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仲
张文仲为唐代医学家。医著不多,且已散佚,《太平圣惠方》曾载有张文仲救妇人横产手先出,诸般药符不效,文仲以灸右足小趾尖三壮立产,可见他对针灸之道颇有造诣。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与当时名医李虔纵、韦慈藏为当时之三大名医。所撰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随身备急方》等,均佚。
-
羊肚
羊肚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胃。尤适宜体质赢瘦,虚劳衰弱之人食用;适宜胃气虚弱,反胃,不食,以及盗汗,尿频之人食用。具有健脾补虚,益气健胃,固表止汗之功效;羊肚的食用建议1、治久病虚羸,不生肌肉,水气在胁下,不能饮食,四肢烦热:羊胃一枚,白术一升。(张文仲)2、治胃虚消渴:羊肚烂煮,空腹食之。
-
豉薤汤
张文仲引陶氏方(见《外台》卷二):豉薤汤:别名:薤白栀子汤、薤白汤、栀子汤、薤白散处方:豉1升,栀子14枚,薤白1把。功能主治:温毒下利。《外台》引《小品方》本方用法:水四升,先煮栀子、薤白令熟,细豉煮取二升,分三次服。主治:伤寒暴下,及滞利腹痛。及热顿服之。
-
元希声
9世纪)为唐代医家。撰有《行要备急方》1卷。《外台秘要》记载:元希声为元侍郎(唐宫庭主管医疗等的官员),曾集有《张文仲疗诸风方九首》。曾官至司礼博士,吏部侍郎。除文学著作外,尝集有《张文仲疗诸风方》及《行要备急方》等,均佚。
-
王焘
撰《外台秘要》(《外台秘要方》)40卷,其中除《明堂灸法》一卷专载针灸外,还保存了崔知悌的灸痨法。他不仅对《备急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之类的著作仔细研究,还对没什么名气,流传也不广泛的著作加以收集,如陈延之的《小品方》、张文仲的《张文仲方》等医著。王焘对于方剂的收载,不仅广引博采,而且精挑细选。
-
韦慈藏
韦慈藏(644~)为唐代医生,名讯,京兆(今陕西境内)人。武则天执政时(648),曾为侍御医,龙景中(707~709)任主管宫庭饮食的官员——光禄卿。主管宫廷饮食,与当时名医李虔纵、张文仲齐名。晚年辞官归里,为人治病,在当时和后世均有很大名望。常于药王庙中塑象祭祀之,以示敬重。
-
王方庆
王方庆名琳,以字行,其祖籍为丹阳(今属江苏)人,后徙居雍州咸阳(今属陕西),官至麟台令。平时博学,武则天时曾为太子侍读,兼通医学,并精于药性,奉诏监修张文仲等人所辑之《疗风气诸方》,后又自著《新本草》四十一卷,《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十卷、《药性要诀》五卷、《袖中备急方》、《岭南备急方》等。
-
膝旁
膝旁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腘窝横纹内、外两纹头尽处,左右共4穴。主治腰酸、膝关节疼痛等。—般直刺0.5~《太平圣惠方》:“张文仲传神仙灸法,疗腰重痛,不可转侧,起坐难,及冷痹,脚筋挛急不可屈伸。主治腰痛不能俯仰,脚酸不能久立。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李虔纵
李虔纵唐代医家。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精通医术,并于武后时任侍御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韦慈藏等人齐名,称三大名医。
-
郁李根
《*辞典》:郁李根:出处:《本经》拼音名:Y Lǐ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郁李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郁李仁条。性味:苦酸,凉。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③《现代实用中药》:味苦酸,性凉。功能主治:治龋齿痛,气滞积聚。附方:治龋齿:郁李仁根白皮(切),水煮浓汁含之,冷易之。(张文仲)摘录:《*辞典》
-
宋本备急灸法
《骑竹马灸法》介绍了痈疽发背的一种灸法,其取穴法十分独特。《备急灸法》选入的22则灸法处方,均出自历代名医之手,其中孙思邈9首,葛洪7首,张文仲2首,仓公、华佗、徐文伯、甄权各1首。如肠痈“灸两肘尖各百炷”,卒暴心痛“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左右各十四壮”,急喉痹“宜急于两手小指甲后各灸三炷”等。
-
含丸
别名:昆布丸处方:槟榔3两,马尾海藻3两(洗),昆布3两(洗)。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功能主治:瘿病。用法用量:昆布丸(《准绳·疡医》卷五)。注意:忌盐。摘录:张文仲引《陶氏效验方》(见《外台》卷二十三)
-
驴脂
《*辞典》:驴脂: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LǘZhī别名:驴膏(张文仲)。功能主治:治咳嗽,疟疾,耳聋,疮疥。狂癫不能语,不识人者,和酒服三升。附方:①治卒咳,亦疗上气:温清酒一升,驴膏一升。上件药,相和令匀,纳蒌葱管中,七日后倾出,每用少许,滴于耳中(《圣惠方》)③治目中息肉:驴脂、石盐末。
-
牛骨
《*辞典》:牛骨:出处:《纲目》拼音名:Ni Gǔ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骨骼。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烧灰,治吐血,鼻洪,崩中,带下,肠风,泻血,水泻。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入散剂。(张文仲)②治鼻中生疮:牛、狗骨烧灰,以腊月猪脂和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