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井
天井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肌肉)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骨骼)天井穴的取法: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1寸凹陷处取穴。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五官科疾病: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天井配外关、曲池,治臂痿不仁。
-
煮拔筒方
《徐评外科正宗》卷二:方名:煮拔筒方组成:羌活5钱,独活5钱,紫苏5钱,蕲艾5钱,鲜菖蒲5钱,甘草5钱,白芷5钱,连须葱3两。再用披针于疮顶上1寸内,品字放开3孔,将药筒连汤用大瓷钵盛贮,至病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对疮乘热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落。
-
黑神丸
制法: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芡实大。摘录:《便览》卷四《普济方》卷一七三:黑神丸:处方:木香1两,官桂2两,附子1两,当归2两,干姜2两,细墨1两,白术2两,荆三棱2两,陈橘皮4两(去白),芫花4两(以醋炒),巴豆2两(以好醋煮数沸,焙干,炒),槟榔3两,硇砂半两(入面煮糊),大黄半两(入面煮糊)。
-
肠风
概述:肠风:1.经外奇穴名;《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槐角丸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证治汇补·下窍门》:“或外风从肠胃经络而入害,或内风因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肠风者,肠胃间湿热郁积,甚至胀满而下血也。宜槐花散,或四物汤加阿胶、山栀、地榆。
-
内阳池
概述:内阳池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治疗诀》。位置:位于掌后横纹大陵穴上1寸处。功能主治:主治口腔炎、咽喉痛、鹅掌风、小儿惊风筹。刺灸法:—般直刺0.5~或艾条灸5~
-
半夏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方之半夏汤:处方: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3分,白术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2两。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1盏,去滓,分温2服,早、晚、食后各1次。
-
夹承浆
概述:夹承浆为经外奇穴。有清热疏风的作用。夹承浆夹承浆穴取穴方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下颌部颏唇沟两旁约1寸凹陷处取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颏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唇动脉分布。1、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2、急性牙髓炎,牙龈炎,根尖周炎等。刺灸法:直刺0.2~斜刺或平刺0.3~
-
肩根
肩根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肩部,腋前皱襞直上1寸,再外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或麻木、小儿麻痹后遗症、末梢神经炎、肩肘关节痛等。一般向外斜刺1.5~2.0寸。
-
两井
两井为天井、肩井两穴的合称。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有清热散风,通经活络,宽胸理气作用。如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咽痛、颊肿、胸痹心痛、胁痛、颈项及肩臂疼痛、颈淋巴结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癫狂等。属足少阳胆经,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
阴池
概述:阴池: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标准定位:位于手掌,当腕横纹中点直前1寸,再向拇指侧横量1寸处。主治病症:主治咳血、喉炎。刺灸法:一般直刺0.3~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的尺侧边。与其它穴位配伍,可治头痛。
-
少囝
少囝(Yīn因)为经穴别名。见《医心方》,即阴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仰卧取穴。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疝气、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等。
-
手针疗法
它是我国针灸工作者在针刺手部经穴可以治疗其它部位疾病的启发下,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于6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针法。手针疗法穴位及主治表(表出自《中医大辞典》)分部穴名位置主治手背侧升压点在手背腕横纹中点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压下降腰腿点在手背腕横纹前1.5寸,第二伸指肌腱桡侧及第四伸指肌腱尺侧,共两点。
-
闪腰
本病病变的范围包括下背部至骶髂部的肌筋膜组织,即胸腰段及腰骶部两个解剖区。患者多呈被迫体位,自觉局部疼痛剧烈,痛点固定,活动受限,随局部活动疼痛加剧,受损肌肉可发生反射性痉挛。1%普鲁卡因10~其深度视个体胖瘦、压痛点深浅及解剖特点而定,切勿过深,并按常规在推药前先行回抽,证明无血液回流时方可注射。
-
龙麝紫芝煎
摘录:《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七九引《风科集验》《御药院方》卷一:组成:何首乌1两,天麻1两(去苗),吴白芷1两,防风1两(去苗),羌活1两(去苗),甘草1两(炙),黑附子1两(炮),甘松1两,胡椒1两,良姜1两,零陵香1两,藿香叶1两,肉桂1两,川姜(炮)1两,白檀半两,麻黄(去节)1两,龙脑2分半,麝香2分半。
-
关仪
概述:关仪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女人阴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绞痛,腹中五寒,灸关仪百壮。穴在膝外边上一寸宛宛中。”在膝外侧缘,当腘窝横纹上1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灸法:可灸。或艾条灸5~
-
生熟饮
《直指》卷十二:组成:草果2个(1煨、1生),肉豆蔻2个(1煨、1生),川厚朴(方寸许)2片,生姜2块(半生,半湿,纸裹煨),甘草2寸(半生、半炙)。主治:脾寒发疟,寒多热少。《魏氏家藏方》卷一:组成:厚朴2寸(1寸生,1寸炙),甘草2寸(1寸生,1寸炙),草果2枚(1枚生,1枚炮熟),生姜2两(1两生,1两煨)。
-
尾穷骨
概述:尾穷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七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尾骨尖上1寸及两旁各开1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骶骨痛、便秘、癃闭、痔疾等。一般艾炷灸3~尾骨为骨骼名。位于椎骨末端,上接骶骨,由4~5块尾椎愈合而成。
-
百劳四穴
百劳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项部,后发际下1寸,从正中线左右旁开各1寸处2穴;又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点左右旁开各1.3寸处2穴。主治结核、瘰疬、咳嗽、百日咳、项肌痉挛或扭伤。一般直刺0.5~
-
兴隆
概述:兴隆为经外奇穴名。《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兴隆二穴,小肠为腑,主心中冷惫年深,气上攻或结双痃或痞块,兴隆二穴与针通。标准定位:以一寸为边长,作等边三角形,倒置脐上,一角顶点置脐中,底边呈水平,上两角顶为穴位。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脐上1寸,再旁开1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
-
横指寸
横指寸为取穴比例寸之一。通常以一拇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指中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二、三、四、五指)为3寸(即一夫法)。参见拇指寸、一夫法:拇指寸为手指比量法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又称手夫。即以食、中、环、小四指相并,当中指节上横度,其两侧间距离称一夫,折作3寸。
-
阳白内一寸
阳白内一寸为经外奇穴名。出《青海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额部,眉中点上1寸再向内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面神经麻痹。一般针尖向下沿皮透至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