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汇言
《本草汇言》为药物学著作。明·倪朱谟撰。刊于1624年。收载药物约670余种。汇集引录《神农本草经》等以及当时各家的本草文献,进行了归纳补正,并删去繁复,附以验方。卷首列本草图,绘制较精细。现存明清多种刻本。
-
百草霜
《中医大辞典》·百草霜:百草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2.《纲目》: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4.《医林纂要》:泻心降火,去妄热,止妄血,下气消积行痰。濒湖治黄疸疟胀,咽喉肿闭,口舌生疮,取此得火气之轻升,而发越湿热痰气搏结之疾也。
-
浮小麦
性味归经:浮小麦味甘、咸,性凉;浮小麦的功效与主治:浮小麦具有养心敛汗,益气除热,利尿的功效:浮小麦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煎服,15~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主止阴虚发热;(《卫生宝鉴》)②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
-
山羊血
《中医大辞典》·山羊血:山羊血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汇言》。《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羊血:拼音名:ShānYánɡXuè别名:青羊血来源:为牛科动物青羊NaemorhedusgoralHardwicke的血液干块。四季均可,鲜血晒干,切小块即得。2.北山羊,个体大,肩高约1m,尾长超过耳长,重40-50kg。无眶下腺,雄羊有尾下腺,前肢有足腺。
-
姜糖苏叶饮
处方:苏叶生姜各3克红糖15克制法:将生姜、苏叶洗净切成细丝,放入瓷杯内,再加红糖,以沸水冲泡,盖上盖,温浸10分钟即成。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祛寒健胃。适用于风寒感冒;对同时患有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症的胃肠型感冒,则更为适宜。用法用量:每日2次,趁热服食。出处:《本草汇言》
-
白苏叶
《中医大辞典》·白苏叶:白苏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功能主治:功在解表散寒,理气消食。①孟诜:"性温。"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③《日华子本草》:"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止上气咳嗽,去狐臭,敷蛇咬。"⑥《福建民间草药》:"消冷气,止冷痢,祛风解热,驱虫解毒。
-
蚌粉
《*辞典》:蚌粉: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B nɡFěn别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纲目》),蚌壳粉(《本草述》),蚌壳灰(《中国医学大辞典》)。参见蚬壳条。功能主治:化痰消积,清热燥湿: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止白浊,带下,痢疾,除湿肿,水嗽,明目,撩阴疮、湿疮、疿痒。
-
车螯
《*辞典》:车螯: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ē o别名:蜃(《周礼》),昌娥(《外科精要》)。性味:甘咸,寒。归经:《本草汇言》:入足三阴经血分。(《日华子本草》)②治发背痈疽,不问深浅大小,利去病根,则免转变:车螯(紫背厚者,以盐泥固济,煅赤,出水毒)一两,生甘草末一钱半,轻粉五分(为末)。
-
赤铜屑
《*辞典》:赤铜屑:出处:《唐本草》拼音名:Ch T nɡXi 别名:热铜末(《圣惠方》),铜末(《朝野佥载》),铜落、铜花、铜粉、铜砂(《纲目》),红铜未(《本草汇言》)。②《本草拾遗》:主折伤,能焊人骨,取细研,酒中温服之。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治风眼,接骨焊齿,疗女人血气及心痛。
-
楮皮间白汁
《*辞典》:楮皮间白汁: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ChǔP JiānB iZhī别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树汁、五金胶漆(《日华子本草》),构胶、楮树汁(《纲目》)。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茎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汇言》:味甘,气平,无毒。功能主治:治水肿,癣疾。4分深,俟破口流出白稠汁,即取汁涂于患处。
