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门要诀
《医门要诀》综合性医书。清·王泰林撰。原系抄本。经周小农整理校正刊行。本书概述中医临证辨证论治常法,内科杂病、妇科病的辨证论治十分严谨。详辨各证寒热、虚实,注重气机升降在机体的重要作用。1949年后经北京中医学院整理,改名为《医学刍言》(中医临证指要),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痧痘集解
《痧痘集解》痧疹专著。清·俞天池撰。原名《痘科金镜赋集解》,后经于人龙重予整理补注改成本名。卷一-二《痘科金镜赋集解》、系《痘科金镜录》一书中11个歌赋的注释;卷四-五《痘疹心法条辨》、《痘科集录心法》、《痘症治验》;内容主要是辑录前人的有关论著予以归纳整理,同时也综合了作者治疗痘疹的临床经验。
-
针灸治验录
《针灸治验录》为书名。杨永璇、杨依方撰,张怀霖整理。196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据杨氏临床治验实录整理而成,可供临床参考。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又名《伤寒卒病论》。约撰于3世纪初。本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金匮玉函经》8卷等三种传本。
-
王普耀
王普耀清代医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博览群书,尤精于内科。因诊务繁忙而无暇著述,故由其口授门生,讲述医经,阐发临证心得,经弟子整理成医案、医论。其中之医论以《医学体用》之书名问世,并刊入《三三医书》中,于喻昌三燥证颇多发挥。另有《王香岩医案》,系近人整理发表于杂志者。
-
针灸医案
《针灸医案》为书名。李书春撰。本书为作者数十年针灸治病经验的总结,择要整理而成。现有民国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
针灸经穴概要
《针灸经穴概要》为书名。董德懋编译。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日本柳谷素灵所著《针灸医学全书》的“经穴篇”经编译者整理、删节而成。内容是以滑寿《十四经发挥》为依据,广泛引证有关针灸著作,对经穴作了较详的考证。
-
小儿医方
《小儿医方》为儿科医书。朝鲜族崔奎宪著。后经李基荣、李命七等整理出版。全书记载310种小儿常见病的病因、证候、辨证施治及方剂234首,并论述了小儿调护法及小儿诊断法。1943年由杏林书院出版。
-
王历
王历为南宋人,与刘昉、王湜等整理编纂《幼幼新书》,是我国较早而内容相当丰富的儿科专著。绍兴年间(1137~1161)任漳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喜好方书,注重幼科,平时留意访求古方及验方,并同王历、王湜等整理编纂《幼幼新书》,是我国较早而内容相当丰富的儿科专著。
-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药学著作。王筠默编。本书试用以现代药理学的方法整理中药学,所介绍的中药,以过去有药化及药理学研究报告者为限,而对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效但尚无实验研究的中药则均未列入,故有其一定的局限性。195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汪光爵
汪光爵(1663-1718年)清代医家。又名光园,字缵功,号学舟,江苏吴县人。初攻举子业,屡试不第,改攻医学,治病有奇效。尝著《医要》一书,未见梓行。另有其孙汪元亮、元轼整理之《虚劳论》一文,刊于《吴医汇讲》。
-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推拿专著。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推拿疗法》编写小组编。本书将中医的按摩推拿疗法作了较系统的整理。根据中医结合的原则,着重叙述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具体手法操作和典型病例。197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针灸甲乙经校释
《针灸甲乙经校释》为书名。山东中医学院校释。197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每篇均按提要、原文、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等六项,进行整理、校释。可供研习针灸参考之用。
