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
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
曹颖甫
推崇《伤寒论》,为近代“经方派”之代表人物,于金元医家,以至唐以后对张仲景学术之发挥,均表异议,思想较为保守。曹颖甫与丁甘仁为莫逆交,常探讨医理,甚为相得。擅画梅,毕生风骨寓于画意,傲气凌然。著作:曹颖甫所著医书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理论透彻周详而又切实用。
-
时方
指汉代张仲景之后医家所创制的方剂,与经方相对而言。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补充和加强了前人所未备而又有临床疗效的方剂。以唐宋时期盛行的方剂为主(另一说时方泛指清代至今出现的方剂)。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经方尚矣,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
-
李柱国
李柱国汉代医家。履贯未详。曾于汉成帝时任御医,参与校订医经、经方,计医经七家共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另有神仙家(养生)。史家认为系我国校勘医书之第一人。
-
经方派
经方派中医学术派别名。古代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的方剂为经方。因此,后世医生凡主张宗用其经方者,被称为经方派。
-
方技
方技为古代泛指有关医药的技术和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按四种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房中八家,186卷;又有“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的记载。说明汉代所谓方技,主要是指医药业及其著作。此外,《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皆有方技传或方术传。
-
内经脉学部位考
《内经脉学部位考》为《伤寒方经解》书末所附。清·姜国伊注。书成于1861年。本书注解《伤寒论》方113首,于自跋中提出:“论经方者,须明药性;明药性者,须考《本经》(指《神农本草经》)。”故对方药的气味、主治功用的释文,均本于《神农本草经》;或以《名医别录》作为补充。方义较简要,但也有一些附会的论述。
-
郑文焯
郑文焯(1856-1918年)清末医学家。有感于医善治疫者少,乃溯经方之原旨,辨其要义,评述唐以前医籍,并取经籍传注所记杂家言,为之疏证,按治经学之义例,著《医诂》(一作《医故》)两卷(1890年)。书中医史资料颇多,且观点鲜明,切中时弊。另著《千金方辑古经方疏证》八卷、《妇人婴儿方义》两卷,未见传世。
-
伤寒方经解
《伤寒方经解》为伤寒著作。清·姜国伊注。本书注解《伤寒论》方113首,于自跋中提出:“论经方者,须明药性;明药性者,须考《本经》(指《神农本草经》)。”故对方药的气味、主治功用的释文,均本于《神农本草经》;或以《名医别录》作为补充。书末附《内经脉学部位考》。现存几种清刻本及《姜氏医学丛书》本。
-
伤寒论
东汉·张机撰。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著。由于《伤寒论》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约有成无已系(《注解伤寒论》),方、喻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钱塘二张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三大注本体系。
-
王文鼎
四川江津县人。王文鼎对《千金方》、《外台》、《串雅外编》、《景岳全书》、《衷中参西录》等书所载有效方剂常应用裕如,常谓用药如用兵,医家当谙熟药性,切合病机,照顾全面。通过辨证,他诊为石疽,乃阳虚阴毒内陷,气滞血瘀所致。常服阳和汤、犀黄丸,外用鲜商陆根约一两,捣绒加少许食盐,涂敷翻花疽面,一日一换。
-
神仙
神仙①古代传说中的长生久视、神通广大的异人。②古代书目分类名称之一。西汉时将方技书《医药卫生一类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神仙类主要是讲求长生之道的书籍,计10家二百零五卷。《汉书·艺文志》卷三十:“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惕怵于胸中。
-
顾可学
顾可学明代医家。号惠岩。江苏无锡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笃好经方,曾以《医方选要》、秋石、红铅等进献,擢礼部尚书。著《眼科对证经验方》一卷,已佚。
-
陈延之
陈延之南北朝时宋齐间医家。清于医术,善治伤寒及温病等热性疾病,于温热病方面,已有清热解毒、滋阴生津之端倪,于妇人科则已有人工流产、助产等措施,强调辨证论治之重要性。
