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交
气交为阴阳二气的交会。《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
内经运气病释
《内经运气病释》为运气著作,9卷。作者鉴于《内经》自《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皆言五运六气、天时民病同异生化之原、反正逆从之理,凡在天人气交之病非此不能知。更以宋·陈无择“三因十六方”及缪问芳“十六方解”附于后。全书释《六节脏象论》6条;释《气交变大论》58条;释《黄帝内经素问》遗篇19条。
-
𥆧
𥆧指皮肤、肌肉、眼睑的跳动。《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肌肉𥆧酸,善怒。”
-
大运
大运为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即“中运”。中运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天朞
天朞(jī姬)指天的一周,即天的三百六十五度,就是一年。《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五运更始,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
岁运
岁运为运气术语。岁运是指统管全年的五运之气。每年由一运所主,按五行相生的顺序,五年为一个周期。又称“中运”、“大运”。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六微旨大论篇
《六微旨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阐述天道六六之节,应天气,应地理,主岁主时加临之六气,其所论各节内容至为精微,故名。文中还对宇宙万物的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特别是生化方面作了反复的说明,同时对万物在气交中正常发展和反常的变易关系加以论述。
-
四肢热
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生荣
生荣为滋生而茂盛之意。《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
-
白气
白气指金气,即肺气代名词。金在脏为肺,其色白,故称。《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
-
噎膈·痰气阻膈证
定义:噎膈·痰气阻膈证(dysphagiawithsyndromeofphlegm-qiblockingdiaphragm)是指痰与气结,阻膈不通,以吞咽梗塞,胸脘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泛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舌偏红,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方中丹参、郁金、砂仁壳化瘀利气以开郁;
-
胸痛引背
胸痛引背病证名。指胸痛牵扯背部并痛。《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
-
胸腹大
胸腹大自觉或外形可见胸腹部胀大。多见于气胀,水肿等病。《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心痛暴瘖,胸腹大。”
-
行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度者,怕以制日月之行也。”《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灵枢·五变》:“夫天之生风也,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逸者行之。”《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
囟顶
囟顶为人体部位名。指颅顶部。《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
-
心火
参见心火亢盛、心火内炽、心火上炎:心火亢盛为证候名。可因情志之火内发,或因六淫内郁化火,或过食辛热,过服温补而致。症见心中烦热,焦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烁伤肺阴而见咯血、衄血等。《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凡心火动,口疮弄舌,眼大小眦赤红,小水不通,皆宜推而清之。
-
泄注
泄注病名。泄下如水注状。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即水泻,又称注泄、注下。详水泻条。
-
销烁
《素问·气交变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素问·刺要论》:“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烁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楚辞·九辨》:“形销铄而瘀伤。”王逸注:“身体燋枯,被病久也。”
-
下
王冰注:“下,谓下焦肝肾气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22]指用泻下攻逐的药物以通利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灵枢·通天》:“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
-
息鸣
息鸣病状名。指呼吸时有哮鸣音。《素问·气交变大论》:“咳喘息鸣。”
-
运星
运星即岁运当政之星。如土运土星,金运金星等。《素问·气交变大论》:“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
-
意
《素问·宣明五气篇》:“脾藏意。”《素问·离合真邪论》:“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灵枢·厥病》:“厥头痛,意善忘。”《素问·皮部论》:“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
腰脽痛
腰脽痛证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脽,义同“臀”。即腰痛连及臀。除上述病因外,《内经》认为“郁气郁”亦可致病,后世又补充了气血瘀滞等病因。参见寒湿腰痛、寒腰痛、瘀血腰痛等。
-
腰股痛
腰股痛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腰痛下引至股部,一名腰腿痛。多为肾虚兼受风、寒、湿邪侵袭所致。治宜补肾、祛风、散寒、利湿为大法,用青娥丸、壮肾散、牛膝丸、萆薢散等方。
-
注下
注下病名。大便泄下如水下注之状。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即水泻。又称注泄、泄注。详水泻条。
-
中运
中运为运气术语。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至道
至道①高深奥妙的医学要理。《素问·气交变大论》:“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专指养生保精之深奥道理。王冰注:“全其至道,故曰至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中有《天下至道谈》一书。《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征
《灵枢·热病》:“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妄行无征,示畏侯王。”《素问·脉要精微论》:“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
-
镇星
镇星即土星。《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
振拉
振拉摇动拔折。《素问·气交变大论》:“土不及……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
-
振发
振发暴发,怒发。《素问·气交变大论》:“东方生风……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
-
真邪
真邪真气与邪气的合称。《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素问·离合真邪论》:“真邪以合。”
-
真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④正气,与(致病的)“邪气”相对。包括人体生命活动机能,抗病力和必需的营养物质等。《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灵枢·经水》:“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
泽
泽①聚水的洼地。《灵枢·淫邪发梦》:“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灵枢·经脉》:“血不流则髦色不泽。”《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与“干燥”相对。《素问·气交变大论》:“有泽有燥。”王冰注:“泽,湿润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德泽下流,子孙无忧。”
-
燥气
燥气①运气术语。指五运六气中的阳明燥金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②病因名。指六淫之一。即“燥”。
-
灾眚
灾眚(shěng省)即灾祸。《素问·气交变大论》:“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
-
湍润
湍润犹言“水湿”。《素问·气交变大论》:“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
-
溏泄
概述:溏泄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戴复庵云:溏泄者,污积黏垢。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
-
霜杀
霜杀阴寒收杀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流行气交,乃为霜杀。”
-
手心热
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
-
收气
收气为运气术语。是指秋令收敛之气。即金运作用。《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王冰注:“金气退避,火气独行,水气折之,故雨零冰雹及遍降霜寒而杀物也。”
-
盛
见“盛者夺之”。《素问·气交变大论》:“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高世栻注:“受胃之浊,水谷未分,犹之受盛之官。”
-
身重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多因风湿、寒湿、湿热困脾所致。曰,湿在肉分也。”《医钞类编·身痛门》:风湿、热湿、寒湿身重治法:夏月中风湿,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除风胜湿去热之药治之;寒湿身重者,五积散;肾著身重,甘姜苓术汤。”平胃散、实脾饮、济生肾气丸等亦可选用。
-
上临
上临为运气术语。即司天。《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上临少阴少阳。”凡火运太过之年是戊年,又值少阴司天,是戊子、戊午年;少阳司天是戊申、戊寅年。
-
伤暑腹痛
伤暑腹痛为病证名。《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伤湿腹痛
伤湿腹痛为病证名。指因受湿邪所致腹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伤寒口疮
《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
-
溽蒸
溽蒸湿热熏蒸。《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
-
濡泄
注解:濡泄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