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阳
戴阳证名。①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下真寒上假热。《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急用参附汤、白通汤、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汤等。参见阴盛格阳条。《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源流》:“面戴阳症,一因浮火所冲,一因阳气怫郁于表。其因阳气怫郁者,当发表,不可攻里,火郁则发之是也。”
-
浮沉
浮沉①相气十法之一。指诊察病人面色的浮露与隐沉,以了解疾病的表里浅深。《灵枢·五色》:“察其浮沉,以知浅深。”《望诊遵经》:“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指浮脉与沉脉。
-
浮脉
浮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重按则脉力稍减但不空虚的脉象。《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多见于感冒及某些急性热病初期。但某些久病阳气虚损者,也可见浮大无力的脉象。
-
汤圆
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宁波汤圆以精白水磨糯米粉为皮,用猪油、白糖、黑芝麻粉为馅,汤圆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滑润味美。汤圆的别名元宵汤圆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糖尿病患者忌食;少儿、老年人、消化力弱者不宜多食。
-
瘦
瘦①肌肉不丰满,与“肥”相对。《素问·八正神明论》:“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②指沉细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命曰逆四时也。”(王冰注:“春夏脉瘦,谓沉细也。大法,春夏当浮大而反沉细,秋冬当沉细而反浮大,故曰不应时也。”
-
悍气
悍气浮盛之气。指卫气的性质浮散发越而强峻。《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王冰注:“(悍气)谓浮盛之气也。”
-
悬雍
悬雍脉象名。指浮取而大、稍按即小。《素问·大奇论》:“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素问识》云:“雍与瓮通,《广雅》‘瓶也’。盖取其大腹小口而形容浮揣切之益大之象也。”又据全元起本作“悬离”。注谓:“言脉与肉不相得也。”
-
阴盛阳虚脉
阴盛阳虚脉为脉象。轻按浮取,纽而小,重按沉取实大。《难经·六难》:“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
阴盛阳虚
概述:阴盛阳虚:1.病机;指阴寒内盛,导致阳气虚衰的病理过程。症状:症见恶寒、肢冷、泄泻、水肿,舌淡滑等。多表现为腹泻、水肿、痰饮、恶寒、肢冷,脉轻按则细小,重按则实大,舌体胖嫩,舌苔滑润等症。治疗:治以温阳救逆,兼以健脾利水。这是在脉诊上的反映,因阳虚于外,故浮取则脉小;阴盛于内,故沉取则实大。
-
感冒·风寒证
感冒·风寒证(commoncoldwithwind-coldsyndrome)是指感受风寒之邪的感冒证候。轻者以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重者恶寒甚,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苔薄白润,脉浮或浮紧等为常见症的感冒证候。
-
肝死脏
指肝之真脏脉。其脉象浮取则弱,沉取则如绳索,应手即去,不能复来,或曲如蛇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肝病见此脉象为脏气已绝,预后不佳。
-
濡脉
濡脉为脉象之一。指浮而细软,轻取可以触知,重按反不明显的脉象。《脉经》:“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脉诀汇辨》:“濡者,即软之象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濡脉主诸虚,又主湿。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之证。
-
肺死脏
肺死脏肺的真脏脉象。浮取虚,按之如葱管中空,软而无根。表明肺脏真气已绝,预后不佳。《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
蔓越莓
蔓越莓是一种表皮鲜红,生长在矮藤上的小圆果,生长在寒冷的北美湿地,全球产区不到4万英亩,仅限于美国北部的麻萨诸塞、威斯康辛、新泽西、奥瑞冈、华盛顿等五州,加拿大的魁北克、英属哥伦比亚二省,以及南美的智利。蔓越莓每年春天播种、秋季收获,采收方法分成“水收”和“干收”两种。
-
一阳三阴
一阳三阴,脉学名。脉的阴阳兼象之一。指脉沉涩而短,有时又现浮象。《难经·四难》:“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
奶麻·邪郁肺胃证
