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疡
《说文解字》:“疡,头疮也。”《左传》襄公十九年:“生疡于头”,此之谓头部创伤为疡;《周礼·天官篇》郑注文:“疡,创痈也,”如此,疡又泛指一切脓肿;此处更强调了头部感染中之秃疮亦称之为疡;《素问·风论》:“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外科著作也有疡科为名者,如《疡科心得集》,外科医生也被称之为疡医者。
-
白果叶散
处方:珍珠2钱,银粉2钱,雄黄1钱,白果叶(去梗,瓦上微火焙干,研末)3钱。功能主治:能捆诸疡,不使漫生,即能消散。用法用量:先将珍珠、雄黄研末,同虾蟆心、肝10副捣烂,围住疬疮四边,再将白果叶末、银粉,好醋调搽疡疮中心,不过2次即消。摘录:《疡医大全》卷十八引(吴氏家秘》
-
麟龙丹
处方:龙骨少许,麒麟竭少许,雄黄(腰黄为佳)少许,银朱少许,滑石、儿茶、梅片。功能主治:收口。主外疡毒净后。摘录:《疡科纲要》卷下
-
引流疗法
引流疗法(drainagetherapy)为外科治法。是指以导管或纱布条、药捻纸条等插入脓疡创孔,使脓液排出畅通的一种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外科疮疡,或用于体腔手术后引流。适用于肌肤、筋骨、关节、乳房痈疡成脓期,或内痈术后期等的治疗。
-
疡医
疡医是周代官方卫生机构中的外科或外科医生。“疡医”一词始见于《周礼·天官》。当时将医学分为食、疾、疡、兽四科。疡科的医生名曰疡医,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患的医生。后周时也设有疡医一职,其职责也是专门治疗疮疡等病。
-
顾世澄
顾世澄清代医家。安徽芜湖人。后迁居扬州。世医出身,承家学,业医四十余年,闻名于当时,尤以治疡科著称,以治外必本诸于内之治则,故倡疡医须谙内科证治、脉理等。辑《疡医大全》四十卷(1760年),凡涉外证者,绘图立说,按证立方,内容丰富,收罗广博,于外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
鹅掌油
别名:鹅掌皮散处方:鹅掌皮(烧灰存性)。功能主治:脚指缝烂疡。《疡科捷径》本方用法:以麻油调敷。摘录:方出《准绳·疡医》卷四,名见《洞天奥旨》卷十六方出《准绳 疡医》卷四,名见《洞天奥旨》卷十六:方名:鹅掌油别名:鹅掌皮散组成:鹅掌皮(烧灰存性)。用法用量:以桐油涂亦妙。制备方法:上为末,敷之。
-
敛溃愈疡汤
处方:黄芪30克,白术20克,菟丝子30克,柴胡10克,白芨12克,三七粉3克(吞服),木香12克(面煨),白矾1.5克(吞服),乌贼骨30克,赤石脂24克(其中一半入汤剂,一半研粉吞服)。功能主治: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主脾虚肾亏,气虚不固。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田继胜方
-
沈志裕
沈志裕(?-1827年)清代医家。字怡庵,浙江平湖人。中年始习医,有医名。凡治病,必先察其虚实、阴阳,审其血脉、脏腑、经络。擅长疡科,并自制升降膏丹以备用。因诊务忙而未及整理其经验,其子竹泉代为整理,著成《疡科遗篇》,又名《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
膝外
膝外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腘窝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前缘处。主治膝关节痛、下肢溃疡等。一般直刺0.5~《千金翼方》:“疬疡灸法…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膝外。
-
瓜消拔毒丹
处方:西瓜硝1两,雄黄6钱,石膏(煅)6钱,地榆(炒)5钱,蓬砂5钱,藜芦(炒)5钱,乌梅肉(炒炭)5钱,僵蚕(炒)2钱,冰片1钱,牛黄1钱。功能主治:痈疡初破。用法用量:凡外疡初破,毒未化者,四围以围药围之,将此药用麻油调涂疮孔,外以提脓化毒膏贴之,早晚1换。摘录:《鸡鸣录》
-
姜芷散
《青囊秘传》:姜芷散:处方:生僵蚕、白芷等分。功能主治:外疡,眼癣风。用法用量:外疡之由风痰湿者,可摊入膏药中用,亦可用姜、醋调敷;眼癣风,用姜汁调涂。摘录:《青囊秘传》《外科传薪集》:方名:姜芷散组成:姜黄1斤,白芷1斤。主治:火湿毒。制备方法:上为末。
-
久恶疮