-
楮树白皮
《*辞典》:楮树白皮:出处:《纲目》拼音名:ChǔSh B iP 别名:谷木皮(《吴普本草》),楮树皮(《别录》),谷白皮(《千金方》),楮白皮(《圣济总录》),构皮(《草木便方》)。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树皮的韧皮部。治水肿气满、气短咳嗽,肠风血痢,妇人血崩。④《纲目》:煮汁酿酒饮,治水肿入腹,短气咳嗽。
-
枫香树皮
《*辞典》:枫香树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FēnɡXiānɡSh P 别名:枫皮(《本草拾遗》),枫香木皮(《纲目》)。②《本草拾遗》:性涩。功能主治:治泄泻,痢疾,大风癞疮。③《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刺风、冷风,煎汤浴之。(《本草汇言》)②治大风癞疮:枫香木皮,烧存性,和轻粉各等分,为细末,麻油调搽。
-
釜脐墨
出处:《四声本草》拼音名:FǔQ M 别名:月下灰(《补缺肘后方》),釜下墨(《千金方》),釜月中墨(《四声本草》),铛墨(《开宝本草》),釜底墨(《本草图经》),锅底墨(《普济方》),锅脐墨(《简便单方》),铛底煤(《品汇精要》),釜煤、釜炲(《纲目》),锅底灰(《本草再新》)。性味:辛苦,温。
-
伽喃香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GāN nXiānɡ别名:奇南香(《本草乘雅半偈》),琪喃(《宦游笔记》),奇楠(《纲目拾遗》)。来源:为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近根部的含有多量树脂的木材。性味:辛甘,温。①《本草汇言》:味辛辣,气温,无毒。功能主治:理气,止痛,通窍。治胸闷不舒,气滞疼痛,风痰闭塞。
-
干苔
性味:咸,寒。2.烧存性研末吹鼻止衄血;《*辞典》·干苔: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GānTái别名:海苔菜(《本草汇言》),苔菜(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石莼科植物条浒苔的藻体。"功能主治:软坚,消结,化痰。治瘿瘤、瘰疬,烦热鼻衄。"②孟诜:"治痔,杀虫。"④《日用本草》:"消茶积。外用:捣敷。
-
桄榔子
《*辞典》:桄榔子: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GuānɡL nɡZǐ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桄榔的果实。肉穗花序腋生,花梗粗壮下弯,分枝极多,长达1米左右,花单性,雌雄同株,但生于不同的肉穗花序上;生境分布:生长于温湿地区的石灰岩山林中。②《本草汇言》:破宿食、积血。磨汁治妇人产后儿枕血瘕诸疼,及心胃寒疼。
-
桧叶
《*辞典》:桧叶: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Gu Y 来源:为柏科植物圆柏的叶。在试管中3%浓度可抑制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解毒。治荨麻疹,硬结肿毒初起。附方:①治风寒感冒:鲜桧小枝或叶五至七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②治关节风湿痛:鲜桧小枝或叶,煎汤熏洗痛处。
-
黄大豆
《*辞典》:黄大豆:出处:宁原《食鉴本草》拼音名:Hu nɡD D u别名:黄豆(《日用本草》)。②《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脾燥,故消积痢。又曰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其理似属两歧。凡物生则疏泄,熟则壅滞,大豆其味虽甘,其性虽温,然生则水气未泄,服之多有疏泄之害,故豆须分生熟,而治则有补泻之别耳。
-
姜叶
《*辞典》:姜叶:出处:《纲目》拼音名:JiānɡY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叶。性味:《纲目》:辛,温,无毒。功能主治:①《金匮要略》: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以姜叶汁饮之一升。②《本草汇言》:散水结,杀鱼脍生冷诸积,捣汁和酒饮。附方:治打伤瘀血:姜叶一升,当归三两。温酒服方寸匕,日三。
-
金箔
