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脉
浮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重按则脉力稍减但不空虚的脉象。《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多见于感冒及某些急性热病初期。但某些久病阳气虚损者,也可见浮大无力的脉象。
-
脉诊
主寒证,痛证及宿食。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
七表脉
概述:七表脉为脉象的一种分类法。《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子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
脉象机理
滑脉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大于平脉,外周阻力减小,血管顺应性大。(3)脉的长短是由心脏的泵力、流量及其所造成的动脉内容量与压力所决定的。(6)脉的浮沉机理从统计部分病例中看出,其沉脉组的压力梯度容量及动脉壁张力大于浮脉组(P0.05),故认为其与血液的分流及局部解剖结构有关。
-
脉象研究
脉象研究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脉诊机理、建立脉象图谱、促使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课题。②脉的弦软是动脉壁的体积弹性模量和动脉内的容量和压力所决定的。在脉象的表述和辩识分析上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不仅已基本阐明了脉图的临床意义,且总结出了多种脉图分析方法和脉波信息的自动识别系统,多因素脉图识脉法等。
-
脉象主病
脉象主病是指与脉象相应的病证。如浮脉主表证,数脉主热病,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或妊娠等。
-
微甚
微甚①相气十法之一。即通过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浅淡以了解疾病的虚实的方法。《望诊遵经》:“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②形容同类性质的脉象的差异程度。如浮脉有微浮、甚浮;数脉有微数、甚数等。
-
林之瀚
林之瀚清代医家。字宪百,号慎庵,别号苕东逸老。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学理经验俱丰,遇名医则虚心求教。雍正元年(1723年)撰《四诊抉微》八卷,附《管窥附余》一卷。谓四诊为医家之首务,尤其强调望诊。附篇述原脉体用、浮脉主里须知、沉脉主表须知等,多有新见。另有《嗽证知原》一书。
-
浮沉
浮沉①相气十法之一。指诊察病人面色的浮露与隐沉,以了解疾病的表里浅深。《灵枢·五色》:“察其浮沉,以知浅深。”《望诊遵经》:“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指浮脉与沉脉。
-
疮疡辨脉
疮疡辨脉疮疡诊法之一。论述疮疡脉诊较详细者应推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及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浮脉:未溃见之为表证,溃后见之为气泄;数脉:未溃见之为病进,为热盛,若兼洪脉为脓成,溃后见之难愈;滑脉:未溃见之为热,溃后见之为虚热,邪未退;涩脉:未溃见之为气滞,溃后见之为血虚;小脉:主气血两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