意》:“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伸,为寿而已矣。”
-
水逆
是指太阳中风,内有伏饮,以发热,心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病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张氏医通·诸呕逆门》:“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气虚,四君子去甘草,加枳、橘、生姜;
-
肾膀胱俱虚
肾膀胱俱虚病证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亏损则累及膀胱,出现脏腑俱虚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十九:“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虚俱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洞泄,肾心俱痛,名曰肾膀胱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小腹满,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
祛风法
祛风法祛除风邪的方法。用祛风药疏散表里、经络、脏腑间滞留的风邪。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宜散,内风宜熄。祛风法用于外风所致的病证。可分祛风除湿,疏风泄热,祛风养血,搜风散寒等法。详各条。
-
脾湿热
脾湿热病因病理学术语。即指湿热困脾的病机。脾与胃相表里,脾热往往伴随胃热,故临床多见脾胃湿热。症见脘腹胀满、食少倦怠、头重如裹、恶心欲吐、口淡不渴、便溏不爽、尿少而黄,甚则身目俱黄,舌苔黄腻,脉濡数。又如皮肤病的湿疹、脓疱疮等,亦多与脾湿热有关。治宜淡渗利湿或辅以芳香化浊,不宜过用苦寒之品。
-
脬
膀胱为人体器官名。六腑之一。与肾相为表里。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其功能主要是贮尿和排尿。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足少阴肾经络膀胱。其背俞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合穴为委中。
-
摸法
摸法推拿手法名。指手触摸肢体穴位用于诊断和治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摸法摸者,用手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法、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本法适用于全身各关节、骨骼、肌腱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
冒家
冒家指平素患有头目眩晕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
林澜
林澜(1627-1691年)明末清初医家。杭州(今属浙江)人。清顺治初(约1645年)补诸生。后弃儒研医,尤邃于医经。以《灵枢》早于《素问》,互为表里,故纂《灵素合钞》十五卷。仿滑寿《素问钞》,自摄生至运气,分十二类。又集中外历代医籍数千卷,考辨参订,辑为《伤寒折衷》十二卷,附以《伤寒类证》八卷。
-
白厚滑苔
白厚滑苔为舌象。舌中根部白厚滑苔,舌质边尖淡红。为有寒湿表现,表里证均可见。若伤寒邪在太阳,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口不干、舌不燥、胸闷等症,见此苔者,为风寒夹湿表证,治宜解表化湿。若杂病里证见此苔者,为中焦脾胃有寒湿,治宜温散寒湿。
-
通圣双解散
《育婴秘诀》卷三:方名:通圣双解散组成:防风、川芎、桔梗、芍药、黄芩、薄荷、当归、荆芥、滑石、石膏、白术、连翘、栀子、麻黄、大黄、朴消各等分,甘草减半。主治:小儿表里俱热,或疮疹。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入生姜水煎,调益元散服;或为末,蜜丸,生姜汤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