原形态:自然金,又名:生金(陶弘景)。归经:入心、肝经。①《药性论》:主小儿惊伤,五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魄。②《海药本草》:主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作渴.(《证治准绳》金箔丸)②治风邪发狂:金箔一百片,丹砂(研)、龙脑(研)、牛黄(研)、珍珠末、琥珀末、犀角末各半两。
-
漏篮子
《*辞典》:漏篮子:出处:《纲目》拼音名:L uL nZi别名:木鳖子(《雷公炮炙论》),虎掌(《日华子本草》),漏篮(《彰明附子记》)。附方:治一切恶痢杂下,及脾泄等症:漏篮子一个大者,阿胶半两,木香半两,黄连半两,罂粟壳半两,乳香少许(别研)。(《卫生宝鉴》百岁丸)摘录:《*辞典》
-
芦竹根
药理作用:根茎脱脂乙醇提取物,有降压及解痉作用,能拮抗组织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引起的痉挛;它对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使呼吸加深、加快,乃至发生阵发性痉挛,大量则导致麻痹,对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45毫克/公斤,对大鼠则为63毫克/公斤。治热病发狂,虚劳骨蒸,淋病,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
绿豆芽
绿豆芽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浸罨后发出的嫩芽。绿豆芽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特别适合坏血病患者、口腔溃疡、消化道癌症和减肥人士食用,嗜烟酒、肥腻者也适宜常吃;具有清热解毒,醒酒利尿的功效。3.芽菜下锅后要迅速翻炒,适当加些醋,才能保存水分及维生素C,口感才好;"②《本草汇言》:"味甘,气寒。
-
绿豆叶
《*辞典》:绿豆叶:出处:《纲目》拼音名:LǜD uY 来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的叶片。功能主治:治吐泻,斑疹,疔疮,疥癣。①《开宝本草》:霍乱吐下,绞汁和醋少许,温服。②《本草汇言》:治疔毒、癍疹,金、石、丹、火诸毒及霍乱吐下,并绞汁,和温汤饮之。附方:治风癣干疥:绿豆叶,捣烂,和米醋少许,用旧帛擦之。
-
麻皮
《*辞典》:麻皮:出处:《纲目》拼音名:M P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茎皮部的纤维。性味:《本草汇言》:入手阳明、足太阴经。①《唐本草》:沤麻汁(浸泡大麻秆的水),止消渴,治瘀血。②《纲目》:破血,通小便。(《王仲勉经验方》接骨方)②治热淋,小腹胀满急痛:麻皮一两,甘草三分(炙微赤)。
-
马蔺叶
《中医大辞典》·马蔺叶:马蔺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来源:鸢尾科植物马蔺IrispallasiiFisch.var.chinensisFisch.的叶。功能主治:主治喉痹,大便不通,砂淋。性味:《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味酸咸。①《本经》:"去白虫。"③《本草汇言》:"治大便不通及小便砂石淋浊诸证。注意:《别录》:"多服令人溏泄。
-
茅香花
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M oXiānɡHuā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茅香的花序。夏季采集。归经:《本草汇言》:入足阳明、太阴经。附方:治冷劳久不瘥:茅香花、艾叶各-两,并烧为灰,细研,以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初以蛇床子汤下二十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吐却,用枣汤下。(《圣惠方》)摘录:《*辞典》
-
蘼芜
《*辞典》:蘼芜:出处:《本经》拼音名:M W 别名:蕲莲、蘪芜(《尔雅》),薇芜(《本经》),江蒿(《上林赋》),芎藭苗(《别录》),川芎苗(《履巉岩本草》)。各家论述:《本草汇言》:蘼芜,主头风风眩之药也,此药气味芳香清洁,故去风散湿,本草所称主咳逆,定惊气,作饮止泄泻,皆辛香发越郁遏不正之气欤。
-
牡荆沥
《*辞典》:牡荆沥: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MǔJīnɡL 别名:牡荆汁(《登真隐诀》)。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茎汁。归经:《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厥阴经。②《本草抬遗》:饮之去心闷,烦热,头风旋,目眩,心头漾漾欲吐,卒失音,小儿心热惊痫;(《千金方》)④治喉痹:烧荆汁服之。