奶麻·邪郁肺胃证(roseolainfantumwithsyndromeofpathogenstagnatedinlungandstomach)又称奶麻发热期,是指邪侵肺胃,郁而化热,以突然高热,持续不降,咽部微红,轻微咳嗽、流涕,或伴纳呆、吐泻,精神良好,偶有惊惕,舌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为常见症的奶麻证候。
-
脉以胃气为本
脉以胃气为本脉学术语。脉诊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五脏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在平脉指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在病脉指不论浮、沉、迟、数,皆不失冲和之象。《望诊遵经》:“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
-
鼓
鼓①五不女之一。又名鼓花头、鼓花。指处女膜闭锁,且坚硬如鼓皮,以致不能行房事,经血亦难以排出,蓄积于内而成癥块。可采用手术治疗。②《内经》十二脉之一。浮大或搏指有力的脉象。《诊家正眼》:“曰鼓者,且浮且大也。”
-
微甚
微甚①相气十法之一。即通过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浅淡以了解疾病的虚实的方法。《望诊遵经》:“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②形容同类性质的脉象的差异程度。如浮脉有微浮、甚浮;数脉有微数、甚数等。
-
肾死脏
肾死脏脉学名词。指肾的真脏脉象。肾脏真气已绝,预后不佳。肾脉当沉反浮,轻按坚实,重按乱如转丸,尺部尤甚。《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
浮刺
概述:浮刺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指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的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操作方法:在患部邻近处斜刺,进针浅而上浮。斜针浅刺。
-
毛脉
概述:毛脉:1.秋季脉来时轻虚而浮之象;《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王冰注:“其脉来,轻虚以浮,故曰毛。”皮毛与血脉·毛脉:毛脉为解剖结构名。指皮毛与血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
风寒蛾
风寒蛾为病名。又名风寒喉蛾。治宜温散寒邪。参见风寒乳蛾:风寒乳蛾为病名。指乳蛾之因于风寒而发者。多由肺胃感受风寒,郁遏阳气,以致发为乳蛾。症见喉核肿大如李,头项不能俯,气塞不通,寸关脉浮紧(《病源辞典》)。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或刺两手少商、少冲等穴。
-
主证
主证指主要临床表现。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在主次兼夹的病证中,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候。《温热论》:“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
一阳一阴
一阳一阴,脉学名,脉的阴阳兼象之一。如脉浮而兼涩。《难经·四难》:“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
-
鸡子黄连膏
处方:鸡子1枚,黄连1钱。功能主治:火眼暴赤疼痛,热在肤腠,浅而易解者。安放少倾,用箸拨开浮沫,倾出清汁,用点眼眦,勿得紧闭眼胞挤出其药,必热泪涌出数次即愈。内加冰片少许尤妙。若鸡子小而清少者,加水2-3匙同打亦可。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
革脉
革脉为脉象之一。指脉来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后世一般认为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者为牢脉。革脉主亡血失精。
-
七味益母饮
《产科发蒙》卷四:组成:益母草、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干姜(炮)、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各家论述:产后发热者,多因血虚而阳无所依,浮散于表也。勿妄为外感施治,宜七味益母饮,加尿瓦一二钱,内有四物补阴,益母行血,炮姜辛温从治,而能收浮散之阳以归于阴。
-
三因神秘汤
《症因脉治》卷二:方名:三因神秘汤组成:苏梗、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青皮、陈皮、木香、枳壳。主治:肺胀。喘不得卧,短息倚肩,抬身撷肚,肩背皆痛,痛引缺盆,脉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
-
六脉
概述:六脉:1.三阴三阳经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六种脉象·六脉:六脉指六种脉象。《难经·四难》:“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三部脉的合称·六脉:六脉为左右手寸、关、尺三部脉的合称。见《脉经》。
