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簕竹属
中文名簕竹属拼音名hazhushu拉丁名Bambusa中国植物志09(1):48属下物种白节簕竹、长毛米筛竹、长枝竹、长枝竹(原栽培变种)、车筒竹、撑篙竹、垂柳竹、大薄竹、大耳坭竹、大佛肚竹、大眼竹、大眼竹(原变种)、单竹、吊罗坭竹、东兴黄竹、粉单竹、凤尾竹、佛肚竹、俯竹、鼓节竹、观音竹、光竿青皮竹、光鞘石竹、桂单竹、花眉竹
-
刚竹属
中文名刚竹属拼音名gangzhushu拉丁名Phyllostachys中国植物志09(1):243属下物种安吉金竹、白哺鸡竹、斑竹、变竹、长沙刚竹、大节刚竹、淡竹、淡竹(原变种)、蝶竹、东阳青皮竹、方竿毛竹、粉绿竹、佛肚毛竹、富阳乌哺鸡竹、刚竹、高节竹、光箨篌竹、龟甲竹、龟甲竹(原栽培变种)、贵州刚竹、桂竹、桂竹(原变型)、河竹、红边
-
黄金七
黄金七此药为百合科植物散斑假万寿竹(Disporopsisaspera)的根茎。除色金黄外,其根茎横走,呈节结状,形如竹鞭,所以又称作“竹根散斑假万寿竹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叶互生、厚纸质、卵形。分布于新华、老君山、马湾等地。该药具有养阴、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口咽干燥、脾虚食欲不振、体虚气弱、肺热咳嗽。
-
毛竹
拼音名:M oZh 别名:江南竹、孟宗竹、南竹、茅竹、猫头竹、狸头竹来源:禾本科毛竹PhyllostachyspubescensMazelexH.deLehaie,以叶、根状茎(竹鞭)、笋入药。生境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活血,袪风。叶:主治烦热口渴,小儿发热,高热不退,疳积。根状茎:治关节风痛。鲜笋配方:外治火器伤。
-
竹蠹虫
《*辞典》:竹蠹虫:出处:《纲目》拼音名:Zh D Ch nɡ来源: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的幼虫。原形态: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毫米,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竹秆旁有小孔而落粉屑者,即被害处。功能主治:《纲目》:治小儿蜡梨头疮,取慈竹内者,捣,和牛溺涂之。
-
单枝竹属
中文名单枝竹属拼音名danzhizhushu拉丁名Monocladus中国植物志09(1):39属下物种单枝竹、单枝竹(原变种)、箭竿竹、响子竹、芸香竹
-
竹(竹条)下气汤
《外台》卷十引《深师方》:组成:生甘竹(竹条)、一虎口、石膏1两,生姜3两,橘皮3两,甘草3两(炙)。主治:卒急上气,胸心满。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竹(竹条),取4升半,去滓,纳诸药,煮取2升,分2服。制备方法:上切。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
-
矢竹属
中文名矢竹属拼音名shizhushu拉丁名Pseudosasa中国植物志09(1):630属下物种斑箨茶竿竹、笔竿竹、笔竹、薄箨茶竿竹、茶竿竹、茶竿竹(原变种)、长鞘茶竿竹、长舌茶竿竹、长舌茶竿竹(原变种)、福建茶竿竹、广竹、厚粉茶竿竹、篲竹、鸡公山茶竿竹、鸡公山茶竿竹(原变种)、尖箨茶竿竹、江永茶竿竹、截平茶竿竹、近实心茶竿竹、
-
单竹属
中文名单竹属拼音名danzhushu拉丁名Lingnania属下物种大木竹、吊竹
-
绿竹属
中文名绿竹属拼音名lvzhushu拉丁名Dendrocalamopsis中国植物志09(1):137属下物种大绿竹、大头典竹、吊丝单、吊丝球竹、吊丝球竹(原变种)、花头黄、黄麻竹、苦绿竹、绿竹、绿竹(原变型)、孟竹、乌脚绿
-
箸针
箸针指用竹筷扎针以作刺血或火针用。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重者,“用粗线针扎在箸头上,在患处点刺出血。”又卷三:鱼口便毒,“用粗线针二条,将竹箸一头劈开,将针离分半许,夹在箸头内,以线扎紧…近人有以竹筷头横扎缝衣针七枚,用以扣击皮肤,作皮肤针用,亦属此类。
-
慈竹
拼音名:C Zh 别名:甜慈、酒米慈、钓鱼慈、丛竹来源:禾本科慈竹Sinocalamusaffinis(Rendle)McClure,以竹芯、竹叶、竹根(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功能主治:竹芯、竹叶:清热除烦。主治热病烦渴,小便不利,口舌生疮。主治消渴,小便热痛。竹根:通乳。主治乳汁不通。
