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腘
腘为人体部位名。指膝部后方屈膝时的凹处,俗称腿凹或膝弯。《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
小隐静脉结扎与分段切除术
小隐静脉结扎与分段切除术手术图解图1小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分段切除术手术步骤小隐静脉在小腿后侧皮下组织内上行,至腘窝横纹下进入深筋膜,再继续上行,在腘窝横纹上2~3cm处进入腘静脉。3cm处作一长约5cm的横切口。腘静脉外侧有胫神经,内侧有腘动脉,应避免损伤。分离小隐静脉后,在近心端作高位结扎和切断。
-
八虚
八虚为人体部位名。指五脏病邪随经脉留客于肘、腋、髀、腘等八处关节。五脏有病时可能在上述部位出现异常反应。心肺病可反应于肘臂部;肾病可反应于腘部等。《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人有八虚,…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
足巨(钜)阳脉
足巨(钜)阳脉早期经脉异名。同足太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钜阳脉:潼外踝娄中,出却(脚)中,上穿(辰),出厌中,夹脊,出于项,□头角,下颜,夹(骨曷)(頞),系目内廉。是钜阳脉主治其所产病:头痛,耳聋,项痛,耳疆(强),疟,背痛,要(腰)痛,尻痛,(月寺)(痔);
-
委中毒·湿热蕴结证
定义:委中毒·湿热蕴结证(Weizhongabscesswithdampness-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湿热蕴阻,以腘窝部木硬肿胀,焮红疼痛,小腿屈曲难伸,全身恶寒发热,口苦且干,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委中毒证候。见《证治准绳·疡医》卷四。是指生于腘窝部位委中穴的痈。缓则筋缩而成废疾。”
-
委中毒·气血两虚证
定义:委中毒·气血两虚证(Weizhongabscess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发起缓慢,脓成难溃,溃后脓出如蛋清状,疮口收敛迟缓,小腿屈伸不利,舌质淡,舌苔薄或薄腻,脉细为常见症的委中毒证候。见《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其特点是腘窝部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届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
-
委中毒·气滞血瘀证
定义:委中毒·气滞血瘀证(Weizhongabscess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初起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或微红,活动稍受限,全身恶寒发热,舌苔白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委中毒证候。见《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其特点是腘窝部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届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
-
膝旁
膝旁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腘窝横纹内、外两纹头尽处,左右共4穴。主治腰酸、膝关节疼痛等。—般直刺0.5~《太平圣惠方》:“张文仲传神仙灸法,疗腰重痛,不可转侧,起坐难,及冷痹,脚筋挛急不可屈伸。主治腰痛不能俯仰,脚酸不能久立。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关仪
概述:关仪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女人阴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绞痛,腹中五寒,灸关仪百壮。穴在膝外边上一寸宛宛中。”在膝外侧缘,当腘窝横纹上1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灸法:可灸。或艾条灸5~
-
腓肠肌运动点
腓肠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小腿屈侧,腘窝横纹下3寸,屈侧正中线内侧约一横指为1穴;腘窝横纹下3寸,屈侧正中线外侧约一横指处为1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
-
足少阳经筋病候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椎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
拇指
拇指解剖结构名。同母指。①手大指。《灵枢·五色》:“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②足大趾。《素问·骨空论》:“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
-
解痉
概述:解痉:1.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腘窝横纹近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内侧的称解痉l。位于腘窝横纹近内端,半腰肌腱内侧的称解痉2。主治外伤性截瘫。一般直刺0.5~又称镇痉。用平肝、镇潜、祛风的药物解除震颤、手足痉挛及角弓反张等症,称解痉。
-
结
《灵枢·九针十二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⑤指结脉。《素问·平人气象论》:“结而横,有积矣。”⑦气血郁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
-
肩抬复位法
肩抬复位法医疗技术名。髋关节脱臼之复位术。令患者仰卧,将臀部置于床上之一端,一助手以双手紧紧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抬平右侧下肢不动,术者弯腰分腿面对患者,以右侧肩填于患者左侧腘窝下,抬起患肢,以双手紧握患肢大腿根部,另一助手在术者背后双手紧握患肢小腿部固定不动。
-
合阳疽
概述:合阳疽为病名。指生于腘窝下方合阳穴处之疽。出《外科启玄》卷六。病因病机:多因湿热邪毒蕴结而成。治疗:治宜解表托里,清热祛湿。内服可选羌活汤;如脓已成者,则应切开引流。
-
腘血
腘血证名。临床以腘窝(委中穴或委中穴附近)出血为主证。《证治汇补·胸膈门》:“…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并指出此证由肾与膀胱经虚热所致。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主张用十全大补汤治疗。参见肌衄条。
-
辅骨
挟膝两侧之骨·辅骨:辅骨为骨名,指挟膝两侧之骨。膝两侧突出的高骨,即股骨下端的内外髁和胫骨上端之内外髁。在内侧者名内辅骨,在外侧者名外辅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辅骨上横骨下为楗…骸下为辅,辅上为腘。”《医宗金鉴》:“小腿骨…《医宗金鉴》:“臂骨有正辅两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
-
储储
储储骄傲自满的样子。《灵枢·通天》:“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张介宾注:“储,蓄积貌,盈盈自得也。”
-
抱膝
抱膝医疗器械名。髌骨骨折整复固定之用。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又名行箝。其形为较大于髌骨之圆卷状,在圆卷四周各有一小足连接,圆卷与小足均以纱布缠裹。髌骨折复位后固定时,以圆卷套于髌骨之四围,以四小足插于膝关节之两侧,然后所缚于腘部置软垫之木板上,用以限制膝关节特别是髌骨之活动,使之不再移位而愈合。
-
十六部
十六部出自《素问·调经论》。1.十六部指手、足经脉十二,蹻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2.十六部指手足二,九窍九,五脏五,共十六部。3.十六部指两臂,两肘,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
-
大轮
大轮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大腿远端胫侧,与髌骨基底平高,股骨内上髁上缘,腘窝横纹上1寸。主治妇人月里风、膝关节炎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后血海
后血海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胫侧面的下部,股骨内上髁上方,腘窝横纹上2寸,缝匠肌与股内侧肌之间,向后平开1.5寸处。主治脑性瘫痪所致的剪刀腿、小儿麻痹后遗症。
-
阴委1
阴委1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腓侧,腘窝横纹外端上1寸,股二头肌与髂胫束之间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一般直刺3~4寸。
-
阴委2
阴委2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腓侧,腘窝横纹外侧端上2寸,股二头肌外侧缘。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一般直刺3~4寸。
