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额角
概述:额角:1.人体部位名;2.推拿穴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幼科推拿秘书》:“额角:左为太阳,右为太阴。”见太阳穴、太阴穴条。
-
角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阳经筋“循耳后,上额角”,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经筋都到达“角”部。角法指拔罐法。《五十二病方》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覈(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xx以小绳。”
-
维筋相交
维筋相交指足少阳经筋上至额角与蹻脉并行,阴阳蹻脉在此相互交叉,左右之筋也随蹻脉交叉,左侧的维络右侧,右侧的维络左侧,称作维筋相交。临床上如左侧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为维筋相交的病理表现。《黄帝内经灵枢·经筋》:“从左之右,右目不开…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
赤疽
赤疽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即额疽发生在左右额角者。本病总由火毒蕴结而成。初宜服荆防败毒散;将溃气虚者,服托里透脓散;溃后宜服托里排脓汤。参见额疽条。
-
头角
头角为人体部位名。即额角。指前发际在左、右两端弯曲下垂所呈之角。《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
-
蓝机圣砭脑膏
处方:桂、附子、半夏各等分(并生用)。制法:上以姜汁调膏。功能主治:两额角并头顶痛。用法用量:贴之。摘录:《普济方》卷四十四引《江阴方》
-
生殖区
生殖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长2厘米的直线。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
头穴伏脏
头穴伏脏是蓝田头针刺激区之一。伏脏位置是在从额正中线,沿发际向两侧至左右额角,分为上、中、下三焦,长为6.5厘米。上焦长3厘米,中焦占伏脏1.5厘米,下焦占2厘米。伏脏是全身感觉神经的集中反映区,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疾患。特别对全身皮肤的痛、触、冷、热、酸、困、麻、痒等感觉之疗效尤为显著。
-
曲角
曲角为人体部位名。曲隅又称曲角、曲周,俗称鬓角。位于额角外下方,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分。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所过。足少阳经的颔厌、悬颅、悬厘穴所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王冰注:“谓颔厌二穴也,在曲角下,颞颥之上廉…
-
鬟角
鬟角为曲周的俗称。曲隅又称曲角、曲周,俗称鬓角。位于额角外下方,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分。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所过。
-
插花
插花为经外奇穴名。出《刺疔捷法》。位于头部,当两额角发际直上1.5寸处。主治头面疔疮、偏头痛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
-
钳上
钳上也称“钳耳”。指耳钳直上额角入发际的头维穴。《灵枢·卫气》:“手阳明……标在颜下合钳上也。”
-
颅胀
颅胀病证名。指小儿头皮光滑,额角胀大。《医述·幼科集要》:“颅胀,与囟填不同……头皮光急,额角胀大,乃肝肾虚热上冲。”治宜育阴镇潜,用地黄汤重剂。
-
仰顶生
仰顶生为病证名。即产儿额先露。清·周纪常《女科辑要》:“名仰顶生者,谓额角已露,顶却向后。”
-
颞前线
概述:颞前线为(nièqiánxiànMS10anteriortemporalline)为头皮针穴线名。是从颔厌到悬厘的连线。属足少阳胆经。颞前线位于颞部两鬓内,从额角下部向耳前鬓发外引一斜线,自颌厌到悬厘段。颞前线穴主治病证:颞前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口腔疾病。刺法:沿皮刺。
-
手阳明之筋
手阳明之筋即手阳明经筋。手阳明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行面颊,结于頄(鼻旁),上行的出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额角,络头部,下向右侧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