概述:久恶疮为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即恶疮。又名恶毒疮、顽疮。《刘涓子鬼遗方》卷五载“治头疮恶疮骨疽等牛屎熏方”。脓液多而严重的疮疡·恶疮:恶疮泛指脓液多而严重的疮疡。疮痒痛焮肿而疮多汁,身体壮热,谓之恶疮也。”恶性肿瘤·恶疮:近人俗称恶疮即恶性肿瘤。
-
痰液中结晶体
(2)胆固醇结晶:肺脓疡、脓胸、肺结核、肿瘤、肝脓疡穿入支管内等。(3)胆红素结晶:肺脓疡、支气管扩张。(4)脂酸结晶:肺坏疽、支气管炎、慢性肺结核。化验取材:痰液化验方法:痰液检查化验类别一:体液和排泄物检查化验类别二:痰液检查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王灼疮
王灼疮为病名,出《诸病原候论》卷三十五。王烂疮为一种皮肤疱性脓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由脏腑积热,蕴郁肌肤,外受湿气而成。初生如麻粒,渐增大蔓延,甚则泡浆满布周身,溃烂后如汤火所伤。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用黄连、胡粉各30g,共为细末,麻油调敷,或用赤芍药散蜜水调涂。类似天疱疮。
-
冇刺根
概述:冇刺根(冇音mǎo卯)为药名,出自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即《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内科》记载的无莿根的别名。别名:有(mǎo卯)刺根来源及产地:葡萄科植物粤蛇葡萄Ampelopsiscantoniensis(Hook.etArn.)planch.的根。2.治急性乳腺炎,急性淋巴结炎,骨髓炎,脓疱疡,湿疹,丹毒,疖肿。
-
王维德
王维德清代外科医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世医出身,其曾祖王若谷即以疡科闻名。如以红肿疮疡为阳实之证,而白色疽证属阴虚,认为“痈疽无死证”。此说在清代外科学术中有一定代表性,其观点在其代表作《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有明确的表态,然过于机械地一概反对针刀毒药,也遭到一些医家的非议。
-
王烂疮
王烂疮为病名,为一种皮肤疱性脓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多发于小儿,因脏腑积热,蕴郁于肌肤,兼由外受湿气而成。其始发,肤见麻粒样丘疹,渐渐增大蔓延蚀合,甚则布满周身而起泡浆,溃烂后犹如汤火所灼烫者。内服以黄连解毒汤为佳,外用可选用黄连、胡粉各半为细末,以麻油调匀涂敷。或选用赤芍药散蜜水调涂。
-
外科
中医学以外科命名本专科者始于宋。见宋代伍起予《外科新书》。是研究体表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为主的专门学科。为存目外科专书。宋代以前之外科多以疡医之类名之。是研究体表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诊断、治法、医疗技术等之专门学科。包括有痈、疽、疮、疡、疥、癣、伤折等等疾病。
-
消疬
消疬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背部,先以绳量取平结喉之颈项周长,此绳之一端齐大椎穴,其直下尽处左右旁开0.5寸处是穴。《针灸集成》:“瘰疬…又方,以绳子周回病人项,还至起端处截断,将此绳一头从大椎上垂下脊骨,绳头尽处点记,又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中摺黑记横布脊点上,两端尽处,灸百壮大效。”艾炷灸3-7壮。
-
医宗说约
《医宗说约》综合性医书。六卷(含卷首一卷)清·蒋示吉撰于1663年。本书系摘录《内经》以降多家医书,分科整理而成。卷首证治总论,记述四诊、脉法、药性、治则;卷三伤寒;卷五疡科。各科皆按疾病分类予以阐述,有论有方,流传颇广。
-
杨得春
杨得春明代(?)医家。履贯欠详。尝著有《疡科通玄论》三卷,未见行世。
-
周臣
周臣明代官吏。吴县(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知衢州府。因患疡不能视事,乃取《颜氏家训》、《三元延寿参赞书》、《养生杂纂》、《便民图纂》等书,择卫生保健、养生医疗知识,节要取简,列育婴、饮食、起居、御情、养老等篇,编为《厚生训纂》六卷(1549年)。
-
谦益斋外科医案