-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功能主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临床应用:①历节《经方实验录》:耿右,初诊: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沉而滑,此为历节。
-
小品方
《小品方》为方书名。卷首自序、总目、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十二灸法要穴。提出用茅根汤、葛根桔皮汤治天行温疫,这中间已体出后世温病学派的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等治则。该书对妇产科亦较重视,论述了养胎、胎动不安、子痛、逆产、产后胞衣不下、恶阻、去胎等法。
-
郑承湘
郑承湘清代医家。安徽歙县人。生活于18-19世纪间。父宏绩,精喉科。少攻举子业,后承家学,潜心研究各科,均有心得,尤精喉症,治效甚著。著有《伤寒金匮经方简易歌括》、《医汇简切》、《医学正义》、《痘治正名类参》、《思虑医草》、《喉菌发明》等。
-
四时病机
《四时病机》为《邵氏医书三种》之一。清·邵登瀛撰。撰年不详。邵氏首叙温热论,继则根据四时发病情况,阐述春温、湿温、湿病、暑、疟、伏暑晚发、冬温等以温热病为主的多种病证。书中除引述《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著外,并参考了历代有关论述。对于四时病机的选方,不拘于经方和时方。
-
感证辑要
《感证辑要》书名。严鸿志辑于1920年。严氏鉴于六淫所致感证于临床上十分多见,有必要加以总结,故将散见于各家著作中的外感证纂辑其精要编成本书。卷二以伤寒为主,卷三以温病为主,详述各种病症的诊法和证治;卷四辑感证方剂,分为发表、涌吐、攻里、和解、开透、清热、祛寒、补益八类,融经方、时方于一炉。
-
遯园医案
《遯园医案》为医案著作。二卷。萧伯章撰。刊于1921年。本书不分门类,记述详细,医理分析浅显形象。从这些医案中可以分析出萧氏长于脉诊,善用经方。但倡言“仲景而后无完医”,诚属片面之论。现有初刊铅印本。
-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为方书著作。清·陈念祖撰于1803年。“长沙方”即指张仲景《伤寒论》方。陈氏将《伤寒论》方的主治、药物、用量及煮服法等,以诗歌的形式予以编撰,并由其长子陈蔚另写方注,使读者易于习诵。但陈氏过于推崇经方的观点,有其片面性。解放后有排印本。
-
童月轩
童月轩清末医家。家数世业医。承家学,亦习岐黄术。临证期间有感于医学成方浩繁,经方、时方又非医者莫能使用,乃将家藏历试多验之单方338首,补为《历验再寿编》(1923年)以方便患者选用。此书后被收入《三三医书》。
-
莫枚士
莫枚士清末文学家、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人,后两次试于礼部不第,改习医学。因早年习经史,于小学颇有研究,习医后,致力于古医籍校疏,以经解经,或从文字训诂学解释医药术语,以示博学多闻。撰《研经言》四卷、《经方例释》三卷、《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
-
林枫
林枫(1708-1870年)清代医家。福建候官(闽侯)人。父薛斋,素精岐黄。晚年术益精,勤于著述。撰有《乐素堂医学汇参》(简称《医学汇参》)十卷,分释体、辨脉、释药、释方诸集。编次经方及诸家方,为之集解,然未竟而殁。后由其子于1871年刊行。另有《全闽郡县图说》、《闽中艺文志》等十余种。
-
靳邵
靳邵晋代医生。里籍欠详。自幼致力于经方及本草,善于配制“五石散”,为当时崇尚服石之风之诸公卿所推重。
-
成方
成方为方剂学名词。即现成的处方。通常指医生诊病后,按方书已订之方,原方使用者为成方。故成方可包括经方、时方等。
-
宁亚功
宁亚功,男,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颈腰椎病为主的骨关节疾病、前列腺疾病及中医药防治训练伤等方面造诣颇深。他用“三消并治,补泻同施”的综合平衡疗法治疗糖尿病,对初发的2型糖尿病约30%可望治愈。
-
麻黄加知母汤
处方:麻黄4钱,桂枝尖2钱,甘草1钱,杏仁2钱(去皮,炒),知母3钱。功能主治:伤寒无汗。各家论述:方中用麻黄之性热中空者,直走太阳之经,外达皮毛,借汗解以祛外感之寒;桂枝之辛温微甘者,偕同甘草以温肌肉,实腠理,助麻黄托寒外出;杏仁之苦降者,入胸中以降逆定喘;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
张璐
概述:张璐(1617-1699年),清初医学家。字路玉,号石顽老人。另有《诊宗三昧》专述脉诊之理,亦有创见;其《张氏医通》则仿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列,采撷古经方论及时贤之名言,取法朱丹溪、薛立斋、张景岳、王肯堂诸家之方论,参以己见,为论杂病之重要医著,其中部分由其子张登、张倬、张以柔最后完成。
-
王叔和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
-
谢观
谢观(1880-1950年)近代医学家。承家学,早年精研经书、舆地之学,又熟颂医经、经方及本草。甲午战争后入致用精舍(原名龙城书院)学习新学,后又从名医马培之游。著有《中国医学源流论》(1935年),编有《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杂著》、《澄斋验方》、《澄斋年谱》等,辑有《葆初先生医集》。
