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腧穴学
2.书名、杨甲三主编;针灸学科之一·腧穴学: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应用及其原理的一门针灸学科。腧穴学研究腧穴的历史源流、名称定位、特点类属、刺灸方法、主治及其作用机理。本书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供针灸专业用。罗永芬主编。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供针灸类专业用。
-
下字灸
下字灸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一穴;第三腰椎棘突之高点一穴;第四、五腰椎棘突之高点一穴,平二、三腰椎棘之间两侧旁开各0.5寸处各一穴。计5穴。主治腹部疾病。可灸。
-
上字灸
上字灸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1穴,第三腰椎棘突之高点1穴,第四、五腰椎棘突之间1穴,及平四、五腰椎棘突之间两侧0.5寸处各1穴。主治腰尻痛、脊背痛、腹寒痛、下肢麻痹、下肢疼痛、关节炎、妇科疾患等。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为书名。王雪苔主编。198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书按总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刺麻醉学和针灸歌赋顺序排列,共750条。涉及针灸学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中医针灸特色。
-
杨甲三
杨甲三现代针灸学家。江苏武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首任系主任。1936年毕业于无锡针灸传习班。后师从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他将取穴方法概括为“三边”“三间”取穴法,“三边”指骨边、筋边、肉边;长期从事针刺治疗老年病、脑病的临床与机理研究。主要著作有《腧穴学》《针灸腧穴学》等。
-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为书名。靳瑞编。1982年由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为乡村医生考核自学丛书之一。内容包括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治疗学等。书末并附复习思考题。
-
针灸腧穴学
《针灸腧穴学》为书名。杨甲三主编。198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分总论、各论、附篇三个部分。与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配套。本书集古今之文献,理诸家之异同,扬其是,辨其非,尊古而不泥古,表明作者观点。可供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者研究参考之用。
-
盲肠灸
盲肠灸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于腹右侧,当髂前上棘与脐孔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肠痈、腹泻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肩内陵
肩内陵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于肩部腋前皱襞之上方肩锁关节内侧凹陷与腋前皱襞连线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上臂内侧痛。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经络腧穴学
概述:经络腧穴学:1.针灸专业课程之一;讲授经络、腧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课程。原分为经络学和腧穴学,鉴于二者的密切联系合并为一门课程。1.徐平、沈雪勇主编。200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
高忻洙
高忻洙(1938~2005)当代知名针灸专家。历任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学教研室主任、针灸系副主任、主任,兼任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全国针灸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执业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新加坡卫生部顾问等职。
-
曹一鸣
曹一鸣为现代针灸学家。浙江鄞县人。广西派针灸家罗哲初的门生,对子午流注说颇有研究,整理挖掘“子午流注养子时刻注穴法”,公诸于世。并主持编写《腧穴学》。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天津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
陆瘦燕
陆瘦燕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后悬壶沪上,与夫人朱汝功共创“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弘扬国术。又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委员。其针灸手法中有“烧山火”、“透天凉”之补泻手法,并对之进行研究,又提倡温针。其著作有《针灸正宗》、《经络学图说》、《刺灸法汇论》、《腧穴学概论》及《针灸腧穴图谱》等。
-
绝孕穴
绝孕穴经外穴名。《太平圣惠方》:“凡妇人……若绝子,灸脐下二寸三分间动脉中,三壮。”又“小儿深秋冷痢不止者,灸脐下二寸三分间动脉中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作经外穴,名绝孕。
-
绝孕
绝孕为经外奇穴名。穴出《太平圣惠方》。《腧穴学概论》列作奇穴,名绝孕。位于脐下2.3寸。灸3~15壮。
-
肩俞
肩俞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定位于肩髃与云门穴连线之中点。主治肩臂疼痛不举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针灸学
概述:针灸学:1.中医学的学科之一;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医用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临床及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以及腧穴与针感、腧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
-
肠道
肠道经外穴别名。出《腧穴学概论》。即肠遗。参见该条。
-
八曜
八曜为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大椎穴上下左右各外开1寸,斜四方也各外开1寸。计8穴。主治胃病呕吐、妊娠恶阻等。一般斜刺0.5寸;可灸。
-
小儿龟胸穴
小儿龟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即小儿鸡胸穴。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为经外穴,名小儿龟胸。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一般艾炷灸3壮;
-
肘椎
肘椎经外穴名。出《肘后备急方》。在腰部,取穴时,患者俯卧,垂肘贴身,以两肘尖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旁开左右各1寸处。主治霍乱吐泻,心腹痛胀等。艾炷灸3-7壮。肘椎为经外奇穴名。主治霍乱吐泻、转筋、心腹胀痛、呕吐下痢等。一般斜刺0.5~近代《腧穴学概论》谓中间一点亦是穴,共3穴。
-
朱汝功
朱汝功为现代针灸学家。上海奉贤人。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先生的夫人。1948年,与陆先生共同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行医沪上,“求治者络绎不绝,日诊数百号”。与陆瘦燕共同编著了《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针灸书籍。
-
尾翠
尾翠为经外奇穴名。《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经穴汇解》名尾翠。主治小儿疳痨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一般沿皮刺0.5~《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腧穴学概论》名小儿疳痢。
-
小儿疳瘦穴
小儿疳瘦穴为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腧穴学概要》称小儿疳痢。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沿皮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小儿疳痢
概述:小儿疳痢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刺灸:一般艾炷灸3~沿皮刺0.5~或艾条灸5~
-
六缝
概述:六缝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置:位于手掌侧第二、三、四、五指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各一穴(即四缝穴),以及拇指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和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各一穴,每手六穴,左右计12穴。功能主治:主治疳积,疔疮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1~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肩内俞
肩内俞为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肩髃与云门连线中点直下1寸处。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后腋下
概述:后腋下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瘰疬,…灸患人背两边腋下后纹上,随年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外后腋下。近代《腧穴学概论》名后腋。主治病症:主治颈项瘰疬,肩背挛急不举,喉风喉痹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后腋
概述:后腋为经外奇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瘰疬,…灸患人背两边腋下后纹上,随年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后腋下。近代《腧穴学概论》名后腋。主治病症:主治颈项瘰疬,肩背挛急不举,喉风喉痹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横痃
概述:横痃:1.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于臀部,大转子至尾骨尖连线中点外侧一横指处。主治梅毒、横痃、一切痔疾。一般直刺0.5~见《外科正宗》卷三。该病由不洁交媾,染毒所致。症见初起肿物如杏核,逐渐长大,坚硬不痛,微热不红如疮口破溃,则难以收敛。古人并将其分为左为鱼口,右为便毒。治疗见杨梅疮条。
-
肠遗
肠遗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腹下部正中线,脐下4寸,左右旁开各2.5寸处。主治便秘、睾丸炎、阴茎痛、卵巢炎、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等。一般直刺0.5~《备急千金要方》:“大便不通,灸挟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近代多以中极穴旁开2.5寸定位。本穴《腧穴学概论》名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