-
芫花莪术丸
处方:芫花半夏南星莪术各30克制法:上药锉碎和匀,以苦油竹一截留节,将药置竹内,用好醋250毫升入竹内,浸湿纸塞紧,却入文武火中,煨一日夜,不可着猛火,待醋干,取出药,焙干为末,糊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化痰逐饮,散瘀消痞,治痰瘀互结,脾痞胁痛。摘录:《观聚方要补》卷四引《虚实辨疑示儿仙方》
-
唐竹属
中文名唐竹属拼音名tangzhushu拉丁名Sinobambusa中国植物志09(1):224描述SinobambusaMakinoexNakai唐竹属,禾本科,约8种,产我国南部。属下物种白皮唐竹、糙耳唐竹、独山唐竹、光叶唐竹、红舌唐竹、花箨唐竹、火管竹、尖头唐竹、胶南竹、扛竹、晾衫竹、满山爆竹、毛环唐竹、南丹唐竹、肾耳唐竹、唐竹、唐竹(原变种)
-
竹卷心
《*辞典》:竹卷心: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Zh JuǎnXīn别名:竹针(《生草药性备要》),竹心(《本草再新》)。清晨采摘。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条。性味:《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无毒。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火伤,烧存性油调搽。②《本草再新》:清心泻火,解毒除烦,消暑利湿,止渴生津。
-
竹实
出处:《本经》拼音名:Zh Sh 别名:竹米(《本草别说》)。来源:为禾本科竹类植物的颖果。功能主治:①《本经》:益气。②《物理小识》:下积。摘录:《*辞典》
-
竹屑散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别名:竹蛀散组成:蛀竹屑、坯子、麝香、白矾(煅)1钱。主治:小儿聤耳出脓汁。用法用量:吹入耳内。未用药时,先将绵子缴了脓汁方用。制备方法:上为末。方中蛀竹屑、坯子、麝香用量原缺。《普济方》本方用苦竹蛀末二钱,枯白矾二钱,干胭脂半钱,麝香一字。
-
虢丹膏
处方:虢丹5两,巴豆10粒,麻黄2两,竹付50寸,柳条50寸。制法:上件以油焦,下竹、柳、巴、黄四味,煎黑色,却入虢丹打匀黑为度,令冷。功能主治:一切疮疖。摘录:《普济方》卷二七二
-
何首乌煎丸
处方:何首乌(洗净,以竹刀刮去黑皮,切)1斤(与净黑豆1斤,同用新汲水浸1宿,炊以豆烂为度,取出晒干),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半两,天南星(炮,去皮脐)4两,菖蒲(紧小者,去皮毛)4两。功能主治:补壮筋骨,乌润髭发,益血脉,助阳气。主一切风攻,手足沉重,皮肤不仁,遍身麻木,风劳气疾。
-
金竹衣麦门冬汤
处方:金竹衣(取竹内衣膜,鲜者)1钱,竹茹弹子大1丸(即金竹青皮也,割取之),竹沥(即取金竹者)、麦冬2钱,甘草5分,橘红5分,茯苓1钱,桔梗1钱,杏仁7枚(去皮尖,研)。功能主治:一切痨瘵痰饮,声哑不出,难治者。用法用量:上用水1钟半,加竹叶14片,煎7分,入竹沥1杯,和匀服。摘录:《不居集》上集卷二十三
-
业平竹属
中文名业平竹属拼音名yepingzhushu拉丁名Semiarundinaria中国植物志09(1):323描述SemiarundinariaMakinoexNakai业平竹属,禾本科,约10种,主产日本,其中夜叉竹S.yashadake(Makino)Makino我国浙江莫干山亦有分布。假小穗生于叶小技下部各节,基部托以佛焰苞片,苞片顶端常具退化叶片;雄蕊3,花丝分离;属下物种业平竹
-
梨竹属
中文名梨竹属拼音名lizhushu拉丁名Melocanna中国植物志09(1):13描述MelocannaTrin.梨竹属,禾本科,2种,产印度、缅甸等地,我国引种栽培有梨竹M.baccifera(Roxb.)Kurz1种。假小穗簇生于花序分枝轴各节上,且偏向于轴之一侧,基部托以苞片;小穗近两侧压扁,具1孕性小花与1或1朵以上的不孕小花;小穗轴具关节;
-
寒竹属
中文名寒竹属拼音名hanzhushu拉丁名Chimonobambusa中国植物志09(1):324属下物种八月竹、八月竹(原变种)、刺黑竹、刺竹子、大明山方竹、大叶方竹、短节方竹、方竹、寒竹、合江方竹、金佛山方竹、龙拐竹、毛环方竹、缅甸方竹、墨脱方竹、乳纹方竹、武夷山方竹、狭叶方竹、小方竹、小花方竹、永善方竹、云南方竹
-
竹鼠子油
