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手法
针刺的操作方法:针刺手法指针刺时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包括进针、运针和出针。方法《难经》后世医家补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引卫分阳气深入以纳之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泻进针到深层得气后,将针动而上提,引荣血从阴分向外散之先深后浅,紧提慢按针刺深浅法:依荣卫分深浅《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
-
盘法
概述:盘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在龙虎升降法中用此。《针灸问对》又规定了每次盘转的次数,并以左右区分补泻,谓:“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本法多用于腹部或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有促使针下得气的作用。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摇法。
-
导气法
概述:导气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是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
-
提法
概述:提法:1.针刺手法名;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推拿手法名·提法:提法为推拿手法名,正骨八法之一。常用在拿法或捏法的操作过程中,以加强手法的刺激强度。
-
掐法
概述:掐法:1.针刺手法名;以指甲进行按压经络穴位的方法。明·方贤《奇效良方·针灸门》:“掐者,凡下针于所部分经络,用手上下掐抹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止。”用力较重而刺激面积较小,为开窍解痉的强刺激手法。《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舒也。”
-
摇法
《针灸问对》:“摇,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曰摇以行气,此出针之法也。”握腕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在拔伸牵引下从前下至前上至后上至后下方的大幅度环转摇动肩关节。颈部摇法的作用与应用:颈部摇法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压迫的作用。
-
刮法
概述:刮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用指甲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医学入门》:“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刮法也。”《保赤推拿法》:“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或用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象牙板、玻璃棒或圆针等辅助工具,以代替手指在体表上进行推动。
-
退法
概述:退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目前退针的方法,宜从深部缓缓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气缓,当针下不觉沉紧时随即拔出。指方向向后或向下的平推法。如退六府即推六府法。
-
飞法
概述:飞法:1.针刺手法;指针刺后,用右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的催气方法。进针后,右手大指、食指捻针时,把食指向前连搓三下,放开手指,因称之为“飞”,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故近世对一退三飞、一飞三退,通常理解为一退三进、一进三退。
-
青龙摆尾
概述:青龙摆尾:1.针刺手法名;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若针后觉针下沉紧涩滞,此邪气大盛之故,须用泻法,先去邪实,然后真气才能随至。两臂前平举,掌心朝下,两手掌向内外徐徐摆动。
-
排针
概述:排针:1.针刺手法名;针刺手法名·排针:排针为针刺手法名,即出针。《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刺必中其荥,复以吸排针也。”排是排除的意思。《类经》注:“排,除去也。即候吸引针之谓。”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排针:排针指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
-
凤凰展翅
概述:凤凰展翅:1.针刺手法名;2.小儿推拿方法;3.练功方法。出明·徐凤《金针赋》。见《针灸大成》卷四:“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其法先进针至深(地)部,再提针至浅(天)部,得气后,再进针至中(人)部,随即大幅度的快速捻转,一捻一放,针柄飞旋,如凤凰展翅状。出《小儿推拿广意》。
-
龙虎升腾
概述:龙虎升腾:1.针刺手法名;2.龙虎升降法。出《针灸问对》。龙虎,指左右捻转;即先用右手大指向前捻针,进穴后,再用左手大指向前捻针,得气后又向左向右转针,并用下按上提动作,使气行。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按法
概述:按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医学入门》:“按者,插也。”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推拿手法名·按法:按法又名抑法。按法临床应用: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
飞经走气
概述:飞经走气:1.针刺术语;小儿推拿方法。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苍龟探穴针刺手法名。《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
纳气法
针刺手法名·纳气法:纳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出《金针赋》:“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先用紧按慢提九数或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头斜对病痛处,使气上行,随后将针直起,向下按纳,不使气回流。治小儿虚脱,上气喘息,真气浮散,不得归元者。
-
度
概述:度:1.针刺手法中完成一个周程;2.层次的意思;3.度量、测量。如烧山火手法,在天、人、地三部各行重插轻提9次以后,一次提至天部,即称一度。如《循经考穴编》:刺肩井“须三度停针到穴,方无晕针之患”。《黄帝内经灵枢·骨度》:“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为书名。明·吴崑撰。①神照集:论述经脉、腧穴、骨度等,并附图解。③尊经集:引用《内经》原文,讲述九针、候气、见气、取气、置气等针刺手法。卷一《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二《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五腧穴),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
-
接气通经
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其法依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所记载的经脉长度,结合《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说法,定出各经的呼吸次数。《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
-
苍龙摆尾
概述:苍龙摆尾:1.小儿推拿方法名;2.苍龟探穴针刺手法名。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若针后觉针下沉紧涩滞,此邪气大盛之故,须用泻法,先去邪实,然后真气才能随至。
-
通经接气
概述:通经接气为刺法用语。参见接气通经: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六呼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其法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
-
起针
概述:起针为针刺手法名。出针为针刺术语。针由深部提至浅部·出针:出针指针由深部提至浅部。《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将针提离皮肤·出针:出针指将针提离皮肤。《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
黄维翰