-
针灸学术讲稿
《针灸学术讲稿》为书名。承淡安遗著,承为奋整理。195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伪药条辨
清·郑奋杨撰。刊于1901年。本书是鉴定药物真伪的专著。内容主要对于110种药物的名称、形、色、气味,进行了较详细的辨析,1930年曹炳章又在本书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勘,进行了整理和补注,改名《增订伪药条辨》,内容更加充实。现存1928、1959年铅印本。
-
奇病治法三百种
《奇病治法三百种》医案著作。陈景岐编。刊于1935年。陈氏汇集古今书籍中各种奇病诊治验案300余种,加以整理编成此书,每病一则,注明病名和医者姓名。多属不常见的奇特病例、其治疗方剂亦为有特效的简易方。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所记述大多为传奇式治案,须分析对待。
-
麻疹集成
《麻疹集成》麻疹专著。二卷。清·朱楚芬撰。刊于1824年。卷上为麻疹总论及麻疹分期的辨证论治;卷下论麻疹的各种兼证及证治。全书共50余篇,均系集录整理前人的著作而成。现存初刻本。
-
济婴撮要
《济婴撮要》儿科著作。十七卷。清·吴灿撰。刊于1796年。本书系作者搜集多种儿科著作撮其精要而成。书中对小儿病的诊治、推拿法及辨证治疗等作了概括的归纳整理。现存多种清刻本。
-
古代儿科疾病新编
《古代儿科疾病新编》为儿科著作。高镜朗编。本书以现代儿科学知识,将古代八十余种儿科疾病的名称、病原、症状、诊断及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整理,以其引进西说,故论述颇多独到的见解。1969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
汤衡
汤衡(12世纪)为南宋医家。东阳(今浙江东阳)人。世医出身。祖父名民望,撰有《婴孩妙诀》2卷;父名麟,他继承祖业,尤精儿科。著《婴孩妙诀》99卷,而《宋史·艺文志》记为《汤民望婴孩妙诀论》。整理家传经验,撰有《博济婴孩宝书》20卷,曾刊于会稽,均佚。
-
秦之桢
秦之桢清代医家。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明代名医秦昌遇之侄孙。撰有《伤寒大白》四卷(1714年),主张伤寒证之挟食者,消食尤为要。另辑《女科切要》(1677年),未完稿,后由门人须用恒编次,陈曰寿增证成帙。曾整理伯祖昌遇之《症因脉治》四卷(1706年),刊行于世。
-
柳樊邱
柳樊邱明代医家。字可封。贵溪(今属江西)人。擅长痘科,治病多效。曾著痘疹专著,后经谭起岩整理成《痘疹神应心书》二卷。
-
刘云博
刘云博清代医家。字百一,江苏丹徒人。其生平欠详。尝取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加以整理,撰为《温病条辨歌诀》,今存有其稿本。
-
顾观光
顾观光晚清医家。字尚之,又名漱泉。江苏金山人。世医出身。初为太学生,博通经史百家、天文历算,屡试不第,遂弃儒承家学。致力于本草学研究,博览古医籍,搜采散见各书中之《本草经》佚文,重辑《神农本草经》,对整理和继承古代本草学有一定贡献。
-
程德斋
程德斋元代医家。泰定(1324-1328年)年间整理《伤寒论》治法,撰成《伤寒钤法》(或云与马宗素同撰》。然拘于按日时受病立法,受到王履、万全、徐春甫等人的抨击,指出其偏。
-
太极棒气功
太极棒气功又称太极尺功和太极柔术,原出自百岁老人赵中道,经其弟子关永年整理加工成套路功法,特点是柔和缓,入静较快,兼有太极拳和气功之功效,为典型的动静结合功法。
-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为书名。由黄龙祥、黄幼民整理。全书包括《窦太师针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三部元代针灸书。200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虽篇幅不大,但各具特色,其内容多与临床密切联系,图文并茂,每书之末均编有穴名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
朱复林针灸经验录
《朱复林针灸经验录》为书名。苏北人民医院针灸科整理。1960年由扬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
针灸大成校释
《针灸大成校释》为书名。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校释。198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本为蓝本,从“提要”“原文”“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等六个方面进行整理而成。可供研习针灸参考之用。
