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叔和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
-
王叔和脉诀
概述:《王叔和脉诀》为脉学著作,一卷。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
-
脉诀
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清代所撰《脉诀》:清代刘璞、叶盛、董西园、朱铭石、陈璞等分别曾撰《脉诀》,但流传不广。
-
伤寒论条辨
概述:《伤寒论条辨》为伤寒著作。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主要内容: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篇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将太阳病纳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俱伤”三种。建国后有排印本。
-
脉经
主要内容: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其他《脉经》:黄公兴、秦承祖、康普思(以上见《隋书·经籍志》)、王子颙、甄权(以上见《新唐书·艺文志》)、李勣(见《崇文总目》)等均撰《脉经》,均佚。
-
王熙
王熙即王叔和。曾任太医令,对脉学有较深研究,集录其前代文献中有关脉学的内容结合个人的体会,曾撰《脉经》十卷,列述24种脉象的意义,使古代脉学系统化。并重视针灸治疗,首次较系统地记述了脏腑俞、募穴的名称、位置和应用。他还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对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
勿听子俗解脉诀
《勿听子俗解脉诀》即《王叔和脉诀》。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讬名王叔和的作品。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但书中的观点,对脉义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浅等方面,后世有不少论评。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
-
伤寒论直解
《伤寒论直解》为伤寒著作。认为人与天地相通,正常情况下人体六气运行由一至三,即由一厥阴、二少阴、三太阴、而后三阳,是为气传。病邪传变由三而一,即由太阳、阳明、少阳而后三阴,称为病传。张氏融会《内经》理论以阐注仲景《伤寒论》,对读者理解经义并联系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帮助。末附《伤寒附余》1卷。
-
人元脉影归指图说
《人元脉影归指图说》为脉学著作。旧题晋·王叔和编,明·沈际飞重订。现存明刊本及日本刊本。本书对七表、八里、九道脉,奇经八脉,十六怪脉,左右手三部阴阳脉绝候等脉学专题予以系统而形象的论述,绘有图形,兼赋歌诀,可谓图文并茂。作者还介绍了“观形色歌”,作为脉诊的辅助。
-
罗周彦
罗周彦明代医学家。字德甫,一字慕斋,又作慕庵,号赤诚。侨居良安十余载,治病投药即效。历时十余载,集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等名医言论而成《医学粹言》九卷(一作十四卷。刊于1612年),首论总论,分述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内容,后列各科之证治,为综合性医书。
-
伏阳
伏阳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大小蒸
大小蒸为小儿生理术语。百六十日五变,百九十六日六变又蒸;《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外台秘要》:“其变蒸之候,令身热,脉乱,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惊”。张景岳对此持有异议,《景岳全书》:“凡属违和,则不因外感,必以内伤,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岂真变蒸之谓耶?”
-
蜀椒丸
《千金》卷十八引王叔和方:方名:蜀椒丸组成:蜀椒5分,乌头1分,杏仁1分,菖蒲1分,皂荚1分,礜石(一云矾石)1分,细辛3分,款冬花3分,紫菀3分,干姜3分,吴茱萸4分,麻黄4分。《圣济总录》卷一○二:方名:蜀椒丸组成: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1两,熟干地黄(焙)1两,苍术(米泔浸1宿,切,焙干)5两。
-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指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一系列病证。其中又分为是动病与所生病。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晋·王叔和在上述“是动、所生”病之外,又补充了少腹偏肿而痛,小腹满而气癃等证(见《脉经·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
脉诀刊误
概述:《脉诀刊误》为脉学著作。又名《脉诀刊误集解》。元·戴起宗撰。遂以《内经》、《难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及历代各家的有关论述,对《脉诀》原文考核辨妄,详为订正,观点颇多可取。后经明·汪机于1523年予以补订,并将其《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1949年后有排印本。
-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为伤寒著作。沈氏于《伤寒论》注家中,比较推崇方有执、喻嘉言,认为《伤寒论》中所谈六气外感,主要是“风伤卫、寒伤营”,“而括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该于风伤卫”(见自序)。编次仿喻嘉言《尚论篇》,将六经篇目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均另立篇名,“惟以正治汗、吐、下次之于前;
-
历代名医考
《历代名医考》为医史著作。又名《医学源流》、《医原图》。明代熊均(宗立、道轩、勿听子)著。见《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该书收集伏羲、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孙思邈、韦讯等13位医家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思想。
-
方中行
方中行即方有执。)为明代医家。字仲行,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因前、后两妻及子女五人病死而发愤学医,尤精心于《伤寒论》。对于伤寒学有相当研究,特别推崇张仲景,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已有改动;而成无己的注释,又多窜乱。其后,喻昌曾据之编成《尚论篇》一书。