拼音名:Zh ShǔZǐY u来源: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脂肪油。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竹鼠肉条。性味:味淡甘,性平。功能主治:解毒排脓,生肌止痛。治烫伤,无名肿毒,拔取异物。用法用量:外用:涂敷患处。
-
竹鼠子牙
拼音名:Zh ShǔZǐY 来源: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牙。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竹鼠肉条。功能主治:《陕西中草药》:治小儿破伤风。用法用量:内服:油炸研粉,1~2分。摘录:《*辞典》
-
酸竹属
中文名酸竹属拼音名suanzhushu拉丁名Acidosasa中国植物志09(1):561描述AcidosasaC.D.ChuetC.S.Chao酸竹属,禾本科,1种,分布于我国广东省。秆箨脱落性,无箨耳及繸毛,箨片小,直立;叶片通常较大;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由3-5小穗组成;雄蕊6,花丝分离;属下物种粉酸竹、福建酸竹、黎竹、毛花酸竹、酸竹
-
筇竹属
中文名筇竹属拼音名qiongzhushu拉丁名Qiongzhuea中国植物志09(1):348描述QiongzhueaHsuehetYi筇竹属,禾本科,3种,产我国西南部。(参阅《云南植物研究》2:91,1980。)属下物种大叶筇竹、大叶筇竹(原变型)、光竹、雷波大叶筇竹、平竹、筇竹、柔毛筇竹、三月竹、实竹子、细竿筇竹
-
竹藓属
中文名竹藓属拼音名zhuxianshu拉丁名Aptychella属下物种滇西竹藓、短肋竹藓、拟柔叶竹藓、柔叶竹藓、异枝竹藓、云南竹藓
-
赤竹属
中文名赤竹属拼音名chizhushu拉丁名Sasa中国植物志09(1):662属下物种赤竹、翠竹、翠竹(原变种)、菲白竹、光笹竹、广西赤竹、海南赤竹、红壳赤竹、湖北华箬竹、华箬竹、矩叶赤竹、庆元华箬竹、绒毛赤竹、无毛翠竹
-
悬竹属
中文名悬竹属拼音名xuanzhushu拉丁名Ampelocalamus中国植物志09(1):384描述AmpelocalamusS.L.Chen,T.H.WenetG.Y.Sheng悬竹属,禾本科,仅有射毛悬竹A.actinotrichus(Merr.etChun)S.L.Chen,T.H.WenetG.Y.Sheng1种,产广东海南岛。(参阅《植物分类学报》19:332,1981。)属下物种贵州悬竹、射毛悬竹
-
内针
《喉风论》:“内针长六寸,其锋遍以竹杆套之,外露锋二分,其利如刃。凡口内红肿至牙床者以此破之。针灸术语·内针:内针出自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内(nà纳)内针,即进针。内针指将针刺入体内,因称。内,古同纳,入也。《难经·七十一难》:“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
-
夹眼法
夹眼法为古代中医眼科手术方法名称。见《审视瑶函》。即用夹法。以特制之竹夹,将患睑之皮肉适度置入夹内,审其倒睫、睑废等矫正之后,收紧固定竹夹。术后约七日,待被夹入之皮肉干萎后除夹,用剪或刀剔除干萎之皮肉。所遗残痂,任其自脱。此法现已不采用。
-
方镊子
方镊子为眼科手术器械名称。见《眼科菁华录》。全铁制造(见图40)。古代使用竹夹治疗时,用方镊子紧固竹夹,以使其稳定。图40(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灰浆膏
处方:天南星1两,半夏1两,草乌(煅存性)5钱。制法:上煎浓汁,去滓,入木莲蓬蒂上白浆1-2两,采时以蛤蜊壳在蒂上刮取,搅匀,再用石灰以竹片拨炒,俟竹片焦黑成炭为度,徐徐投下,调成不稀不厚膏子,入瓷瓶收贮,黄蜡封口。功能主治:消瘤。或木莲蓬浆润敷尤妙。摘录:《疡医大全》卷十八引胡公粥方
-
用夹法
用夹法为古代中医眼科手术方法。见《银海精微》。又名夹眼法。以特制之竹夹,将患睑之皮肉适度置入夹内,审其倒睫、睑废等矫正之后,收紧固定竹夹。术后约七日,待被夹入之皮肉干萎后除夹,用剪或刀剔除干萎之皮肉。所遗残痂,任其自脱。此法现已不采用。
-
中医文献学
这种记录在载体上的有关中医药学的文字、图形、声频、视频等,统称为中医文献。狭义的中医文献学是专指对中医古典文献进行编纂、校勘、注释等研究和整理的学问,其基本任务是运用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古典中医文献进行考校订正、复原存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金星膏
