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髯
髯(rán,音然)两侧面颊的胡须。古人认为髯的多少及色泽的好坏与血气的盛衰有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
-
产后内极七病
产后内极七病为病证名。系七种病之合称。《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内极七病候:产后血气伤竭,为内极七病。即旧方所云七害也。一者害食,二者害气,三者害冷,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任,七者害睡。皆产时伤动血气,其后虚极未平复,犯此七条,而生诸病。”
-
三戒
三戒养生术语。含意不一。儒家之说,见《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所得。”道教之说,如《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
四肢逆冷
四肢逆冷为症状名。手足逆冷的别称。又称四逆、手足厥冷。《诸病源候论·虚劳四肢逆冷候》:“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支,故四肢逆冷也。”伤寒少阴病常见本症。治宜温阳散寒益气等法。
-
泻有余
泻有余治疗学术语。指用清泻的方法祛除偏盛的邪气。《素问·血气形志》:“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
小三关
小三关为推拿穴位名,即指三关。即食指三节指骨的腹面,近端指节为风关,中段指节为气关,远端指节为命关。《小儿推拿广意》:“指上三关,推之通血气发汗。”
-
(亻聂)(niè,音聂)辟
(亻聂)(niè,音聂)辟软弱无力,邪气充塞。或作“(衤聂)襞”,谓松弛起皱纹。《灵枢·根结》:“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
妊娠胎萎燥
妊娠胎萎燥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五:“凡胎处胞中,或有萎燥者,盖由妊妇所禀怯弱,不足自周,阴阳血气偏系,非冷即热,胞胎失去滋利,所以萎燥而不长也。”即胎不长。详该条。
-
妊娠数堕胎
妊娠数堕胎病名。指妇人屡孕屡堕。相当于习惯性流产。《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若血气虚损者,子脏为风冷所居,则血气不足,故不能养胎,所以致胎数堕。”参见滑胎条。
-
面瘦
面瘦证名。面部肌肉消瘦。因体虚久病;气血耗损所致。《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
-
经来如牛膜片
经来如牛膜片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不止,兼下物如牛膜片,昏迷倒地,乃血气结聚,亦成此症。症虽惊人,却无大事,宜服朱雄丸(朱砂、雄黄、白茯苓)。”临床少见。
-
敦厚
敦厚笃厚诚实。《灵枢·逆顺肥瘦》:“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
-
真气汤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方名:真气汤组成:童便3合,生地黄汁1合。主治:初产后,血气烦闷。用法用量:上2味相和,微煎3-4沸,分温2服。
-
百药
百药泛指各种药物。《素问·血气形志》:“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
活血饮子
处方:当归、菖蒲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妇人血气冲心。用法用量:每服1钱,酒调下。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
-
鹿血酒
处方:生鹿血。功能主治:令人血气充盈。主用法用量:和酒服。摘录:《普济方》卷二一八
-
增减顺气木香丸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德生堂方》:方名:增减顺气木香丸组成:藿香正气散加木香1钱,缩砂仁5粒。主治:忧郁血气流注,遍体刺痛、紧满。用法用量:为丸服。
-
营输
营输在这里指分布和归属于经脉上的穴位(经穴)。营:指经脉。为血气运行的通路;输:腧穴。《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
-
微针
微针为古针具名。指毫针等微细针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
小针
小针为古针具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和《小针解》,意同微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指毫针等微细针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
逐
逐驱逐,攻除。《灵枢·官针》:“始浅刺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
-
毛发焦
毛发焦为症状名。指毛发干焦的征象。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多由血气耗伤,津液不能滋养所致。
-
崩中五色俱下
崩中五色俱下病证名。指阴道流出之血杂有五色。《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脏皆禀血气,五脏之色,随脏不同,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临床少见。
-
宛陈
宛(yù)陈病证名。指血气郁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张志聪注:“宛陈则除之者,去脉中之蓄血也。”
-
齿痕舌
齿痕舌是指舌体边缘凹凸不齐,留有被牙齿压迫的印迹的舌象。多见于脾阳虚,水湿不化或血气双亏。
-
蓬术散
《妇科玉尺》卷一:方名:蓬术散组成:蓬术、干漆、胡桃。主治:妇人血气游走。用法用量: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画
画皱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
-
血余
血余即头发。发的荣枯与血气盛衰有密切关系,故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头发为中药,处方时多书写为血余,如血余炭。《本草纲目》乱发条:“发乃血余,故能治血病,补阴,疗惊痫,去心窍之血。”
-
小儿壮热
小儿壮热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小儿壮热者,是小儿血气盛,五脏生热,熏发于外,故令身体壮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