-
足
足为人体部位名。指足趾至踝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
足少阴之正
足少阴之正即足少阴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本经别从足少阴经脉在腘窝部分出后,别走于足太阳经别而相合并行,上至肾脏,当十四椎(第二腰椎)处的肾俞出来,归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继续上行,联系于舌根,从项部浅出,与足太阳经别相会合,构成六合中的第一合。
-
灵宝
灵宝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之腓侧,腘窝横纹腓侧头上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症。一般直刺1.5~2.0寸。
-
直立
直立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屈侧,腘窝横纹中点直上4.5寸,偏内侧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股二头肌运动点
股二头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大腿屈侧,有两穴:一穴位于屈侧正中线,臀下皱襞下约3横指处;另一穴位于大腿屈侧近腓侧缘,腘窝横纹上4.3寸处。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膝过伸——股前型)。一般直刺1~
-
承间
承间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下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5~2.0寸;可灸。
-
太阳之人
太阳之人为“五态之人”的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外貌特征是“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性格特征是“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其体质特点是“多阳而少阴”,治疗时“必谨而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
-
前进
前进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腓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上8.5寸。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麻痹、疼痛等。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
-
落地
落地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直下9.5寸。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5寸;可灸。
-
腓肠
概述:腓肠: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指腓肠肌。即胫骨后面的一块肌肉,在小腿后面形成隆起部。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小腿屈侧正中线向外平开1.5寸,腘窝横纹下3.5寸处。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5~
-
前风市
前风市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腓侧正中线前方2寸,腘窝横纹上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抬腿无力。’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母指
母指即拇指。出《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拇,同母。1.指手大指。《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2.指足大趾。《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
-
竹箍
竹箍为正骨器械。出《疡医准绳》卷六。抱膝用于髌骨骨折及错位的固定。用竹或铁丝编制,或用橡皮制成。形状为较髌骨稍大的圆圈,并带四个“小足”,用纱布缠裹。用时将圈套于整复后髌骨的周围,缚于腘部垫的木板上,以限制膝关节及髌骨的移动(图85)。
-
膝弯痈
膝弯痈(poplesabscess)是指生于腘窝委中穴外的痈。
-
委委
概述:委委:1.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大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直上4寸。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1~壅容自得貌·委委:委委是指壅容自得貌。《黄帝内经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
-
外辅骨
见《证治准绳·疡医》。膝外侧骨·外辅骨:外辅骨指膝外侧骨,即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组成的骨突。包括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和胫骨上端的内外侧髁。在内侧者名内辅骨,在外侧者名外辅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辅骨上横骨下为楗…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
膝中
膝中为人体部位名。指膝盖骨外侧中点。《黄帝内经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尺九寸。”张景岳注:“膝中,言膝外倒骨缝之次。”或指腘窝横纹外侧端。
-
膝外
膝外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腘窝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前缘处。主治膝关节痛、下肢溃疡等。一般直刺0.5~《千金翼方》:“疬疡灸法…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膝外。
-
膝
概述:膝:1.人体部位名;指大、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内有股骨和胫骨连接而成的膝关节,前有膑骨,后有腘窝。腿部主要肌肉的肌腱(“筋”)均会集于膝。《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耳穴·膝位于对耳 上脚的中1/3处。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胫神经损害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描述:胫神经由L4-S3组成,支配小腿三头肌、腘肌、跖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和足底所有短肌。症状体征:临床表现足和足趾不能跖屈,足尖行走困难,足内翻力弱。感觉障碍主要在组底部。
-
足少阴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少阴之正。本经别从足少阴经脉在腘窝部分出后,别走于足太阳经别而相合并行,上至肾脏,当十四椎(第二腰椎)处的肾俞出来,归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继续上行,联系于舌根,从项部浅出,与足太阳经别相会合,构成六合中的第一合。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
-
内廉
内廉即内侧缘。《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
足太阳之正
足太阳之正即足太阳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参见足太阳经别:足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在腘窝部从足太阳膀胱经分出,其中一条在骶骨下5寸处别行进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本腑膀胱,散行布于肾脏,沿脊柱两旁上行,至心脏而散布其中;直行的一条,循脊旁肌肉上行,浅出于项,再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
委上
委上为经外奇穴名。见《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直上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腿痛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跟紧
跟紧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落地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直下9.5寸。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