-
用药歌诀
《用药歌诀》为书名。为《医要集览》丛书系列之一。共6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原题晋·王叔和等撰)、《用药歌诀》(不著撰人)、《药性赋珍珠囊》、《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吴恕撰)、《诸病论》(不著撰人)、《难经》。
-
外感热病
泛指外感热病。《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分别选用(或合用)解表、疏卫、清气、凉营、凉血、和解、育阴生津、通下、开窍、息风、回阳固脱、通下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
-
伤寒附余
《伤寒附余》为《伤寒论直解》的附录。清·张锡驹撰。刊于1712年。张氏融会《内经》理论以阐注仲景《伤寒论》,对读者理解经义并联系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帮助。本书删去王叔和整理本中“伤寒例”等部分内容,在编排次序上亦略有调整。末附《伤寒附余》1卷。
-
伤寒绪论
《伤寒绪论》为书名。清·张璐撰。鉴于《伤寒论》原书有残缺,证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论予以补充,是为“绪论”部分。后得《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等书,在反复钻研之后,“向之所谓多歧者,渐归一贯”。但“缵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论篇》原文的编次,“绪论”所补充的方剂,其中个别有配伍不够严密的缺陷。
-
伤寒活人指掌提纲
《伤寒活人指掌提纲》为《医要集览》系列丛书之一。共6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原题晋·王叔和等撰)、《用药歌诀》(不著撰人)、《药性赋珍珠囊》、《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吴恕撰)、《诸病论》(不著撰人)、《难经》。
-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为书名。清·张璐撰。刊于1667年。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汇明其源流…”又鉴于《伤寒论》原书有残缺,证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论予以补充,是为“绪论”部分。但“缵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论篇》原文的编次,“绪论”所补充的方剂,其中个别有配伍不够严密的缺陷。
-
如眉老人
如眉老人即李冠仙。李冠仙为晚清医家。字文荣,别号如眉老人。因受喻昌所著《寓意草》一书启发,将自己临证医案于1825年整理成《仿寓意草》一书(1887刊行)。晚年于1849年撰《知医必辨》一书(1918刊行)。认为张仲景之方不偏不倚,而后世自王叔和以下无不有偏;至金、元四家愈甚;李氏有一定见解,也反映出尊古倾向。
-
医经国小
《医经国小》作者刘纯。一本于素问灵枢难经。及张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刘守真张洁古李明之朱仲修诸家之书。正统三年己未岁九月甲子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庐陵杨士奇序医意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晋王叔和集次及撰脉经以示后学。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义。至于脉诀之未备者。
-
金匮要略方论
东汉·张机撰。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魏晋时经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所述病证包括内伤杂病方面有: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等40多种病证;外科方面有痈肿、肠痈、刀斧伤、浸淫疮等病证;此外还记述了急救卒死、脏腑经络病脉及饮食禁忌等。
-
王梦祖
王梦祖为清代医家,字竹坪,陕西蒲城县人。尝评历代伤寒注家,赞王叔和阐发张仲景义旨大有功绩,而斥方有执、喻嘉言“往往滋疑”,又谓王纶《伤寒参戒》、李子建《伤寒十劝》为不经之说。曾以古代医经为基础,参考医书近百种,结合个人经验,著成《伤寒撮要》四卷,书分一百二十四面,计二百六十四方。
-
医要集览
《医要集览》医学丛书。共六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原题晋·王叔和等撰)、《用药歌诀》(不著撰人)、《药性赋珍珠囊》、《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吴恕撰)、《诸病论》(不著撰人)、《难经》。
-
医经小学
《医经小学》为书名。明·刘纯撰。书中卷三为经络专篇,内容包括十二经脉、八脉交会八穴、经脉流注、周身经穴等。作者参阅上自《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下迄刘河间、张洁古、朱震亨等诸家医论,集其精要,并以韵语等形式编纂成帙。全书分述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和运气。
-
诊家正眼
卷一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还征引王叔和、李东垣、朱震亨、滑寿、戴共父、李时珍等诸家脉诊学说,予以分析阐论,作者本人则另加注按,颇有发挥;
-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著作。清·张璐撰。刊于1667年。又鉴于《伤寒论》原书有残缺,证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论予以补充,是为“绪论”部分。但“缵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论篇》原文的编次,“绪论”所补充的方剂,其中个别有配伍不够严密的缺陷。现存康熙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张氏医书七种》本。
-
伤寒论浅注
《伤寒论浅注》为伤寒著作。清·陈念祖撰。本书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但删去了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篇、伤寒序例、诸可与诸不可等篇。赞扬二张的标本中气说,认为二张“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现存几十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
-
伤寒论集注
