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技
方技为古代泛指有关医药的技术和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按四种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房中八家,186卷;又有“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的记载。说明汉代所谓方技,主要是指医药业及其著作。此外,《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皆有方技传或方术传。
-
方士
古代掌握方技、求仙、炼丹、禁祝、祈祷诸术的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遵《内经》此说,故方士多指方技之士,即医生。其出现不晚于周,至秦汉大盛,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方士集团,即所谓方仙道或神仙家。又以所主方术不同而有行气吐纳、服食仙药、祠灶炼金、召神劾鬼等不同派别。
-
经方
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
何第松
何第松为清代医家。何第松字任迁。何氏少读书,弱冠时,二弟俱亡,父母因伤成疾,亲侍汤药四十余日。阅四年,母病愈.后医学愈精,药下病除,活人无算。著有《经穴分寸歌》《针灸歌诀》《药性捷诀》各一卷,未见刊行。(见光绪八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一《人物·方技》和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六十四《艺文·典籍》)
-
骫中
骫中即委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直鲁古脉诀
《直鲁古脉诀》脉学著作。见《辽史·方技》直鲁古本传。卷数不详。已佚。
-
王荫陵
王荫陵为清代医家,字本高,新安婺源县下山坦人。精于外科及针灸,善疗痈疽,尝治走马疳、颈疽、喉痈等证,不数日即愈,因而名闻当地。有儒生,暑月患喉痈,咽喉肿塞。陵用针法,数日而愈。江西布商,患走马牙疳,牙痕腐臭,已变黑色,数日饮食不下,请诊之,渐愈。(见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九《人物、方技》)。
-
神仙
神仙①古代传说中的长生久视、神通广大的异人。②古代书目分类名称之一。西汉时将方技书《医药卫生一类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神仙类主要是讲求长生之道的书籍,计10家二百零五卷。《汉书·艺文志》卷三十:“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惕怵于胸中。
-
房中
房中古代养生术语。房中术的简称。又为古代方技书的分类名称之一。参见“房中术”条。
-
中医性医学
中医性医学是中医学关于性学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古称房中术,历代有不少研究和专书。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有房中八家,皆已失传。除此之外还有《太清经》、《产经》、《素女经》、《素女方》、《玄女经》、《玉房秘诀》、《洞玄子》等。中医性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与养生保健防衰有关的性知识;
-
吕才
吕才(600~665)为唐初医学家。博州清平(今山东临清)人。精阴阳、方技、舆地、历史,对药物亦多有研究。曾任尚药奉御、太常博士、太常丞。显庆(656~660)年间,奉旨参与《新修本草》之修撰。
-
王洙
王洙为宋官吏(997-1057年),字原叔,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泛览传记,于图纬、方技、阴阳、五行、算数、音律、训诂、篆隶之学,无所不通。举进士,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宋臣校定时,取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25篇,即今传世之《金匮要略方论》。
-
内经或问
《内经或问》为医经著作。见《明史·方技》。明·吕复撰。已佚。
-
伤娠
伤娠为病名。出《三国志·方技传》。小产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指妇人怀孕三月以上,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