《谦益斋外科医案》医案著作。清·高秉钧撰。治案按人体部位及病种分二十部,九十七病种,分门别类汇辑。作者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外科疾病“病虽在外,而其本在内”。因此,每证详辨八纲,随证立法处方,并指出防止病情恶变及病后调理之法。案末附疡科日用丸散膏丹论略,阐述若干外用药的药理、效能,可供临床参考。
-
湿癣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色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该病多因风湿热邪侵入肌肤而成。证见患处皮肤潮红,糜烂,瘙痒不止,搔破滋水淋漓,浸淫面不断扩大,皮内似虫行。治宜清热除湿杀虫。外用蛇床子散麻油调敷;或用芦荟30克、炙甘草15克研细末外撒。相当于急性湿疹、皮炎之类。
-
铍针
古代九针之一。铍,钢铁制作,针端如剑锋。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秘传眼科龙木论》:“息肉者,宜钩起,以铍针割取气尽。”
-
疠
疠①即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②指某些烈性传染病。③专指麻风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素问·脉要精微论》:“脉风成为疠。”王冰注:“然此则癞也。”
-
厉
概述:厉:1.音利(lì);意指疫病。《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乃厉”,“厉大至”。音赖(lài)·厉:厉音赖(lài)。古通癞,即癞病。厉,本作疠。《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肘,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所述的症状与麻风类似。
-
绝命疬
指生有瘰疬而见咯血者。出《疡科全书》。书中有:“挟吐血而来者,或因患疬而至吐血者,俱名绝命疬”。治宜凉血止血,可用加减生地黄汤。此病应采用中西医方法抢救止血,相当于肺结核咯血兼淋巴结核等。
-
肩井骨伤
肩井骨(即锁骨)骨折伤。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局部固定,《伤科补要》:“用手法先按胸骨,将肩端向内合之,揉摩断骨令其复位,用带挂肩于项,勿使摇动。”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痛消减可改服接骨紫金丹,接骨丸。局部可用损伤洗方或海桐皮汤外洗,或外敷定痛散贴万灵膏。
-
砭石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晋·廓璞注:“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金属针具即从砭石发展而来,《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
慢性脓肿性穿掘性脓皮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慢性脓肿性穿掘性脓皮病首先由日本加藤笃二报告,多发生于成人男性。症状体征:好发于臀部,其损害为大小不等的硬性结节、脓疡及瘘管,在深部互相交通,可形成肥厚性瘢痕,慢性经过。脓肿间窦道也要切开,且需用石炭酸烧灼窦道的内壁组织,局部也可涂布抗生素软膏。
-
保婴万灵丹
处方巴豆1钱(微炒,研末)。功能主治小儿初生,口内两腮肿起。用法用量糁膏药上贴囟门。摘录《疡科遗编》卷下
-
白芷洗方
处方:白芷1两,新桑白皮3分,贝母半两,汉椒3钱,紫苏2茎。制法:上锉。功能主治:痈疡溃烂。用法用量:分2次入连根葱煎,以葱蘸汤洗。溃烂者,猪蹄煎汤洗;或水胶煎汤洗亦好。摘录:《普济方》卷二八三
-
补烂丹
《疡科遗编》卷下:补烂丹:处方:烟胶(炙)1两,黄柏1两,白矾5钱,轻粉3钱。功能主治:烂腿。用法用量:用桐油调效,外用油纸捆缚。摘录:《疡科遗编》卷下《洞天奥旨》卷十五:方名:补烂丹组成:枯矾3钱,乳香5分,没药5分,轻粉3分,珍珠3分,黄丹5分。如干,用猪油调敷。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大荆芥方
处方:大荆芥根(洗净,细切,烂研。一云加些少米醋同研,即荆芥易烂)不拘多少。制法:加小粉和匀。功能主治:初发者能消散,己成肿者无不取效。主痈疽、发背、脑疡等,不问有头无头,但要肿起知痛。用法用量:一云,大荆芥即大蓟。摘录:《普济方》卷二八八