-
恽铁樵
恽铁樵(1879-1935年)近代医家。恽体素弱,经中、西医诊治,未奏效。他先后两次开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宣传他的主张,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并撰写了大量的医着,辑为丛书出版,书名为《药庵医学丛书》,共八辑,对温病、热病、妇儿科等方面中西医汇通的医治经验、方剂使用记录,还有医案记载等都留下宝贵的纪录。
-
伤寒辨证
《伤寒辨证》为伤寒著作。清·陈尧道撰。作者汇集宋元以来诸家学说,以阴、阳、表、里、虚、实等基础理论分析、论证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病的诊断和治法。另有药方部分,熔经方、时方于一炉,阐明其主治、服法及加减法,是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辅助读物。建国后有影印本。现存康熙间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
静香楼医案
《静香楼医案》为医案著作。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并加按语。柳氏将尤怡所撰医案归纳为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有助于读者领悟尤氏医案的精华,学习其辨证要领。尤氏善用经方,灵活化裁,对复杂病机善于分清标本缓急,立法甚严谨。现存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林作建
林作建(1796-1870年)清代医家。福建福州人。治学推崇张仲景,谓六经分证是《伤寒论》之要义,其扶助阳气旨在平衡阴阳,强调习者应学其理法而不为经方所囿。又谓温病学说可补仲景伤寒学说之未备,主张熔两者为一炉,故悉心研究温病,并对湿温病、心悸、积聚、消渴、脚气等证治颇有经验。
-
蔡谟
蔡谟东晋官吏,知医(281-356年)。字道明,陈留考城(今属江西)人,历任义兴太守、太常、司空、扬州刺史等官职。平时笃好医术,尤好经方,熟谙本草。
-
复方药理研究
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四君子汤、四神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芍药甘草汤,清胰汤Ⅰ号、健脾Ⅰ号方、胆道排石汤、茵陈胆道汤、理中丸,吴茱萸汤、气滞胃痛冲剂、虚寒胃痛冲剂等;有影响免疫功能的龟龄集散、复方灵脂、玉屏风散、犀黄丸;外用抗炎抗毒的白降丹、红升丹、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消痔灵;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别名:苓甘味姜辛夏仁汤、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辛夏仁汤处方:茯苓4两,甘草3两,五味半升,干姜3两,细辛3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功能主治:支饮,水去呕止,其人形肿。临床应用:痰饮《经方实验录》:叶瑞初君,咳延四月,时吐浊沫,脉右三部弦,当降其冲气。
-
孙朝宗医论集
《孙朝宗医论集》为书名。孙松生编。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2008年9月学苑出版社出版。孙朝宗为孙氏从事医学第四代,自幼拜当地针灸名家苏兆仪为师,尽得其传。尔后克绍祖业,山东中医学院中医专科毕业后.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善用经方,长于疑难杂病。
-
古方临床之运用
《古方临床之运用》为方书。叶橘泉编著。该书系为补充作者《临证实用方剂》一书而作,共集《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两书重要方剂137首。分桂枝汤、麻黄汤、姜附汤、泻心汤、五苓散等13类,下列方剂。末项除采许叔微、柯韵伯等历代医家活用经方医案外,兼取日本汉方言论,并附作者本人验案。现存1954年排印本。
-
王纂
王纂为南朝刘宋时针灸家。海陵(今属江苏泰州)人。据《异苑》载:他少习经方,尤妙针石,治病怪异奇验。后世针灸歌赋中多有称述。
-
王方庆
王方庆名琳,以字行,其祖籍为丹阳(今属江苏)人,后徙居雍州咸阳(今属陕西),官至麟台令。平时博学,武则天时曾为太子侍读,兼通医学,并精于药性,奉诏监修张文仲等人所辑之《疗风气诸方》,后又自著《新本草》四十一卷,《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十卷、《药性要诀》五卷、《袖中备急方》、《岭南备急方》等。
-
王冰
王冰为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自幼喜好经方及养生,亦仰慕医道。后世伪托王氏之作,亦复不少,如《素问六气玄珠密语》、《照明隐旨》等皆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