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穴
概述:奇穴:1.经外奇穴;见《医学入门》。奇穴为腧穴分类名。1991年1月1日起。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改名为经外穴。出《广东中医》。椎杼为经外奇穴名。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左右旁开0.7寸处。主治哮喘、肺结核。一般针0.3~
-
上三黄
上三黄包括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合用,主要治疗肝脏病变。见《董氏奇穴针灸学》。参见“天黄穴”:天黄穴为经外奇穴名。位于明黄穴上3寸。参见“明黄穴”:明黄穴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大腿内侧正中央。参见“其黄”:其黄穴为经外奇穴名。位于明黄穴直下3寸。主治黄疸、肝硬化、肝炎、消化不良等。
-
针灸奇穴疗法大全
《针灸奇穴疗法大全》为书名。胡兴立主编。中卷按照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编入内、妇、儿、外、皮肤、传染、骨伤、口腔、五官等各科常见病症400余种,并按照奇穴、经穴、艾灸、穴位注射、火罐、皮肤针、皮内针、耳针、小针刀、电针、贴敷、中西药等为序进行治疗。下卷编入奇经八脉的循行,奇穴的取法、简易奇穴治疗选穴参考等。
-
别穴
别穴即经外奇穴。见《东医宝鉴》。也就是说是一类腧穴经过整理归经以后余剩的经验效穴。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备急千金要方》始载的膏肓俞,后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它归入经穴。
-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经穴(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这类腧穴《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风市、膏肓俞等。
-
经外穴
经外穴腧穴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
-
奇输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奇输指热病五十九俞或六腑之别络。见《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又“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杨上善注为:“诸阳奇输,谓五十九刺。”而张志聪注为:“奇输者,六腑之别络也。”奇穴·奇输:奇输指奇穴。《类经图翼》有《奇俞类集》。
-
肩尖
概述:肩尖:1.经穴别名;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肩髃奇穴名·肩尖:肩尖为奇穴名。出《医说》。
-
十七椎穴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灸法:可灸。
-
腰孔
概述:腰孔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十七椎。出《千金翼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十七椎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腰孔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
-
肖必
拼音:zǐgōng代号:EX-CA1子宫穴的别名:侠玉泉(《奇穴图谱》)肖必(《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出处:《针灸大成》: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开三寸。肖必穴主治病证:子宫穴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睾丸炎,阑尾炎,疝气,腰痛,尿频等。一般直刺1.0~
-
十七椎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灸法:可灸。
-
侠玉泉
概述:侠玉泉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子宫。子宫穴位于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处。深层有髂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侠玉泉穴主治病证:子宫穴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睾丸炎,阑尾炎,疝气,腰痛,尿频等。子宫配关元、气海、三阴交,治子宫脱垂。
-
十七椎下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下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下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
后神聪
概述:后神聪为经外奇穴名,神聪穴之一,在头顶部,位于百会穴后1寸。或于百会穴后1寸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正穴
正穴即经穴。与奇穴对举。《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而奇穴者,则又旁通于正穴之外,以随时疗症者也。”
-
大肘尖
概述:大肘尖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肘尖。《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大肘尖穴的配伍:肘尖配肩尖、人迎、肩外俞、天井、骑竹马,治瘰疬沿颈生。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时灸起至酉时方止,三灸即愈,更服益气养荣汤。
-
前神聪
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旁开1寸处取穴。皮肤由额神经、耳廓神经、耳小神经和枕大神经交织分布。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奇俞
概述:奇俞:1.经外奇穴名;出《黑龙江医刊》。椎杼为经外奇穴名。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左右旁开0.7寸处。主治哮喘、肺结核。一般针0.3~奇腧·奇俞:奇俞即奇腧(奇输,腧通输)。奇输指奇穴。见《类经图翼》。
-
神聪四穴
概述:神聪四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神聪。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四神聪
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四神聪配百会、合谷、太阳,治头痛。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独会
《太平圣惠方》:“张文仲灸法,疗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绿水及元脏气,灸足大指次指内横纹中各一壮。独阴配关元、间使、太冲、太溪、三阴交、肾俞,治脐下结块。刺灸法:刺法:直刺0.2寸。《针灸集成》:独阴主治干呕吐、伏梁奔豚、积聚、小肠疝气、死胎、胎衣不下、胸痛、吐冷酸水,太冲三壮,内关二壮,独阴五壮。
-
过梁针法
过梁针法亦称深刺奇穴法。用毫针深刺或强刺激经外奇穴以治疗癫痫等精神疾患的针刺方法。令患者坐于靠椅上,用约束带将患者的腰部及上下肢固定。针刺奇穴要深,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施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向右捻转为补,向左捻转为泻。左右捻转或浅刺不捻转为平补平泻。
-
神聪
概述:神聪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四神聪。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四穴
概述:四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四神聪。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为书名。《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为书名,《奇效良方》为其简称。明·董宿辑,方贤续补,杨文翰校正。70卷,现存69卷。刊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书中第55卷为针灸门,主要介绍针灸的各种具体操作方法,并首创将“奇穴”单独立节专论。