-
鹅墩饮
处方:青蒿2钱,木通1钱半,车前子1钱,泽泻1钱,防己1钱,赤苓1钱,滑石3钱,甘草5分。功能主治:鹅墩蛋。因暑湿积郁而成,其患在肾囊之下,形如鹅卵,疼痛异常。用法用量:加官私草汁1匙,同水煎服。摘录:《疡科遗编》卷下
-
回阳生肌药捻
处方:人参5钱,鹿茸5钱,雄精5分,乳香1钱,琥珀2钱5分,京红粉1钱2分5厘。功能主治:回阳生肌,补血定痛。主阴症窦道、瘘管、脓疡久不收口者。注意:对汞剂过敏者禁用。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
疥癣膏
《汉药神效方》引《疡科秘录》:疥癣膏:处方:中黄、硫黄。用法用量:中黄为胡麻油一升,黄蜡二十两,郁金(末)二两,黄柏(末)一两二钱,先煮胡麻油、黄蜡,待沫消后,用麻布滤过,加郁金末、黄柏末搅匀。摘录:《汉药神效方》引《疡科秘录》《经验良方》:方名:疥癣膏组成:硫黄18钱,硇砂2钱,家猪脂32钱。
-
金素丹
别名:黄灵丹、金素膏处方:生明矾6钱,枯白矾3钱,雄黄2钱。制法:上为细末,贮瓶内勿令染尘。功能主治:一切痈疽,死肉不去,新肉不生。用法用量:黄灵丹(《验方新编》卷十一)、金素膏(《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摘录:《疡科遗编》卷下
-
九转丹
《外科传薪集》:九转丹:别名:九一丹、九一散处方:红升1两,熟石膏4两。功能主治:痈疡。用法用量:九一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摘录:《外科传薪集》《内外验方秘传》:组成:净红升2两,煅石青4两,雄黄2钱(水飞),桃丹2钱。用法用量:放膏药上贴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研至无声。
-
硫黄涂方
《外台秘要》卷十五引《广济方》:硫黄涂方:处方:石硫黄90克(研)雄黄30克(研)硇砂附子(生用)各60克功能主治:治疬疡风。用法用量:上四味,捣筛为散,以苦酒和如泥,涂患处。干即再涤,以愈为度。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圣济总录》卷十八补。
-
柳青散
《青囊秘传》:柳青散:处方:薄荷5分,儿茶8分,黄连4分,青黛3分,冰片1分。功能主治:口舌破碎。用法用量:先用蔷薇根汤漱口,后吹之。摘录:《青囊秘传》《疡科捷径》卷上:方名:柳青散组成:川连2钱,川柏4钱,梅片1钱,薄荷5钱,淡芩2钱,儿茶4钱,白芷1钱,甘草5分,青黛2钱5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龙宫汤
处方:熟地黄、肉桂、白芥子、麻黄、鹿角霜、干姜。功能主治:肾痈。摘录:《疡科捷径》卷中
-
蕨萁
拼音名:Ju Q 别名:春不见、一朵云来源:蕨类阴地蕨科蕨萁属植物蕨萁Botrychiumvirginianum(L.)Sw.,以全草入药。春冬采挖,鲜用或晒干。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肺脓疡,眼结膜炎;外用治跌打损伤,蛇咬伤,颈淋巴结结核。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双壳涤球汤
《疡科遗编》卷下:组成:砂仁壳1两,江枳壳1两。主治:一切球风。用法用量:煎汤热洗,1日3-4次。
-
去烂丹
《疡科遗编》卷下:组成:龙骨8钱,炉甘石4钱,乳香4钱,没药4钱,煨石膏5钱,滑石5钱,白矾3钱,铜青3钱,白占1两。主治:男妇烂腿,经年不愈。用法用量:用猪油捣和涂贴,外用油纸盖贴,捆缚。制备方法:上为末。
-
一扫方
《疡科遗编》卷下:组成:大风子核1两,轻粉3钱,水银3钱,猪油3两。主治:一切干湿疥疮。用法用量:揩患处。制备方法:先将大风子核炒燥,同轻粉研极细,再同水银搅和,猪油打烂,加棉花衣1团,共一齐捣匀。
-
收胬散
《疡科遗编》卷下:组成:轻粉1钱,乌梅肉3钱(煅)。主治:一切痈疽溃后,胬肉凸出。用法用量:掺胬肉上,外用膏贴。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万灵九转还丹
《疡科遗编》卷下:方名:万灵九转还丹组成:真鸦片(夏炖冬研)3两,当门子1钱2分,百草霜1钱2分,西黄1钱2分。倘误服,饮浓茶即解,或甘草汤亦可。制备方法:上各为末,白米饭4钱,打和为丸,如芥子大,用脚炉1个,垫纸1张,将药放上,扯移九转,收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