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证
其中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为内科所常见。久病或热病之后:久病或热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久病或热病使阴津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如《症因脉治·嗽血论》说:“外感咳血,壅于肺者易治;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
-
鼻沥血
鼻沥血的辨证治疗:热邪犯肺:鼻衄·热邪犯肺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heatpathogeninvadinglung)是指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以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关于血证:血证(blooddisease、bloodsyndrome)为病证名。
-
紫癜
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紫癜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斑为主要表现的血证。外感邪热,热毒炽盛,内伏血分,则迫血妄行;急性起病时,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呕吐、腹痛、关节肿痛等症状。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方药治疗:主方:可用茜根散加减治疗。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
-
紫癜病
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紫癜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斑为主要表现的血证。外感邪热,热毒炽盛,内伏血分,则迫血妄行;急性起病时,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呕吐、腹痛、关节肿痛等症状。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方药治疗:主方:可用茜根散加减治疗。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
-
紫斑
概述:紫斑为病证名,又称肌衄(见《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葡萄疫(见《外科正宗·葡萄疫》)。外感邪热,热毒炽盛,内伏血分,则迫血妄行;急性起病时,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呕吐、腹痛、关节肿痛等症状。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详见血证条。
-
鼻洪
注解:鼻洪为病证名。鼻衄的辨证治疗:热邪犯肺:鼻衄·热邪犯肺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heatpathogeninvadinglung)是指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以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虚火上扰清窍,故见头晕眼花及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详见血证条。
-
吐血
血证之一。证候分析:胃热内郁,热伤胃络:胃中积热,胃失和降,气血不和,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肝火犯胃:吐血·肝火犯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liverfireinvadingstomach)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
吐血病
血证之一。证候分析:胃热内郁,热伤胃络:胃中积热,胃失和降,气血不和,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肝火犯胃:吐血·肝火犯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liverfireinvadingstomach)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
溺血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及血淋两种情况。溺血的主要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气虚下陷而见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参、芪、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
-
尿血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及血淋两种情况。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及肾虚之别。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健脾补肾,益气摄血。针灸治疗:可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用灸法。
-
尿血病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及血淋两种情况。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及肾虚之别。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健脾补肾,益气摄血。针灸治疗:可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用灸法。
-
溲血
概述:溲血为症状名。血证之一。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气虚下陷而见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参、芪、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
-
咳血
咳血来自肺脏者,多因外感风热燥火,或木火刑金,阴虚火动,灼伤肺络所致。4.鲜藕雪梨汁:鲜藕节250克(洗净去节),雪梨1~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肝火上炎。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365]加三七粉冲服,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
齿衄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咯血病
