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脉
滑脉为脉象之一。指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的脉象。《脉经》:“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滑脉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健康人亦可见。
-
恶疰
恶疰病名。正虚为恶毒之气所伤,流移心腹,往来击痛之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恶疰者,是恶毒之气也,人体虚者受之。毒气入于经络,遂流移心腹,其状往来击痛,痛不一处,故名恶疰也。”治用牛黄散、恶疰腹痛方等。参见尸疰、风疰等条。
-
(雩重)(雩重)
(雩重)(雩重)气之往来不息。《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王冰注:“(雩重)(雩重),言气之往来也。”
-
涩脉
涩脉为脉象之一。指脉来不流利,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的脉象。《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涩脉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
-
六纪
六纪为运气术语。指六气之纪。即六气的上下升降,升天三年必降,下降三年必升。这样升降往来称为六纪。《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入地,始为左间也。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也。”
-
往复
往复反复往来。《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
徐象坤
徐象坤清代医家。字厚庵。海城(今属辽宁)人。同治元年(1862年)大疫,往来奔救,全活者甚众,有“国手”之称。著有《医学正传》十卷、《加减汤头歌》两卷、《宝气论》一卷,均未梓行。
-
凉注
凉注病名。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凉注,心下乍热乍寒,一年之后,四肢重,喜卧,噫酢,体常浮肿,往来不时,皮肉黑,羸瘦,生澼,目黄,爪甲及口唇青。”参见九注条。
-
胆郁
胆郁证名。《赤水玄珠》卷十一:“胆郁者,口苦,身微潮热往来,惕惕然如人将捕之。治宜柴胡、竹茹、干姜。”参见郁证条。
-
柴胡黄连膏
别名:柴胡丸处方:柴胡(去苗)、胡黄连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炼蜜和膏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盗汗,潮热往来。用法用量:柴胡丸(《幼科证治大全》)。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五
-
取穴
取穴为针灸术语。用一定方法测定穴位。《普济方》:“若学人深明气血往来,取穴部分不差,补泻得宜,必无针运昏倒之疾。”
-
星附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方名:星附丸组成:南星、香附各等分。主治:老人、小儿痃癖,往来疼痛。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生姜汁糊为丸。
-
奇络结
奇络结指奇经八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正义》曰:“素问云:奇经八脉,往来舒时,一止而复来,名之日结也。”
-
暗
暗①愚昧;昏昧。《灵枢·九针十二原》:“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如哉!工独有之。”②无光,昏暗。《嵇康集·养生论》:“害之使暗,而无光明。”
-
荆芥祛风汤
处方:荆芥2钱,甘草1钱,半夏5分,麦冬5钱,当归3钱,白芍3钱。功能主治:小儿胃火郁热之赤白游风,往来不定。用法用量:水煎服。数剂愈。摘录:《辨证录》卷十
-
猪肚胡椒粉
《医学从众录》卷八:方名:猪肚胡椒粉组成:猪肚1个(洗净),胡椒8两。主治:妇人经寒,往来时有痛。用法用量:将胡椒装入肚内,炖烂食。
-
蛟蛕
蛟蛕一作蛟蚘。蛔虫之别称。《灵枢·厥病》:“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也者,是蛟蛕也。”张志聪注:“蛟蛕者,蛔虫也。”参见蛔虫病条。
-
江涵暾
江涵暾(tūn吞)为清代官吏兼医生。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在广东当官,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因鉴于有些医生不习医理,遂采集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1824),浅俗易懂,便于初学参考。
-
江笔花
江笔花即江涵暾。江涵暾(tūn吞)为清代官吏兼医生。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在广东当官,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因鉴于有些医生不习医理,遂采集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1824),浅俗易懂,便于初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