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外穴
经外穴腧穴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
-
尿血穴
尿血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尿血方,……灸第七椎两旁各五寸,随年壮。”《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尿血。
-
脐上下五分穴
脐上下五分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小儿囟陷,灸脐上下各半寸,及鸠尾骨端,又足太阴各一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将前者列作经外穴,名脐上下五分。主治肠炎,下痢,水肿,疝痛,肠雷鸣,腹直肌痉挛,腹部膨胀,妇科病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
便毒穴
便毒穴经外穴名。《外科大成》:“便毒灸法:随患之左右,量手中指为则子,次自手掌尽处横纹量起,自臂当中以则子尽处是穴,麦子大艾炷灸三壮,肿消痛止。”所指灸处,即位于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约4寸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便毒。
-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经穴(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这类腧穴《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风市、膏肓俞等。
-
卒腹痛穴
卒腹痛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卒腹痛皮青黑方……又灸脐上下左右去脐半寸,并鸠尾骨下一寸,凡五处,各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前者列作经外穴。名卒腹痛。
-
灸哮
灸哮经外穴名。《针灸聚英·杂病歌》:“哮…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头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灸哮。在背部,以绳环颈下垂至胸骨剑突尖,环转向背,绳之中点平喉结,绳端着脊骨中处是穴。主治哮喘,咳嗽,及支气管炎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腋下穴
腋下穴经外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腋下穴。定位在腋中线上,腋窝直下1.5寸处。主治噫哕,胸膈满闷,狐臭,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足厥阴穴
足厥阴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治卒(疒^颓)…又灸足厥阴,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三壮,在足大指本节间。”《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足拇趾背侧中线,跖趾关节部,灸治消渴,(疒^颓)疝等。
-
绝孕穴
绝孕穴经外穴名。《太平圣惠方》:“凡妇人……若绝子,灸脐下二寸三分间动脉中,三壮。”又“小儿深秋冷痢不止者,灸脐下二寸三分间动脉中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作经外穴,名绝孕。
-
针灸经络穴位图解
十四经穴、经外穴、微刺系统(头针、耳针)均为全图与分解图,以单色平涂法描绘。总图6幅为立体透视彩图,分别以皮肤、骨骼、内脏、肌肉、血管、神经为背景,以不同彩点与线段描绘十四经穴361名,经外穴82名。文字解说,除针灸发展史略及基本理论外,重点阐述了相应各腧穴的穴名、编号、取法、主治、针灸法等。
-
传尸
概述:传尸:1.经外奇穴名;《外台秘要·传尸方四首》:“大都男女传尸之候,心胸满闷,背髆烦疼,两目精明,四肢无力,虽知欲卧,睡常不着,脊膂急痛,膝胫酸疼,多卧少起,状如佯病。每至旦起,即精神尚好,欲似无病,从日午以后,即四体微热,而好颜色。因其病变早晚不同,又有痃疟、遁注、骨蒸、伏连、殗殜之称。
-
足少阳穴
足少阳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是。”所指似为足少阳胆经之临泣穴。也有说在足背第二趾正中线第二跖趾关节之后方1寸处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
疰布
疰布经外穴别名。即注市。见该条①。
-
直骨
直骨为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名直骨。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在乳头直下一横指处。主治小儿温疟,咳嗽,气逆等。或艾条灸5-10分钟。
-
体针麻醉
体针麻醉针刺麻醉法之一。是相对于耳针麻醉、面针麻醉等法而言,以针刺经穴和经外穴为主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通常所称的针刺麻醉多指本法。详见针刺麻醉条。
-
乳上
乳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即乳头直上1寸处。主治乳疾、胸痛等。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妬乳,以蒲横度口,以度从乳上行,灸度头二七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如乳上。
-
脐旁穴
脐旁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脐旁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灸法:艾炷灸5~或温灸10~
-
闾上
闾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针灸大成》九卷。后《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名闾上。位于骶部,以绳自患者中指根横纹量至指尖端,切断,将此长度从尾骨尖直向上量,绳尽处是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
-
淋泉
淋泉为经外奇穴名。位即尾骨尖端上1口寸处,及其左右各旁开0.5寸处。主治淋病。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针灸集成》:“石淋…又方,以禾秆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一端按尾穷骨端向上,秆尽脊上点记;将其按中折,墨记,横着于脊点,左右秆两端尽处,三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等列作经外穴,名淋泉。
-
巨觉
巨觉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臣觉之又名。参见该条。
-
巨搅
巨搅经外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即臣觉穴。见该条。
-
灸痨
灸痨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资生经》。主治虚劳盗汗、咳嗽、咳吐脓血、面黄消瘦、神疲乏力等。一般艾炷灸3~近代《中国针灸学》等列作经外穴,名灸痨。即以足中趾尖经足心至腘窝横纹之长为度,自鼻尖向后沿正中线量至脊背尽处标点,此点旁开半口寸处是穴。或艾条灸5-15分钟。
-
灸癜风