-
耳面瘫·风中经络证
定义:耳面瘫·风中经络证(otogenicfacialparalysiswithpatternofwindstrikingchannelandcollateral)是指风邪阻络,以突然发生单侧口眼 斜,面部麻木,或伴完骨部疼痛,头痛拘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耳面瘫证候。耳面瘫现常分为风中经络证、气虚血瘀证等证。
-
太阳表证
太阳表证为病证名,即太阳经病,亦称伤寒表证。伤寒表证指病邪侵入太阳而所出现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又:“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太阳表证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肌。
-
脉确
《脉确》脉学著作。清·黄蕴兮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著中。1981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莲枣麦豆汤
处方:莲子7粒,黑枣7个,浮麦1合,马料豆1合。功能主治:盗汗。用法用量:用水1大碗,煎8分,服3剂愈。摘录: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五
-
罗浮方
别名:罗浮散处方:乌蛇、僵蚕、山甲、全蝎、官桂、黄耆。功能主治:痘疮灰白陷伏。用法用量:罗浮散(《痘疹仁端录》卷七)。摘录:《治痘全书》卷十四
-
牡蛎黄耆桂枝汤
处方:牡蛎3克黄耆6克桂枝1.5克麻黄根3克白术甘草各1.5克浮麦3克功能主治:治自汗,盗汗。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学启蒙》卷四
-
参耆救逆汤
处方:党参8钱,黄耆8钱,龙骨8钱,黑附片8钱,炙甘草3钱,浮麦8钱。功能主治:回阳救逆。主气虚血脱,已呈厥脱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
参耆麻黄根汤
处方:人参、黄耆、当归、白术、桂枝、粉草、麻黄根、牡蛎、浮麦。功能主治:产后自汗、盗汗。摘录:《顾氏医径》卷四
-
苍防五皮饮
处方:生姜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大腹皮、防风、苍术。功能主治:风湿痿软,皮肤不仁,脉浮缓者。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
伤寒应验方
《便览》卷一:组成:生绿豆粉2两,麻黄末1两8钱。主治:伤寒,脉浮紧而无汗。用法用量:每服3钱,冷水调服。不用被盖,出汗愈。
-
伤寒汤
《石室秘录》卷三:组成:桂枝1钱.甘草1钱,陈皮1钱,干葛1钱。主治:伤寒初起,鼻塞目痛,项强头痛,脉浮紧。用法用量:水煎服。
-
麦煎饮
《女科万金方》:方名:麦煎饮组成:黄耆、白术、甘草、牡蛎、麻黄根、软柴胡、芍药、地骨皮、茯苓、浮麦。主治:产后寒热,盗汗如雨。胎前并男子亦可用。用法用量:不拘时服。
-
熟附汤
《麻疹备要方论》:方名:熟附汤组成:熟地、制附子。功效:冲开寒痰,返真阳于内府。主治:麻疹。中气虚寒,浮阳外越,有不得终日之势。用法用量:水煎服。
-
微量呼吸计
微量呼吸计,亦称微呼吸量测定器,组织呼吸量测定器。一般是用来测定组织小块、数十到数百个细胞以及卵等的呼吸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的装置。最常用的是根据瓦勃(O.H.Warburg)设计的瓦氏检压计;测定更少量的材料的有浮秤法。
-
蕗蕨属
中文名蕗蕨属拼音名shengjueshu拉丁名Mecodium中国植物志02:134属下物种扁苞蕗蕨、波纹蕗蕨、长柄蕗蕨、长叶蕗蕨、齿苞蕗蕨、顶果蕗蕨、海南蕗蕨、丽江蕗蕨、鳞蕗蕨、庐山蕗蕨、蕗蕨、卵圆蕗蕨、罗浮蕗蕨、毛蕗蕨、全苞蕗蕨、撕苞蕗蕨、四川蕗蕨、王氏蕗蕨、线叶蕗蕨、小果蕗蕨、皱叶蕗蕨
-
鱼藤素
理化性质:鱼藤素为晶体。旋光度-101°(苯)。可发生脱氢反应生成脱氢鱼藤素。来源:鱼藤素存在于毒灰叶(Tephrosiatoxicaria)、鱼藤(Derristrifoliata)和毕澄茄(Pipecubeba)的根中,以及浮氏灰叶(Tephrosiavogelii)的叶中。药理毒理:鱼藤素具有强刺激,吸人有毒!有杀虫活性。
-
阳剌
阳剌即“扬刺”,《黄帝内经太素》作阳刺,与“阴刺”对举。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正中刺一针,旁边刺四针而浅,可治疗寒气稽留面积广大而浅的病症。近代所用的梅花针,即衍生于这种多针浅刺法。
-
芤脉
芤脉为脉象之一。芤为葱的别称。指浮大,按之中空,如按葱管的脉象。主失血、伤阴。
-
浮水
浮水指管针刺法。出日本杉山和一著《杉山百法》。指管针进针应该要像针刺浮在水面上的水果那样轻刺浅刺,因称。
-
散者收之
散者收之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不固不收的症候要用具有收摄固涩作用的方药(或方穴)治疗。如心血亏损,以致心神浮越,心悸易惊,这是心气不固,当养血安神,收摄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