清·张隐庵注释,高世栻纂集:《伤寒论集注》为书名。书成于1683年。首列六经正文,次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次痉湿暍汗吐下后,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力主维护旧论,并用运气学说阐释六经病机。徐氏选取成无己、庞安时、方有执、喻嘉言、柯韵伯、周禹载、魏荔彤等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见解以诠释《伤寒论》原文。
-
李濂医史
《李濂医史》医史著作。明·李濂撰。刊于1513年。本书编录了明代以前的名医共72人的传记,其中卷一-五从历代史书(包括《左传》、《史记》以下至《元史》)中辑录医家列传;卷六-十作者参考有关文献,补写了张仲景、王叔和等一些古代医家的传记。现存明正德刻本。
-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为诊断学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一卷。旧题东汉·华佗撰。已佚。王叔和《脉经》曾引华佗“察声色要诀”,其内容或系此书的组成部分。
-
彭用光
彭用光为明代针灸家。曾编集《痈疽神妙灸经》。辑入所编《简易普济良方》第五卷内,列作灸法治疗外科痈疽的专篇。以医术闻名于当地,后旅游并行医于河北、河南、江浙和广东等地,疗效卓著。喜言太素脉,著有《体仁汇编》五卷(1549年)。此书摘录王叔和、李东垣脉诀药性等书及治验方药,及同县赵铨《太素钞》之精萃等。
-
脉象
晋·王叔和《脉经》根据这些征象总结出24种脉象,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30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27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28种脉。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
伏气
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伤寒论学
明清两代,继成无己之后,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日益增多,如王肯堂,方中行、张隐庵、张路玉、钱天来、柯韵伯、尤在泾诸家,或循原书加以阐解,或本仲景故说而间附后世类方,或以法类证,或以方类证,见仁见智,均对仲景学说有所昌明,尤其清代《医宗金鉴》各科备齐。如以六经为纲,对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构筑;
-
变蒸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变蒸(changingsteamingininfant、growingfeverandperspiration)是指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精神、形体出现阶段性的代谢旺盛的生理现象,如出现轻度身热、汗出等。张景岳对此持有异议,《景岳全书》:“凡属违和,则不因外感,必以内伤,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岂真变蒸之谓耶?”
-
注解伤寒论
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全书注解比较详明,能够阐析仲景辨证论治之理,立法处方之趣,对后世伤寒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
张太素
张太素①明代医家。通晓儒学,亦精于医。尝摘录《内经》之微旨,深研王叔和脉理的奥义,并以五行为说理工具,体一元而予以通变,著成《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宗统》及《太素脉》。近代名医裘吉生将其收入《珍本医书集成》,行于世。更名《订正太素脉秘诀》。以脉能决人生死,以之断病多奇中。能急病人所急,有声名。
-
张世贤
张世贤明代医家。字天成,号静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世医出身,尤擅长针灸,尝对《难经》进行研究,著成《图注八十一难经》,对理解《难经》有一定意义。另有《图注脉诀》,系误将《脉诀》归于王叔和所作,并主张“一定之脉用一定之方”,过于拘泥,故影响不大。
-
伤寒悬解
《伤寒悬解》为伤寒著作。十四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黄元御撰。作者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编次颇多攻讦,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方,分别六经病证,予以剖析贯穿,并注明本病、经病、腑病、脏病、坏病及传腑、传脏、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
-
伤寒论后条辨
程氏以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内容,根据个人对仲景原文的理解,“条其所条,辨其所辨”(见自序),并以仲景原文及《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的篇次附于后,便于读者参看检阅。注文前后承接呼应较好,但不够精要,汪琥《伤寒论辩证广注》指出:“闲话太多,举引经史百家之言及歌曲笑谈,无所不至…”
-
时行寒疫
概述:时行寒疫(seasonalcoldpestilence)为病证名。见晋·王叔和《伤寒例》。病因病机:春夏季节因暴寒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疾病。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反常之变气也。”症状:症见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见呕逆,苔白不渴,脉浮紧,与伤寒太阳证相似。可用苏羌饮加神曲、豆卷等。本病可见于流行性感冒等疾患。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又名《伤寒卒病论》。约撰于3世纪初。本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金匮玉函经》8卷等三种传本。
-
钱潢
钱潢清代医家。虞山(今江苏常熟)人。中年时曾患伤寒,痛痹几殒,得治而愈。精研《内经》、《伤寒论》,认为仲景之方,无能愈越其矩度者,而王叔和之编次,成无己之注释,皆附己意而有失仲景原意。主张仲景之学当上溯《素问》、《灵枢》,故撰《重编张仲景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简称《伤寒溯源集》)十卷(1707年)。
-
方有执
)为明代医学家。字仲行,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因前、后两妻及子女五人病死而发愤学医,尤精心于《伤寒论》。学术贡献:方有执对于伤寒学有相当研究,特别推崇张仲景,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已有改动;而成无己的注释,又多窜乱。其后,喻昌曾据之编成《尚论篇》一书。《伤寒论条辨》全文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