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苔色
苔色是指舌苔的颜色,常见白、黄、灰、黑4种,比较少见的还有绿苔和霉酱苔。
-
红石耳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石耳:拼音名:H nɡSh ěr别名:石耳子、黄底石耳来源:地衣类石耳科石耳属植物红腹石耳GyrophorahypocrocinaJatta,以叶状体入药。性味:淡、微苦,平。上表面灰褐色或褐色,连缘色较深,平滑或有皱褶,中央脐外稍突起,下表面近脐周围呈橘红色、锈红色、边缘近于黑色,无或有少数假根。
-
丁香枝
出处:《本草纲目》拼音名:DīnɡXiānɡZhī丁香枝药材基原:丁香枝为桃金娘科丁子香属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Syzygiumaromaticum(L.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丁香的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树根(丁香根)、果实(母丁香)、花蕾的蒸馏液(丁香露)及其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
-
舌垢
舌垢即舌苔。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食积停饮均可导致舌苔发生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微黄苔
微黄苔病状名。指属邪热熏灼所致,主热证。如苔色微黄而滑,是风邪化热,尚未伤津,仍可清热透表;微黄而干,是邪已入里,津液已伤,法当清热。
-
舌苔
舌苔也称舌垢。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食积停饮均可导致舌苔发生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医护记录中的中医内容
舌象:包括舌苔(苔形、苔色、津液)、舌质(形、态、体、色)、舌下系带(颜色)。闻诊:闻声息,包括语音、呼吸、咳喘、呕恶、太息、呻吟、腹鸣等。嗅气味包括排泄物及口中气味等。俞穴按压:包括有关俞穴及其压痛点、敏感点。辨证分析:要求从四诊摘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病情转归等方面进行书写。最后医师签名(右下角)。
-
舌起白如雪花片
舌起白如雪花片为舌象。苔色洁白,津少光亮,其形如片片雪花布散舌上,比一般白苔之色更白。这是脾阳衰微,寒湿凝聚中焦,不能输布津液所致。宜甘温养阳,健脾燥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
王景韩
王景韩为明代医家,字逊邈,福建宁化人。生平未详。著《神验医宗舌镜》3卷,此书除论舌应脏腑经脉、舌诊分部大法、怪舌、死舌、妊娠舌、小儿舌、真假舌以外,又按舌质、苔色分别叙述舌象100余种,辨析颇为详明。于诊察病情有所研究,著成《神验医宗舌镜》二卷,又作《舌镜》,有刻本及抄本刊行。
-
染苔
染苔亦称假苔指舌苔因被食物或药物的颜色所染,出现了虚假苔色的舌象。如食橄榄、杨梅可染为黑苔,食枇杷可见黄苔。望舌时须加以注意,排除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