-
木槿叶
《*辞典》:木槿叶:出处:《履巉岩本草》拼音名:M JǐnY 来源:锦葵科植物本槿的叶片。性味:①《品汇精要》:性平,无毒。功能主治:①《品汇精要》:主肠风,痢后热渴。滑利能导积滞,善治赤白积痢,干涩不通,下坠欲解而不解,捣汁和生白酒温饮。附方:治疔疮疖肿:木槿鲜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
-
蓬蘽
《*辞典》:蓬蘽:出处:《本经》拼音名:P nɡLěi别名:陵蘽、阴蘽(《别录》),割田藨(《纲目,),寒藨(《医林纂要》)。性味:甘酸,温。(《方脉正宗》)②治虚极欲倒,如坐舟车,是真阳不足,上气喘急,气短自汗而眩晕,手足冷,脉沉细:蓬蘽(炒)、人参、大附子(童便制)各三钱,肉桂二钱,甘草一钱。
-
荠苎
出处:《唐本草》拼音名:Q Zh 别名:臭苏、青白苏(《日华子本草》)。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荠苎的茎、叶。茎4棱形,上部及花序中轴除节外均无毛,或疏生白长毛。0.5%,精油的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约占90%,l-甜没药烯约占4%,α-石竹烯约占2%。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阳明经。
-
蔷薇根
《*辞典》:蔷薇根:出处:《纲目》拼音名:Qi nɡWēi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根。治肺痈,消渴,痢疾,关节炎,瘫痪,吐、衄、便血,尿频,遗尿,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疮疖疥癣。②《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痈疽恶疮,牙齿痛,治邪气,通血经,止赤白痢,肠风泻血,恶疮疥癣,小儿疳虫肚痛。
-
青鱼胆
治目赤肿痛,翳障,喉痹,热疮。外用:点眼或涂敷。注意:《本草经疏》:目病非风热盛而由于血虚昏暗者,不宜用。(《龚氏易简方》)②治枣花翳内障:青鱼胆、青羊胆、鲤鱼胆各七个,熊胆一分,牛胆五钱,麝少许,石决明一两。(《眼科龙木论》坠翳丸)③治喉闭及骨哽:腊月取青鱼胆阴干,患者即以胆少许口中含,咽津。
-
桑皮汁
《*辞典》:桑皮汁:出处:《玉楸药解》拼音名:SānɡP Zhī别名:桑汁、桑白汁(《肘后方》),桑木汁(《圣惠方》),桑皮中白汁(《本草图经》)。性味:《本草汇言》:味苦。功能主治:治小儿口疮,外伤出血。②《本草蒙筌》:点唇裂。釜中煎如糖赤,推老痰宿血。④《玉楸药解》:灭黑痣恶肉,敷金疮,化积块。
-
山羊肉
《*辞典》:山羊肉:出处:《日用本草》拼音名:ShānY nɡR u来源: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肉。①《本草图经》:益人,兼主冷劳,山岚疟痢,妇人赤白带下。益气,利产妇。③《本草汇言》:大补虚劳,脱力内伤,筋骨痹弱。又治男子精寒髓乏,阳事不振,或妇人积年淋带,腰脊痿软,血冷不育等症,用酒煮烂,和椒、盐作脯食。
-
鳝鱼血
《*辞典》:鳝鱼血: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h nY Xu 来源:为鳝科动物黄鳝的血。归经:《本草汇言》:入足厥阴、少钥经。功能主治:祛风,活血,壮阳。治口眼歪斜,耳痛,鼻衄,癣,瘘。附方:①治壮年阳道不长:石龙子、蛤蚧、生犀角、生附子、草乌头、乳香、没药、血竭、细辛、黑芝麻、五倍子、阳起石等分。
-
石首鱼
《*辞典》:石首鱼:出处:《食性本草》拼音名:Sh ShǒuY 别名:黄花鱼(《临海异物志》),石头鱼(《岭表录异》),江鱼(《浙志》),黄鱼(《本草述》),海鱼、黄瓜鱼(《医林篆要》)。灰分0.9,0.9克;性味:甘,平。归经:《本草撮要》:入足阳明、少阴经。功能主治:①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
石首鱼鲞
《*辞典》:石首鱼鲞: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Sh ShǒuY Xiǎnɡ别名:白鲞(《尔雅翼》),鲞鱼(《纲目》)。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功能主治:开胃、消食,健脾,补虚。治食积腹胀,泻痢。①《食疗本草》:消宿食,主中恶。③《随息居饮食谱》: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
-
粟芽
《*辞典》:粟芽:出处:《纲目》拼音名:S Y 别名:蘖米(《别录》),粟蘖(《本草衍义》)。生境分布:主产华北各地。亦有炒至焦黄色者。归经:《本草汇言》:入脾、胃二经。①《别录》:寒中,下气,除热。②《日华子本草》:除烦,消宿食,开胃。③《纲目》:消导米面诸果实积。④《山西中药志》:健脾,消食。