灸癜风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稍前方。《备急千金要方》:“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未差报之。”《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灸癜风,定位在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中点稍前方处。
-
截疟
概述:截疟:1.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疟无问远近,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治疗方法之一·截疟:截疟为治疗方法之一。在疟疾发作前的适当时间,使用针刺(大椎、后溪、间使等穴)或内服药(如常山、槟榔、草果、姜半夏煎剂)等方法,以制止疟疾的发作。
-
肩柱
肩柱经外穴名。出《针灸集成》。所载位置与肩柱骨同。参见该条。
-
胛缘
胛缘经外穴名。见《医学纲目》。在背部,当肩胛骨内缘上下尽处,左右共四穴。布有颈横动脉,肋间动脉后支,肩胛背神经及胸神经后支。主治肩胛神经痛,肩胛风湿痛。向外沿皮刺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颊里
颊里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口腔内颊粘膜上,当口角平开1寸处。主治黄疸,瘟疫,口疳,齿龈溃烂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脊背五穴
脊背五穴为经外奇穴名。《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高点l穴,尾骨端1穴;主治癫症、惊痫等。《备急千金要方》:“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
-
迴发五处
迴发五处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卷十四引徐嗣伯灸治风眩:“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先用绳量患者两口角间长度,再量两鼻孔外缘间长度,以其全长的中点置于头顶旋毛正中,前后与头正中线合,两端是穴;灸随年壮,每年三次。
-
环岗
环岗经外穴别名。见《针灸集成》。即团岗。详该条。
-
背胛中间
背胛中间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方》。位当肩胛冈下窝,即肩胛骨之中央处。主治癫狂、肩胛及肩关节疾患。一般直刺0.3~《肘后备急方》:“狂走斫刺人,或欲自杀,骂詈不息,称鬼语者,灸两口吻头赤肉际各一壮;又灸两肘屈中五壮,又灸背胛中间三壮,三日极灸三。”《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后者列作经外穴。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项强穴
项强穴①经外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在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向后方之凹陷处。主治项强。直刺0.5-0.8寸。②落枕穴别名。见该条。
-
下四缝
下四缝经外穴别名。即指根穴。见该条。
-
下地仓
下地仓经外穴别名。即侠承浆穴。见该条。
-
一扇门
一扇门为经外穴名、推拿穴位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桡侧。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一扇门、二扇门,在中指两旁侠界下半寸是穴。”其中一扇门位于食指与中指之间指蹼缘,当赤白肉际下0.5寸处,掐此可出汗退热。治小儿汗不出、热不退、急惊风、口眼喁斜等症。又说,灸五至七壮,主治疥疾、目疾。
-
腧穴压痛
腧穴压痛为症状名。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按摩等刺激,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循脊
循脊经外穴别名。出《针灸集成》。即长谷。参见该条。
-
穴
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
-
小儿龟胸穴
小儿龟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即小儿鸡胸穴。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为经外穴,名小儿龟胸。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一般艾炷灸3壮;
-
膝下
膝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膝部;主治转筋、胫骨痛等。一般艾炷灸1~《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
膝外
膝外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腘窝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前缘处。主治膝关节痛、下肢溃疡等。一般直刺0.5~《千金翼方》:“疬疡灸法…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膝外。
-
膝目
膝目经外穴名。出《外台秘要》。所述位置与膝眼同。《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作膝眼之别名。见该条。
-
掖间
掖间经外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即掖门。见该条。
-
研子
研子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之高点。《备急千金要方》:“热病后发豌豆疮,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所指灸处,即尺骨茎突之高点处。《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两手研子骨。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则名研子。
-
卒癫
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阴茎根部上凹陷处。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卒癫,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痛,即差。”《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卒癫。其位置应在阴茎根部上凹陷处。有定在阴茎头部者,非是。
-
足两踝
足两踝经外穴名。见《千金要方》。亦称内、外踝穴。《备急灸法》定位在“足两踝尖”。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主治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等。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
椎顶
椎顶经外穴名。即崇骨。见该条。
-
注夏
概述:注夏:1.经外奇穴名;一般直刺0.5~《类经图翼》:“虚损注夏羸瘦,…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鱼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外与手阳明合谷相对处,按之极酸者是穴。此同长强,各灸七壮,甚妙。”《丹溪心法》卷一:“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