黄维翰即黄竹斋。黄竹斋为现代针灸家。陕西西安人。对针灸、伤寒均有较深研究,治病常针药并用。针刺手法以强刺为主,有一定特点。编著有《针灸经穴图考》八卷,对经穴作了系统考证;还重订《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撰有《伤寒论集注》等。
-
提插法
提插法为针刺手法名。指进针后将针上提或下插的动作。提插的幅度一般不宜过大,但轻重快慢,则应根据病情虚实而有区别。补法以插为主,重插轻提(紧按慢提);泻法以提为主,重提轻插(紧提慢按)。大幅度的反复紧按称捣针法,轻微有节律的捣动称为雀啄法。
-
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首先论述上工守神、守机,粗工守形、守关,以及迎、随、徐、疾、补、泻、候气等针刺手法及适应病证。其次讨论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以及五腧的循行趋向和十二原穴的名称及所属之经。最后指出了用针必观色、察脉、视病之剧易以为治,若治反其病,反致为害等注意事项。
-
长刺节论篇
《长刺节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指出头痛、寒热等十二种不同病症的针刺手法,进取针穴及针刺反应。说明了针刺治病要根据疾病的肌肉骨节部位、性质,适当掌握进针的深度、次数和治程长短的道理,故名。
-
卫气
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卫气:卫气与营气同为水谷之气所化,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主散布到经络之外的浅表部分。卫气是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等作用的功能。
-
重提轻插
重提轻插针刺手法名。即紧提慢按。参见该条。
-
震颤法
概述:震颤法(needle-bodytrembling)为针刺手法名。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催气方法。有促使得气及增强针感的作用。用手捏持针柄作轻微的上下震颤动作。《神应经》:“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
-
十二手法
十二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出《针灸大成》。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十二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烧山火
烧山火为针刺手法名。它是由徐疾、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补泻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较为常用的是:爪切速刺,急进针于天部,得气(胀酸感)后搓针或行针九阳数,慢提紧按,再进到人部,三进到地部(人、地两部的操作与天部同),即可得热。然后将针由地部一次退到天部,稍停针再慢慢出针,急闭针孔。
-
任作田
任作田(1886~对针灸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后转至延安参加革命,热心传授医术。创办延安针灸疗病所,传授针灸技术,对发展解放区的人民卫生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医疗工作中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曾被评为“中西医合作模范”。著有《针术》一文,对针刺手法有独到的见解。
-
平补平泻
概述:平补平泻(even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uniform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为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的针刺补泻操作方法。即对阴阳不平的病症,只要采用上提下插的补泻法达到经气调和即可,无需大补大泻。先泻后补的针刺手法·平补平泻:平补平泻指先泻后补的针刺手法(补泻方法)。类似古代的导气法、平针法。
-
努法
努法为针刺手法名。指入针得气后,用大指、食指捏住针头,用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之状,以使气行的办法。具有行气的作用,在龙虎升腾法中用之。《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努之”,指在行针之前,用手指弹动穴部促使气血充盛。
-
黄竹斋
黄竹斋为现代针灸家。针刺手法以强刺为主,有一定特点。建国后历任西北医学院(现西安医科大学)中医科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1926年)、《伤寒杂病论汇通》十六卷(1949年)、《针灸经穴图考》八卷及其它著作五十余种。
-
发针
出针·发针:发针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浅刺而疾发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瘠,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意指针刺深度较浅而很快出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
-
调和法
调和法针刺手法之一。指针刺中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即平补平泻。参见该条②
-
捣针法
捣针法即提插法的一种。参见提插法:提插法为针刺手法名。指进针后将针上提或下插的动作。提插的幅度一般不宜过大,但轻重快慢,则应根据病情虚实而有区别。补法以插为主,重插轻提(紧按慢提);泻法以提为主,重提轻插(紧提慢按)。大幅度的反复紧按称捣针法,轻微有节律的捣动称为雀啄法。
-
阻力针法
阻力针法是在患者做相应的活动中进行针剂的方法。针刺手法之一。令患者做疼痛的动作,在维持最疼痛的姿势中,寻找最痛点;于痛点处下针。针达皮下后,用高频震颤手法,频率达每分钟200次以上。在行手法的同时,让患者重复做上述最疼痛的动作,待疼痛减轻或活动较自如时,停刺出针。
-
抽添法
抽添法为针刺手法名。与纳气法类似。即先紧按慢提九数,得气后,慢慢转换针向,多用提按(或当呼气时按纳,吸气时上提),使气到病痛部位再直起针向下按纳。用于瘫痪、半身不遂等症。《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
十二字分次第手法
十二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出《针灸大成》。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十二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飞退
飞退为针刺手法之一。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一边施行飞法一边向外退针,且退而不出。
-
飞推
飞推为针刺手法之一。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一边施行飞法一边向内推针,且推而不入。
-
中气法
中气法即纳气法。纳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出《金针赋》:“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其法与抽添法类似。先用紧按慢提九数或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头斜对病痛处,使气上行,随后将针直起,向下按纳,不使气回流。用于行气,除积。《大成·卷四》称作“中气法”。
-
张缙
张缙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辽宁黑山人。对针刺手法、经络研究有较深造诣。主编《针灸大成校释》。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委、黑龙江中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针灸博士后导师,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
陈慕兰
陈慕兰为近代针灸家。四明(今属浙江)人。李培卿之师。参见李培卿:李培卿为近代针灸家。字怀德。上海嘉定人。崇《内》《难》,精针灸,临证重脾胃虚实,治多奇中,针刺手法强调慢针细捻,补虚泻实,自成一家。
-
阻力针剌法
阻力针剌法为针刺手法之一。是针对扭、闪、挫等外伤造成身体某部剧烈疼痛,运动受限所采取的手法。即选择伤者剧痛难忍之体位,找其最明显压痛点进行针刺,进针约0.3寸时,作雀啄手法(即小幅度快速提插),同时令伤者活动受伤部位,待疼痛减轻活动较自如时出针。
-
王诵愚
王诵愚为近代针灸家。上海川沙人。擅长针灸,兼通方药,善治杂病,对针刺手法尤为重视。
-
龙虎升降
概述:龙虎升降为针刺手法名。龙虎,指左右捻转;《针灸大成》卷四:“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捻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龙虎交腾
龙虎交腾为针刺手法名。出明·李梃《医学入门》。其法:先一左(顺)一右(逆)捻针三九二十七次,得气后,大指向前转针并下按,再以大指弹动针尾催气,行下按上提动作以行气。用于赤眼、痈肿初起等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