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捋顺法
捋顺法为推拿手法名。指以手掌着力于肢体,作上下方向来回运动,从肢体远端推向近端(捋)或从肢体近端推向远端(顺)的手法。
-
旋转屈伸法
旋转屈伸法中西医结合正骨八法之一。该法用于矫正骨折断端所形成的旋转成角畸形。具体方法为:如骨折发生旋转移位时,可将肢体之远折段绕着肢体的近折段按纵轴方向进行逆向旋转,使之复位;对一些近关节骨折所发生之移位,可将该点节屈曲或伸直,使之复位。
-
幻肢症
截肢或残废的患者感到自己有肢体的存在,否认自己有任何残缺或无肢体残缺的患者发现自己存在第三只手、第三条腿,称为幻肢症。
-
四肢强直
主要指全身性四肢强直性痉挛症状,见于破伤风、急惊风及脑中风的硬瘫等。但有时也包括肢体局部的强硬、活动失灵症状,如痹痛日久,筋脉失养,某处关节和肌肉僵硬。
-
小儿麻痹症·气虚血瘀证
小儿麻痹症·气虚血瘀证(infantileparalysis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andbloodstasis)是指时邪耗伤正气,运血无力,肢体失养,以一侧或两侧肢体萎软,难以站立,或行走不正,握物不牢,神倦乏力,面色无华,舌紫暗,苔薄白或苔少为常见症的小儿麻痹症证候。
-
急性下肢缺血
急性下肢缺血(acutelowerlimbischemia)是指下肢动脉因各种原因导致管腔的突然狭窄或闭塞,出现肢体供血不足,循环障碍被称为急性下肢缺血。受累肢体突然出现疼痛(pain)、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麻痹(paralysis)、感觉异常(paraesthesia)是急性下肢缺血的典型临床表现,即“5P”征。
-
体环针法
体环针法指以人体全息理论为依据,将人体分为5部,肢体分阴、阳两面,每面分5带,将刺激效应的传导途径分为点、线、带、区及其他5种形式,肢体上所有线、带称为体环,以此取穴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
-
暑温后遗症
暑温后遗症(sequelaeofsummerheatwarmth)是指暑温病急性期后出现的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喉中痰鸣,四肢瘫痪,肢体强直,手足挛急,低热不退,筋肉瞤动,肢体震颤等后遗症。
-
拽法
拽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即用力牵拉患者肢体关节的手法。
-
诸转反戾
诸转反戾指各种转筋、肢体曲屈、角弓反张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
诸热瞀瘛
诸热瞀瘛指各种发热而见视物昏花,肢体抽搐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
诸暴强直
诸暴强直指各种暴发的肢体拘紧强直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
振掉
振掉病状名。指肢体振颤,动摇不定的一种症状。《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
(扌鹵)法
(扌鹵)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指双手有力紧贴或握住患者肢体。然后急速滑开。有活血消肿作用。
-
挺法
挺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指使弯曲的肢体挺直的一类手法。如腰、指、趾等关节屈不能伸者,用一手或两手先徐缓地摇关节,然后逐渐使之挺直。
-
顺法
顺法推拿手法名。在患者肢体的内侧面,由远端推向近端,有理顺筋脉的作用。
-
食注
食注病名。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食注候》:“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体沉重,心腹绞痛,乍瘥乍发,以其因食得之,故谓之食注。”治用桔梗丸等方。参见九注条。
-
升降法
升降法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指对肢体关节进行上下屈伸活动的一类手法。有滑利关节,舒展筋脉,解除粘连,帮助复位等作用。
-
妊娠肿胀
妊娠肿胀病证名。指妊娠期间发生的肢体肿胀。据出现肿胀部位和症状的不同,有子肿、子气、子满、皱脚、脆脚、胎水肿满等名称。详见各条。
-
緛戾
緛戾(ruǎn),痧胀。指筋肉拘急短缩,肢体屈曲扭转。《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厥阴所至为緛戾。”
-
麻痹
麻痹证名。肢体或局部肌肤麻木,不知痛痒。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医学正传·麻木》:“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
-
捋法
捋法推拿手法名。出《金匮要略·杂疗方》。在患者肢体的外侧面,由近端推向远端。《寿世保元·发痧》:“先将儿两手自臂捋下,血聚指头方刺。”
-
挛痹
挛痹病证名。证见筋脉拘挛,肢体麻木疼痛。多由湿热淫盛筋骨所致。《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姚止庵注:“挛痹者,湿热盛而病在筋骨也。”
-
理法
理法推拿手法名。又名缕法。见《外科中医按摩疗法》。用手握肢体,然后一松一紧,自上而下循序移动。多用于四肢部。有理顺筋脉的作用。
-
筋脉拘急
筋脉拘急证名。指肢体筋脉抽瘛,屈伸不利的症候。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因阴血耗伤,外邪乘袭,筋脉失养所致。参见筋急、筋挛条。
-
僵