-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为书名。简称《奇效良方》。明·董宿辑,方贤续补,杨文翰校正。70卷,现存69卷。刊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书中第55卷为针灸门,主要介绍针灸的各种具体操作方法,并首创将“奇穴”单独立节专论。
-
传尸灸
概述:传尸灸为经外奇穴名。《外台秘要》:“立脚于系鞋处横纹,以手四指于纹上量胫骨外,逼胫当四指中节按之,有小穴。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传尸灸。标准定位:定位在小腿伸侧胫骨前嵴,当内外踝连线中点直上3寸处。位于小腿伸侧胫骨前嵴,解溪穴上3寸处。主治病症:主治肺痨。灸法:一般灸5~
-
凤眼
概述:凤眼为经外奇穴名。《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肘后备急方》:“卒吐逆…后《太平圣惠方》、《针灸集成》等均有记载,并谓治小儿雀目,目生白翳,指不能屈伸等。位于拇指桡侧缘,指骨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心胸烦满、呕吐、呃逆、五指尽痛、屈伸不利、雀目障翳等。刺灸法:直刺0.2寸。
-
第七椎
第七椎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第七胸椎旁开1寸。主治大便难。一般艾炷灸7壮。
-
痔疮穴
痔疮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位于腰部正中线,第三、四腰椎棘突之间点微上方处。主治痔疮。一般灸5~7壮。
-
尾穷骨
概述:尾穷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七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尾骨尖上1寸及两旁各开1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骶骨痛、便秘、癃闭、痔疾等。一般艾炷灸3~尾骨为骨骼名。位于椎骨末端,上接骶骨,由4~5块尾椎愈合而成。
-
穴位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后穴、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
小儿龟胸穴
小儿龟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即小儿鸡胸穴。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为经外穴,名小儿龟胸。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一般艾炷灸3壮;
-
膝外
膝外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腘窝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前缘处。主治膝关节痛、下肢溃疡等。一般直刺0.5~《千金翼方》:“疬疡灸法…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膝外。
-
玉田
玉田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位于第四骶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难产、腰骶痛、腓肠肌痉挛等。一般沿皮刺0.5~《备急千金要方》:“腰背不便,转筋,急痹筋挛,灸第二十一椎随年壮。”
-
阴茎穴
阴茎穴为经外奇穴名。别名势头。出《肘后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男性尿道口上方宛宛中。主治癫痫、阴缩等。一般温灸5~10分钟。《肘后方》:“治卒癫疾方,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则愈。”
-
腋下
概述:腋下:1.经外奇穴名;2.人体部位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腋窝下1.5寸处。主治狐臭、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指胳肢窝及其下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
子宫穴
子宫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取穴: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子宫穴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睾丸炎、阑尾炎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配伍:子宫配足三里,有培补中气,固摄胞宫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
中指节
概述:中指节: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千金翼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手中指背侧,远端指节横纹中点稍前方之凹陷中。主治牙痛等。一般艾炷灸5~中指的近端指关节部。《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中指节,推内则热,推外则泻。”
-
针灸经穴图考
《针灸经穴图考》为书名。黄竹斋编著。本书参考《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六十多种文献,搜集有关针灸学资料归纳而成。内容以十四经为纲,365穴及奇穴为目,考证穴位位置、主治、刺灸法等,还引用了不少针灸医案,内容较为丰富。本书以《类经图翼》一书为基础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的古今各家记述予以补充、整理汇编。
-
针灸集成
《针灸集成》为书名。清·廖润鸿撰。卷一论针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针灸禁忌时日等;卷三-四为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但多系转录自张介宾《类经·图翼》一书。元·佚名氏撰,明·佚名氏补注节抄,黄龙祥、黄幼民整理,与《窦太师针经》《磐石金直刺秘传》一同收编,名为《元代珍稀针灸三种》。
-
手掌后臂间穴
概述:手掌后臂间穴即臂间。《备急千金要方》:“丁(疔)肿,灸掌后横纹后指,男左女右,七壮即差,已用得效。丁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掌后臂间穴。位置:位于掌后横纹正中直上五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功能主治:主治疔肿。刺灸法:直刺0.5~或艾条灸5~
-
手掌后白肉际穴
概述:手掌后白肉际穴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转筋在两臂及胸中者,灸手掌白肉际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置:位于掌后腕横纹中点白肉际处,与经穴大陵同位(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刺灸法:直刺0.2~或艾条灸5~
-
十王
经外奇穴名·十王:十王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将其列作奇穴。十王穴位于十指背侧,沿爪甲根正中点向皮肤部移行约0.1寸处。主治卒死,痧症,中暑,霍乱等。刺法:向上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毫针斜刺0.1~出《小儿推拿广意》。3.位于十指背侧指甲根正中的稍后方。
-
疝气穴
三角灸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疝气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灸法:艾炷灸5~或温灸10~
-
内迎香
内迎香穴主治晕厥,目赤肿痛,中暑,鼻痒,鼻塞,咽喉肿痛,头痛,鼻塞,鼻渊,喉痹,眩晕,各种鼻炎,急性结膜炎等。刺灸法:刺法: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内迎香穴的配伍:内迎香配合谷、风池、大椎,有疏风解表,宣通鼻窍的作用,用激光照射,主治过敏性鼻炎。内迎香在鼻孔内,用芦或箬叶作卷搐之血出为好,应合谷穴。
-
目寸
目寸为同身寸之一。为取穴比量法之一。系以本人内、外眼角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量取穴位,故名。《医学入门》:“头部横寸,以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现多用于量取奇穴。
-
眉棱骨
眉棱骨即现代所称之眉弓,指眼眶上缘骨骼。相当于额骨构成眼眶的部分。为足太阳膀胱经等所过。奇穴鱼腰即位于眉弓中点。
-
肩柱骨
肩柱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奇效良方》列作奇穴。位于肩胛骨肩峰突起之高点处。主治瘰疬、肩臂痛、手不能举、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