处方:金星凤尾草1两5钱,实竹叶1两,葱白32根,侧柏叶1两5钱。制法:上用香油1斤,浸药1日,用火熬,看药焦黄为度,用棉布袋滤去滓,仍入锅内熬,熟油1斤(净),入顶好铅粉3两,用竹搅匀,文武火熬,看烟起黑色,再入铅粉4两,着四五十下锅,仍用竹不住手搅匀,滴水成珠,取起放在地上,再搅,去火毒。功能主治:痰核。
-
马刀肉
《*辞典》:马刀肉:出处:《纲目》拼音名:MǎDāoR u来源:为竹蛏科动物长竹蛏的肉。性味:姚可成《食物本草》:甘,寒,无毒。功能主治:①《纲目》:同蚌。②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明目,除热、止渴,解酒毒。治妇人劳损下血。注意:《本草衍义》:发风痰,不可多食。
-
青葙散
《千金》卷十八:方名:青葙散组成:青葙子1两,雚芦4两,狼牙3分,橘皮2两,萹竹2两,甘草1分。主治:热病有(匿虫),下部生疮。用法用量:米饮和1合服之,每日3次,不知稍加之。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青葙、萹竹、雚芦、狼牙治(匿虫)药;橘皮、甘草调和中气以行药力。
-
稀痘鸡蛋方
《冯氏锦囊 痘疹》卷十四:方名:稀痘鸡蛋方组成:生鸡蛋7个(单养黄雏雌鸡1只,不可与雄鸡一处,及大生蛋7个,照次序圈记收藏,不可写字,切忌蚊虫)。用法用量:空心食之。
-
槿花散
《百一选方》卷十四:槿花散:处方:木槿花不拘多少(采时不得用手,以竹筋就窠子摘,以细篾串眼,在有风处吹千)功能主治:治脱肛痔病。用法用量:水煎数沸,用盆盛,先以气嘘,候通手洗之。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二九六补。主治:肠风痔漏。
-
扭序花
拼音名:NiǔX Huā别名:竹节黄、竹叶青、软枝接骨草、鳄嘴花、青竹蛇、柔刺草、拔弹藤、竹节王、小接骨来源:爵床科扭序花Clinacanthusnutans(Burm.f.)Lindau,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甘、微苦,辛。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消肿止痛,散瘀拔弹。主治黄疸,风湿痹痛,月经不调;1两,水煎服。
-
竹鼠油
拼音名:Zh ShǔY u来源:啮齿目竹鼠科中华竹鼠RhizomyssinensisGray,以脂肪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广东、四川、云南、陕西。功能主治:解毒排脓,生肌止痛。主治烫火伤,无名肿毒。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竹节丸
《外台》卷二十六引《范汪方》:组成:烧竹节3分,雷丸3分,锡屑2分,橘皮1分半。主治:三虫。用法用量:每服8丸,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三虫神解散
《遵生八笺》卷十八:方名:三虫神解散组成:二蚕绵(烧灰)1钱,竹蛀末1钱,壁蟢儿窠白衣(烧灰存性)1钱。主治:下疳。用法用量:散上妙甚。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益母煎
《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肘后方》:方名:益母煎别名:益母草膏组成:益母草不拘多少。主治:一切血病,产妇及一切伤损。用法用量:以酒服。制备方法:以竹刀切,洗净,银器中煎成,瓷器中密封之。附注:益母草膏(《赤水玄珠》卷二十)。
-
秘传蝌蚪散
《幼科指掌》卷四:方名:秘传蝌蚪散组成:蝌蚪(阴干)2两,黄柏2两,苍术2两,矾3钱。主治:小儿疳疾。用法用量:豮猪肝4两,竹刀披开,掺药3钱,猪肝同煮,吃肝。
-
秫米散
《圣惠》卷九十:方名:秫米散组成:秫米、竹(条)各等分。主治:小儿烂疮及恶疮。用法用量:以田中禾下水调涂之。制备方法:上烧灰,为细散。
-
卢同散
处方:款冬花、井泉石、鹅管石、钟乳石、官桂、甘草、白矾、佛耳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男子妇人一切咳嗽喘急。用法用量:每服1钱,竹筒子吸吃,日3次。摘录:《宣明论》卷九
-
立竹汤
处方:立死竹(从地高2尺以上刮去皮,细劈如算子)、三七茎。功能主治:诸鱼骨鲠在喉中。用法用量:用水2盏,煎7分,去滓顿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