僵疆直,硬挺,谓肢体不灵活。《灵枢·癫狂》:“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
-
滚摇
滚摇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指医生握住患者肢体进行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旋转滚动。如腰部滚摇时病员仰卧,两髋屈曲,医生一手扶住双膝,一手扶住两踝,旋转髋关节,使腰部也随之活动。
-
扶法
扶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用一手扶持固定肢体,以便于另一手进行各种手法操作的方法。
-
风亸曳
风亸曳为古病证名。亸,垂下;曳,拖拉。指因风气而致的肌肉麻痹、肢体弛纵,不能收摄抬举者。见《圣济总录》卷七。如面瘫、偏枯、某些截瘫或肌肉顽麻病证,多与风气有关。
-
揣法
揣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见《针灸大成》:“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意指在针刺之前,先用手指揣摸病人肢体以探索穴位,随后下针。
-
保健操
保健操一类肢体运动与自我推拿相结合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即保健功。参见该条。
-
棒击法
棒击法推拿手法名。指以特制的软棒轻轻捶击肢体穴位的方法。《医学入门·历代医学姓氏》:“马湘:字自然,唐之盐官县人,……治病以竹杖打之。”
-
养骨汤
《辨证录》卷五:方名:养骨汤组成:熟地2两,甘草1钱,金钗石斛3钱,地骨皮3钱,茯苓3钱,牛膝3钱。主治:伤风身热后,肢体骨节皆痛,手足寒甚。用法用量:水煎服。
-
熏蒸
熏蒸是中药外治方法的一种,指用药液趁热熏蒸肢体,治疗病邪在外的疾患,能使药气窜入肌腠筋骨,产生祛风、散寒,除湿作用的方法。
-
蜡样屈曲
蜡样屈曲患者的姿势经常固定不变,肢体任人摆布既使四肢悬空或放在极不舒适的位置也能维持很久而不主动改变,如同蜡做的人一般。蜡样屈曲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而常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
-
肝阳上逆
肝阳上逆即肝阳上亢。指因肝阴不足而使肝阳升动太过而引起的症候。症见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口苦、烦躁、易怒、肢体麻木等。
-
不用
不用为症状名,指肢体的屈伸举动等活动功能减弱或丧失。《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卫气虚则不用。”《类经》十五卷注:“不用,不能举动也。”
-
湿痰证
湿痰证为证候名。指痰湿内阻,以咳吐多量黏稠痰,痰滑易咯,肢体困重,胸脘痞闷,食少口腻,苔白腻,脉濡缓或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寒滞经脉证
寒滞经脉证为证候名。指寒邪凝滞经脉,血行不畅,以恶寒,肢体冷痛、拘急或麻木,肤色紫暗或苍白,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风湿犯头证
风湿犯头证为证候名。指风湿之邪侵犯头部,以头痛如裹,微恶风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苔白滑,脉濡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骨折不愈合
骨折不愈合(nonunion)是指骨折端在某些条件影响下,骨折愈合功能停止,骨折端已形成假关节,主要表现为肢体活动时骨折部有明显的异常活动,而疼痛不明显的疾病。
-
痫病·瘀阻脑络证
痫病·瘀阻脑络证(epilepsywithsyndromeofstaticbloodblockingbraincollateral)是指瘀血内阻脑络,以猝然昏仆,瘈疭抽搐,或单以口角、眼角、肢体抽搐,颜面口唇青紫,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等为常见症的阴痫证候。
-
消渴脉痹
消渴脉痹(consumptivethirstwithsyndromeofvesselpainfulimpediment)是指消渴病并发肢体经脉痹阻病。
-
慢性砒霜中毒
慢性砒霜中毒(chronicarsenicpoisoning)是指少量而长久药用、误服砒霜,以各种皮肤损害,毛发脱落,腹痛腹泻,黄疸,肝脏肿大及肢体麻木疼痛等为常见症的慢性中毒病。
-
猥退风
猥退风古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一名腲腿风。属中风(杂病)一类的病证,以肢体偏瘫、失音为主症。参见中风、喑痱条。
-
捕获鼠
捕获鼠(capturedrodent)是指捕获的整鼠、鼠头或部分肢体(腿、鼠皮等)。若仅存有鼠毛、鼠尾、鼠爪则不计为捕获鼠。
-
引伸法
引伸法为推拿手法名。牵拉肢体,使关节伸展活动的方法。常用于四肢和颈腰部。有舒展筋脉,缓解挛缩和帮助关节复位等作用。
-
坐忘
坐忘气功学术语。指一种功法。即静坐修养,至高度入静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出《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唐·司马承桢曾撰《坐忘论》加以发挥。
-
水湿内停证
水湿内停证为证候名。指水湿停聚体内,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胀,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气滞湿阻证
气滞湿阻证为证候名。指气机郁滞,湿浊内阻,以胸胁脘腹胀闷窜痛,恶心欲吐,肢体困重,头晕嗜睡,或有浮肿,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