-
铁华粉
《*辞典》:铁华粉: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TiěHu Fěn别名:铁胤粉(《日华子本草》),铁艳粉、铁霜(《纲目》)。①《日华子本草》:止惊悸、虚痫,镇五脏,去邪气,强志,壮筋骨。治健忘,冷气心痛,痃癖症结,脱肛痔瘘,宿食,敷竹木刺。②《开宝本草》:主安心神,坚骨髓,强志力,除风邪,养血气。
-
铁浆
《*辞典》:铁浆: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TiěJiānɡ来源:为生铁浸于水中生锈后所成的一种溶液。性味:甘涩,平。亦镇心,主癫痫,发热急黄狂走。③《本草汇言》:解疔毒疮肿。(《千金方》)③治时气病,骨中热,生疱疮,豌豆疮:饮铁浆差。(《梅师集验方》)④治漆疮:铁浆洗之,随手差,频为之。
-
铁精
《*辞典》:铁精:出处:《本经》拼音名:TiěJīnɡ别名:铁精粉(《子母秘录》),铁花(《纲目》)。性味:辛苦,平。④《本经逢原》:小毒。(《补缺肘后方》)各家论述:①《本草汇言》:铁精,疗惊痫,安心气,拔疔毒,止小儿阴癀脱肛之药也。倘由劳倦神疲,气虚魄乱,神不守舍,以致惊痫烦溃者,非所宜用也。
-
王瓜子
还含脂肪油,油中有栝楼酸、亚油酸、油酸等。《*辞典》·王瓜子:出处:《药性论》拼音名:WánɡGuāZǐ别名:赤雹子(《本草衍义》),马雹儿子(《濒湖集简方》),土瓜仁(《本草汇言》)。"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大阴、阳明经。"②《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治黄病,生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文蛤
出处:《本经》拼音名:W nH 别名:花蛤(《梦溪笔淡》),黄蛤(《现代实用中药》),圆蛤(《药材资料汇编》),白利壳(《中药志》)。(《金匮要略》文蛤散)②治痰饮胶结不化,为咳逆、为胸痹者:文蛤一两(烧存性,研极细末),姜制半夏、胆星、厚朴、陈广皮、白芥子、于白术、枳实各一两(俱同麸皮拌炒)。
-
无花果叶
《中医大辞典》·无花果叶:无花果叶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1.治湿热泄泻,呕吐,带下。化学成分:叶含补骨脂素、香柑内脂、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花椒毒素、花椒毒酚等。性味:①《纲目》:"甘微辛,平,有小毒。①朱震亨:"治五痔肿痛,煎汤频熏洗之。"③《本草汇言》:"去湿热,解疮毒。
-
野花生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拼音名:YěHuāShēnɡ来源:为豆科植物决明的全草或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决明子条。化学成份:全草含D-甘露醇、蜂花醇、β-谷甾醇、葡萄糖。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明目。①《食疗本草》:.③《本草汇言》:利五脏,解一切蕴热。附方:治流感,感冒:野花生五钱至一两,配甘草,水煎服。
-
野料豆
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YěLi oD u别名:零乌豆、马料豆(《本草汇言》),细黑豆、稽豆、料豆(《本经逢原》),马豆(《本草经解》)。生境分布:产江苏、浙江等地。治阴亏目昏,肾虚腰痛,盗汗,筋骨疼痛,产后风痉,小儿疳疾。(《姚希周经验方》)⑦治痞积,开胃消食,健脾补肾:马料豆、白蒺藜(去刺)各一斤。
-
银箔
《*辞典》:银箔: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Y nB 别名:银薄(《药性论》)。归经:入心、肝经。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圣济总录》镇心丸)②治小儿伏热潮发者:银箔十片,续随子一分(去皮,研),青黛一分,芦荟一分(研),胡黄连末一分,麝香一钱。上通研匀细,以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
-
皂荚子
《*辞典》:皂荚子:出处:《雷公炮炙论》拼音名:Z oJi Zǐ别名:皂角子(《千金方》),皂子、皂儿(《博济方》),皂角核(《妇人良方》)。功能主治:润燥通便,祛风消肿。治大便爆结,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瘰疬,肿毒,疮癣。⑤《医林纂要》:杀疳虫。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