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年)近现代医家。1928年与章次公、许丰龙等创办中国医学院,并任教于该院。致力中医教育事业,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函授中医学。著作多达五六十种,重要的有《谦斋医话讲稿》、《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等。
-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为医经著作,秦伯未撰。分上、下篇。上篇着重将《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之“病机十九条”予以逐一阐解,并予分析研究,联系临床、探讨其病机病理。下篇将“病机十九条”予以合并研究,综合统计其病因,并予审评。书末节录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病机论”一篇,意在互相发明。
-
白睛浮壅
见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状如鱼胞又名状如鱼脬、气胀、白睛浮壅。出《证治准绳·杂病》。多因热邪壅遏于肺,气机不得宣畅所致。“此症气 肿起,不紫不赤,或水红,或白色,状若鱼胞”(《审视瑶函》)。严重者,白睛肿胀,高出黑睛。宜泻肺清热,可用泻白散或泻肺汤加减。
-
张炳厚
张炳厚,中共党员,北京市房山区人,1937年5月出生。并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用方新颖而不失规矩,遣药奇特而不违理法,讲究引经报使,擅用虫蚁类药。他精通中医内外妇儿诸科,长治各种疑难怪证,尤其对疼痛诸证颇有心得而疗效显著。主持的“川穹茶调散类方治疗偏头痛虚证”等课题获多项部、市级科技成果奖。
-
丁泽周
丁甘仁即丁泽周。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人。对外感热证颇有心得,宗《伤寒论》而不拘于仲景方。平素善于运用和胃健脾、益气托毒以扶正祛邪。尤善于疗烂喉痧一症,以营卫气血辨证为纲,运用汗、吐、下、清,灵活机变,活人无数,并以其心得著成《喉痧证治概要》。近代名医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等,皆出其门下。
-
内经类证
《内经类证》为医经著作。秦伯未原编,余瀛鳌重订。此书由秦氏初编于1929年,编者将《内经》病证予以分类汇编,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1961年由原编者门人余氏予以补充修订,将《内经》病证分为44类,311种病候,更于每病类之后写按语一篇予以阐论,使读者从探讨各类病证中认识中医理论的完整性。
-
王一仁
王一仁为民国时期医家,新安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主编《上海中医杂志》多年。原名晋第,曾从丁甘仁学习中医,改名依仁,浙江新安人。后与秦伯未、章次公、许半农等创办中国医药学院。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并主编《上海中医杂志》,所著甚多,且曾与人合辑《神农本草经》。
-
眼皮跳
心脾两虚:胞 振跳·心脾两虚证(twitchingeyelidwithheart-spleendeficiencypattern)是指心脾两虚,以眼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或失眠时加重,可伴心烦眠差,怔忡健忘,食少体倦,舌质淡,脉细弱为常见症的胞 振跳证候。其它疗法:针刺可用攒竹、承泣、四白、丝竹空、风池、地仓、颊车、足三里、昆仑等穴。
-
眼眉跳
心脾两虚:胞 振跳·心脾两虚证(twitchingeyelidwithheart-spleendeficiencypattern)是指心脾两虚,以眼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或失眠时加重,可伴心烦眠差,怔忡健忘,食少体倦,舌质淡,脉细弱为常见症的胞 振跳证候。其它疗法:针刺可用攒竹、承泣、四白、丝竹空、风池、地仓、颊车、足三里、昆仑等穴。
-
周奚钟
周奚钟,1948年7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学医时间:1966年从医时间:1969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东垣、叶天士、秦伯未、朱良春。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谦斋医学讲稿》。1995年获无锡市振兴中医杏林奖先进个人。
-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为中医学著作。1.秦伯未著。“法则之部”包括辨证、诊法与治法;“方剂之部”重点介绍方剂、基本方剂和处方;秦氏强调学习中医离不开理法方药,只要循序渐进,就可由入门而提高,书中多能结合临床心得予以阐述。2.王静山编。此书设中医诊断撮要、中医简要理论与杂病诊治提要、药物撮要、汤头歌诀择要四章。
-
内经知要浅解
《内经知要浅解》为医经类著作,秦伯未(之济)撰。秦氏邃于《内经》,学验俱丰。书名“浅解”,意在深入浅出,由博返约,颇得“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之趣。此书首先对《内经知要》各篇予以题解,使知要领。其语译,信达而雅;于“体会”、“应用”两项着力尤雄。撷取前贤注论多所补正,阐发己见不乏独到之论。
-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医案著作。秦伯未编。刊于1929年。全书选辑清代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医家属于笔记体裁的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编辑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每证在病因、证候及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分析较详。现存初刊铅印本及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医案著作。秦伯未编。全书选辑清代叶桂、薛雪、吴瑭、张聿青等二十多位医家约2000条医案,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他科病证。可以相互比较、分析出各个医家的学术特点及其在各类疾病的治疗经验。选案多属记录简要,方治切于病情,并对病理有一定阐发者。现存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目视无神
目视无神为症状名。见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指目无光彩、神情疲乏之状。见《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证因真阴不足,但无火证,给人以目视无光的感觉。且常常伴有自觉乏力困倦等症。宜滋阴益肾,补养气血,用杞菊地黄丸、人参养营汤等加减。
-
丁甘仁
丁甘仁即丁泽周。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人。对外感热证颇有心得,宗《伤寒论》而不拘于仲景方。平素善于运用和胃健脾、益气托毒以扶正祛邪。尤善于疗烂喉痧一症,以营卫气血辨证为纲,运用汗、吐、下、清,灵活机变,活人无数,并以其心得著成《喉痧证治概要》。近代名医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等,皆出其门下。
-
曹颖甫
推崇《伤寒论》,为近代“经方派”之代表人物,于金元医家,以至唐以后对张仲景学术之发挥,均表异议,思想较为保守。曹颖甫与丁甘仁为莫逆交,常探讨医理,甚为相得。擅画梅,毕生风骨寓于画意,傲气凌然。著作:曹颖甫所著医书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理论透彻周详而又切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