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卒痛
卒痛是指痛突然发作,痛势急剧的表现。
-
痛
寒痛:寒痛(coldpain),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减的表现。风痛:风痛(windpain),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的表现。瘀血痛:瘀血痛(staticbloodpain),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的表现。刺痛:刺痛(stabbingpain),痛如针刺的表现。
-
生姜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生姜汤:处方:干生姜二斤,白面(炒)三斤,甘草(炒)十三斤,杏仁(去皮.功能主治:治酒食所伤,心胸烦满,口吐酸水,呕逆不定,饮食无味,胸膈不快。《鸡峰》卷十二:组成:生姜4两(和皮切作头子,入石灰1两同炒姜7分干,从入半夏1两再抄10分干),丁香末1分,白矾1钱,硫黄1分。
-
茴香根
《*辞典》:茴香根: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Hu XiānɡGēn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根。7月间采挖。油含莳萝油脑、α-松油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α-蒎烯、β-蒎烯。性味:辛甘,温。功能主治:温肾和中,行气止痛。治寒疝,胃寒呕逆、腹痛,风湿关节痛。治肾气冲心卒痛。③《天宝本草》:治胃气胀满。
-
麝香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方名:麝香汤组成:麝香(别研,每汤成旋下)、木香1两(锉),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35枚,吴茱萸(水浸1宿,炒干)1两,槟榔(煨)3枚。《圣济总录》卷一七七:方名:麝香汤组成:半夏(汤洗10遍,生姜汁炙)1两,黄耆1两,甘草(炒)半两,干姜(炮)半两,桂(去粗皮)半两。
-
灵脂酒
《直指》卷六:灵脂酒:处方:川五灵脂(去砂石,略炒)。摘录:《直指》卷六《魏氏家藏方》卷十:别名:霹雳酒、五灵脂散、抽刀散组成:五灵脂不拘多少(新者,烧存3分性,出火毒)。主治:妇人血山崩及丈夫脾积气。附注:霹雳酒(原书同卷)、五灵脂散(《妇人良方》卷一)、抽刀散(《永类钤方》卷十五)。
-
太乙备急散
《千金》卷十七:别名:雄黄散、备急散、太一备急散组成:雄黄2两,桂心2两,芫花2两,丹砂1两,蜀椒1两,藜芦1分,巴豆1分,野葛3分,附子5分。主治:卒中恶客忤;及中蛊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满;病在头当为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当汗出。制备方法:上9味,巴豆别治如脂,余合治下筛。
-
术香散
《脉因证治》卷上:组成:木香1两,蓬术1两,干漆(炒烟尽)1钱。主治:心脾卒痛不忍。用法用量:每服1钱,醋汤下。
-
芎饮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组成:芎半两,马牙消(研)1两,石膏(研)1两。主治:伤寒头疼不止。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好茶1钱匕,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主治:肾虚劳役,腰卒痛。功效:止血安胎。主治:妊娠漏胎,下血过多,腹中刺痛。
-
尾穷骨
概述:尾穷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七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尾骨尖上1寸及两旁各开1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骶骨痛、便秘、癃闭、痔疾等。一般艾炷灸3~尾骨为骨骼名。位于椎骨末端,上接骶骨,由4~5块尾椎愈合而成。
-
白盐方
处方:盐5升。功能主治:卒得风疾,耳中恍恍卒痛。用法用量:甑上蒸热,以耳枕之,冷即换。或用软布裹熨之患处。摘录:《普济方》卷五十三
-
白云散
《医方类聚》卷九十四引《烟霞圣效》:白云散:处方:多年石灰(炒)。功能主治:心气卒痛。摘录:《医方类聚》卷九十四引《烟霞圣效》《幼科指掌》卷三:白云散:处方:绿豆粉1两,寒水石5钱,锦纹大黄2钱,白芷3钱。摘录:《幼科指掌》卷三《痘疹金镜赋集解》卷六:组成:人中白(煅)、川连(肉汁浸3-4次,以白为度)。
-
大豆紫汤
并治妊娠伤折,胎死腹中。《医心方》卷三引《范汪方》之大豆紫汤:别名:紫汤处方:大豆1升(熬令焦),好酒2升。主中风失音;腰痛拘急;妇人五色带下;妇人产后中风困笃,或背强口噤,或但烦热苦渴,或头身皆重,或身痒,剧者呕逆直视,此皆为风冷湿所为。妊娠伤折,胎死在腹中3日;产后恶露未尽,又兼有风,身中急痛。
-
杜仲汤
功能主治:肾虚腰痛脚软。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二《圣济总录》卷八十五:杜仲汤:处方:杜仲(去粗皮,酒浸,锉,炒)1两,桂(去粗皮)1两,羌活(去芦头)1两,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1两,秦艽(去苗土)1两,石斛(去根)1两,栝楼根1两,续断1两,五加皮(锉,焙)1两,牡丹皮1两,芍药1两,当归(锉,焙)1两。
-
高良姜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高良姜汤:处方:高良姜15克厚朴6克当归桂心各9克制法:上药哎咀。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1枚(去核),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心腹绞痛而见胁满如刺,明系木邪凌上之实证,故用良姜、厚朴温散滞气,当归、桂心温散结血,兼行心肝肺三经以破寒积也。
-
仓卒散
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古今医鉴》卷十《三因》卷七方之仓卒散:别名:夺命散组成:山栀子49个(烧半过),附子1枚(炮)。功能主治:《三因》卷七方之仓卒散主治寒疝入腹,心腹卒痛;及小肠膀胱气绞刺,脾肾气攻,挛急极痛不可忍,屈伸不能,腹中冷,重如石,白汗出。附注:夺命散(《普济方》卷二十四)。
-
三物备急散
《金匮》卷下:方名:三物备急散别名:三味备急散、备急散、大黄散组成:大黄1两,干姜1两,巴豆1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用法用量: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3-4大豆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愈;如末愈,更与3大豆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愈;
-
塞耳散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方名:塞耳散组成:菖蒲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主治:耳卒痛,不能忍。用法用量:麻油调,绵裹如枣核大,塞耳中。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雄黄淋洗方
方出《肘后》卷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名:雄黄淋洗方别名:雄黄散、雄黄汤组成:雄黄2两,矾石2两,甘草1尺。主治:阴茎中卒痛,不可忍;颓卵大如斗者。《圣济总录》本方用法:上为散,每用药一两,以水一斗,煎至三升,通手淋洗至冷,候汗出愈。《三因》:上为锉散,以水五升煎,洗之。
-
备急圆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干姜(炮)一两,巴豆(去皮.研)、大黄,各二两。炮制上件为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心腹诸卒暴百病,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刀所刺,气急口噤。用法用量每服三圆,温水下,不拘时。
-
中恶霍乱
《圣济总录·霍乱门》:“中恶霍乱者,客邪内干,正气暴乱,使胃中食物不化,气道否结,不得宣通,令人心腹卒痛,吐利烦闷,甚则精神冒昧,靡所知识。”治用十香丸、丹砂丸、桃枝汤等。俗称触恶。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