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卷本。
-
以年为壮
以年为壮为灸法术语。指艾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以年为壮。”
-
四度针
四度针即三度刺。三度刺为刺法术语。度:次也。即刺三次的意思。《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攒竹二穴……宜以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针灸资生经》所载四度针、一度针意同。
-
吉本
吉本为穴名。参见舌本、廉泉:舌本为经穴别名。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如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强不语、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扁桃体炎、咽食困难,及咳逆喘息、胸满胸痛、消渴等。配翳风、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风池、风府、四神聪治中风舌强不语。
-
当乳
概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乳中…属足阳明胃经。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投针
投针即针刺入内之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投针而失胃。”
-
阴𫔰
阴𫔰穴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𫔰”,繁体关之误,即阴关,大赫之别名。
-
针士
针士为旧时指以针灸为业的医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奈行针之士,无有知者。”
-
闲邪聩叟
闲邪聩叟为金代针灸家。名姓里籍不详。亡名氏在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时曾将闲邪聩叟的《针灸避忌太乙图序》增入,成为现今通行的五卷本。名《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根据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本,加入金大定丙午(1186年)闲邪聩叟《针灸避忌太乙图序》改成五卷本,即现今通行本。2载十二经穴(从四肢向躯干排列)、督脉穴和任脉穴(从上向下排列);5分为十二部,介绍各穴的主治和针灸法,对经络腧穴也进行整理并有所增益。
-
抽针
抽针是指将针上提之谓。抽:提;拔;牵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强……抽针以大痛为度。”
-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经穴(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这类腧穴《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风市、膏肓俞等。
-
罢灸
罢灸为灸法术语。罢,停止。停止施灸,谓之罢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囟会”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罢灸。
-
疾针
疾针为针刺术语。速刺之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申脉……足䯒寒,不能久立坐,若下舟车中痛,疾针入三分。”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为针灸文物。是近年来在北京城墙里发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石。重刻于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现藏于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禁穴
禁穴为避忌针灸的腧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遇暴卒之疾,仍需急速救疗,洞达名工,亦不拘于此法,即如禁穴,诸医未愈,明堂中亦许灸一壮至三壮。”
-
髎穴
概述:髎穴同窌穴。2.五输穴中的输穴;3.五脏之背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腧穴: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穴腧都数
《穴腧都数》为书名。1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1027年由宋医官院木版刊行,并刻于四壁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1卷。
-
铜人
铜人①指供针灸教学所用铜铸的人体经脉腧穴模型。最早铸制铜人为北宋针灸学家王惟一。②书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简称。详该条。
-
一度针
一度针为刺法术语。度即次,一度针即刺一次的意思。三度刺即刺三次。《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攒竹二穴……宜以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针灸资生经》所载四度针、一度针意同。
-
长颊
即禾髎,代号LI19。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丸艾
丸艾是指制艾成炷,谓丸艾。丸,弹丸,凡物小而圆者皆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丸艾而坏肝。”
-
天圣针经
《天圣针经》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代王惟一撰。成书于天圣四年(1206年),后人因称《天圣针经》。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内容主要以十四经为纲,354穴为目,论述了各穴的部位、主治、针刺深浅、艾灸壮数等。图经残石五块,于1965~1971年陆续在北京出土。
-
心主手厥阴之脉
心主手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经穴解
《经穴解》为书名。岳含珍撰著。内容系参照《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王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有关经络腧穴内容结合本人临证经验编撰而成。阐释穴名、穴性、取穴缘由、主治宜忌等。张灿玾、柳长华据明抄本点校后,199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黄维翰
黄维翰即黄竹斋。黄竹斋为现代针灸家。陕西西安人。对针灸、伤寒均有较深研究,治病常针药并用。针刺手法以强刺为主,有一定特点。编著有《针灸经穴图考》八卷,对经穴作了系统考证;还重订《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撰有《伤寒论集注》等。
-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即《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书于天圣四年(1206年),后人因称《天圣针经》。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内容主要以十四经为纲,354穴为目,论述了各穴的部位、主治、针刺深浅、艾灸壮数等。图经残石五块,于1965~1971年陆续在北京出土。
-
滀陆
滀陆形容声响。食窦主膈间雷鸣,滀陆滀陆常有小声。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王惟德
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王惟德即王惟一。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在治疗上,也很有独到之处,除外治法外,还重视内治,所倡用的方剂,如阳和汤等,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外科证治全生集》全文在线阅读
-
穴空
穴空即孔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会
穴会即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大顀
别名百劳、上杼。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病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弱刺激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
-
顀
顀当作“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抒二穴,在项后第一顀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
-
别穴
别穴即经外奇穴。见《东医宝鉴》。也就是说是一类腧穴经过整理归经以后余剩的经验效穴。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备急千金要方》始载的膏肓俞,后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它归入经穴。
-
长频
概述:长频为经穴别名。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王惟一
1067)为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又名王惟德。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王惟一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仁宗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现存于世的,大多是明清两代所造,包括流传于国外的。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胂
胂为人体部位名。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原作“胛”。《黄帝内经太素》、《备急千金要方》、《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王注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均作“胂”)。《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
-
黄竹斋
黄竹斋为现代针灸家。针刺手法以强刺为主,有一定特点。建国后历任西北医学院(现西安医科大学)中医科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1926年)、《伤寒杂病论汇通》十六卷(1949年)、《针灸经穴图考》八卷及其它著作五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