-
夏鼎
夏鼎为清代医家。字禹铸,安徽贵池人。长于小儿推拿术,对前人所述小儿32种惊风及指纹,进行了从繁到简的整理。著有《幼科铁镜》(1695年刊行),后世小儿推拿医生,多宗其法。
-
曹一鸣
曹一鸣为现代针灸学家。浙江鄞县人。广西派针灸家罗哲初的门生,对子午流注说颇有研究,整理挖掘“子午流注养子时刻注穴法”,公诸于世。并主持编写《腧穴学》。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天津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
王湜
王湜为南宋人,同王历、刘昉等整理编纂《幼幼新书》,是我国较早而内容相当丰富的儿科专著。绍兴年间(1137~1161)任漳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喜好方书,注重幼科,平时留意访求古方及验方,并同王历、王浞等整理编纂《幼幼新书》,是我国较早而内容相当丰富的儿科专著。
-
元亨疗牛马驼集
《元亨疗牛马驼集》为书名。《元亨疗马集》(4卷本、5卷本、6卷本),多与《元亨疗牛集》2卷,《驼经》1卷合刻,称为《元亨疗牛马驼集》。196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将此书重新分类编集校正,起名《重编校正元亨疗牛马驼经全集》,由农业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整理本中较好的一种。
-
伤寒六经纂要辨疑
《伤寒六经纂要辨疑》为书名。明·童养学纂辑。刊于1632年。编者将陶华《伤寒六书》予以重纂删订,编次较为明晰。3分述伤寒及温热病证;卷4治法、方剂。全书对陶氏有关伤寒、温热病的学术经验,做了比较系统的整理与辨析。
-
记录保管系统
记录保管系统(record-keepingsystem)是指对记录收集、整理、建档、存档、检索和使用的管理和技术系统。
-
清洁区
清洁区(cleanarea)是指洗衣房内用于经洗涤消毒后医用织物的暂存、整理、烘干、熨烫、储存、发放的区域,以及织物周转库房内用于清洁织物的储存、发放的区域。
-
薛弘庆
薛弘庆唐代官员。又作薛宏庆,里贯欠详,于太和间尝任河中少尹期间,整理兵部尚书李绛传世方为《兵部手集方》,未见行世。
-
徐陟
徐陟(zhì音至)明代官吏。字子明。直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曾任南京刑部侍郎等官职。余暇搜集简便方剂,由太医院医官赵文育整理成《新验简便方》一书。
-
医学韵编
《医学韵编》医史著作。二卷。杨蔚编。刊于1922年。本书收集整理有关医学源流和史料。以平水韵为序编成四言歌诀,其下注明出处。但内容比较繁芜零乱,并杂有神话传奇色彩,读者应予分析。现存1922年石印本。
-
医学启蒙汇编
《医学启蒙汇编》综合性医书。清·翟良撰于1659年。作者摘录《内经》之精要以及历代医学文献之精华予以分门整理而成此书。卷一医学要领大纳,着重阐述医理;卷四-五对症方;卷六本草。为学医入门读物。
-
药童
药童古代对从事一般中药加工技术的人员的称呼。唐代太医署中始设有药童二十四人,其职责是在主药的带领下加工、整理药品。这类人员一般都年龄偏低,故称药童。
-
杨毓斌
杨毓斌清代医家。字爵臣,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因父母多病,而后父弟俱为庸医所误,而矢志学医,遂精于脉理。善辨证,用药多遵药方,疗效卓著。其经验整理成《治验论案》,现有石印本行世。
-
朱少鸿
朱少鸿(1873-1945年)近代医家,江苏江阴人,家为世医。少时即随父侍诊,至二十八岁父殁后,独立悬壶于邑。后移居上海,临证机动灵活,不拘泥于经方时方,活人颇多。因诊务忙而无暇著述,其所遗医案稿由其门徒整理,曾发表于现代医药刊物。
-
张吾仁
张吾仁明代医家。字春台,生平欠详,尝辑《撰集伤寒世验精法》,均系临诊之心得,经其孙张于乔整理后梓行,现有刻本行世。
-
却谷食气篇
《却谷食气篇》养生专著名。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帛书。作者无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原无书名,现名为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定。原文有不少残缺,主要记述断绝谷食与服气一类气功功法相配合用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等内容。刊于《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