4.鲜藕雪梨汁:鲜藕节250克(洗净去节),雪梨1~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清肝润肺,和络止血。20单位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缓慢滴注或10单位肌内注射,一日2次。3)普鲁卡因:普鲁卡因有扩张血管、降低肺循环压力作用,对用垂体后叶素禁忌者选用。
-
牙齿出血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牙血
牙血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
-
牙衄
牙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咯血
4.鲜藕雪梨汁:鲜藕节250克(洗净去节),雪梨1~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清肝润肺,和络止血。20单位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缓慢滴注或10单位肌内注射,一日2次。3)普鲁卡因:普鲁卡因有扩张血管、降低肺循环压力作用,对用垂体后叶素禁忌者选用。
-
齿衄病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活血化瘀中药对本病患者的巨核细胞形态及血小板表面相关IgG的影响;辨证分型:总结各地经验,一般可分为下述四型:1.血热妄行起病急暴,可有发热,继之皮下出血及鼻衄、齿衄,紫癜往往密布成片,色紫红明亮,伴头晕,体怠,掌热心烦,口干欲饮,大便艰难,小便深黄,月经超前或量多。皮下紫癜加紫草、茜草、益母草;
-
亡血
亡血为病机,统指血液的失亡。可见于伤寒误治。《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病人脉微而 者,此为医所病也。参血证有关:血证泛指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
-
膈俞
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分布。
-
郄门
曲泽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位置曲泽穴在肘部的位置曲泽穴在肘部的位置曲泽穴在肘部的位置(肌肉)曲泽穴在肘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郄门穴的取法:仰掌,微屈腕,在腕横纹上5寸,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郄门有宁心安神、清营凉血作用。郄门穴针刺以治疗急性血证和心胸痛为主。
-
呕血
血证之一。证候分析:胃热内郁,热伤胃络:胃中积热,胃失和降,气血不和,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肝火犯胃:吐血·肝火犯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liverfireinvadingstomach)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
血证论
《血证论》为医论著作。清·唐容川撰。刊于1884年。卷1为血证总论;6对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8为方论,共收200余方。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建国后有单行排印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吐血·暴食伤胃证
定义:吐血·暴食伤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crapulenceinjuringstomach)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胃络,以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吐血包括西医上消化道出血之呕血及呼吸系统出血。
-
琼玉膏
白蜜甘凉性润,润能去燥;4.《医方论》:人参、地黄气血并补,金水相生,又加茯苓以宁心而补土,则水升火降而咳嗽自除矣。《医学正传》卷二引臞仙方:方名:琼玉膏组成:人参12两,沉香5钱,琥珀5钱,白砂蜜5斤(煎沸,去沫),白茯苓(去皮,净者)25两,生地黄(去芦,净者)10斤(洗净,银石器内杵细,取自然汁。
-
二鲜饮
功能清热养阴,凉血止血。方中茅根善清虚热而不伤脾胃,藕善化瘀血而兼滋新血,合为滋养真阴之妙品。处方:鲜茅根120克(切碎)鲜藕120克(切片)功能主治:《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方之二鲜饮主治虚劳证,痰中带血。用法用量:二药煮汁,常常饮之,旬日中自愈。治外感热病,肺胃津伤,不能达热外出,发热不退,烦渴者。
-
鼻衄·热邪犯肺证
定义:鼻衄·热邪犯肺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heatpathogeninvadinglung)是指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以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手太阴与手阳明相表里,取迎香、合谷、少商清泻肺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
-
治血四法
治血四法治疗学术语。指治疗血证的四个基本大法。清·唐宗海《血证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
畅卫豁痰汤
处方:苏梗4分,桔梗4分,香附5分,连翘3分,前胡6分,抚芎6分,赤芍6分,贝母5分,苍术4分。各家论述:苏、桔开提其气,香附、连翘、苍术、贝母、抚芎、前胡解散其郁,赤芍活动其血。临床应用:积血证:大司马谭石吴公甲戌季春卧病两月,发热咳嗽,痰喘气急,胸膈痞满,手足面目俱浮肿,诊其脉左寸浮而无力。
-
红症
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吐血·暴食伤胃证:吐血·暴食伤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crapulenceinjuringstomach)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胃络,以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衄血者,鼻燥咽干,血自鼻出或涕中带血。体针:咳血:可酌选尺泽、孔最、鱼际、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
-
柏茶
处方:侧柏叶。功能主治:止血滋阴。主血证。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引作“侧柏汤”。摘录:《医学入门》卷三
-
四红丸
《饲鹤亭集方》:组成:当归4两,阿胶4两,蒲黄2两,血余2两。主治:崩漏下血不止,血败带淋,面黄肌瘦,饮食不思,骨节痠痛,及诸血证。《医方易简》卷二:组成:蒲黄、泽泻、阿胶、当归各等分。主治:妇人血崩,并失血、便血、衄血。用法用量:每服3钱,如血崩不止,用陈棕炭、莲蓬壳灰,水煎服,或棉花子灰,黄酒冲服;
-
妇女养营丸
处方:熟地黄8两,二泉胶8两,香附(制)8两,全当归4两,黄耆4两,杜仲4两,于术5两,茯苓3两,白芍药3两,砂仁2两,川芎2两,陈皮2两,益母膏2两,艾绒(炒)2两,甘草(炙)1两。功能主治:妇女阳虚阴弱,经水不调,带下淋漓,经闭腹痛,饮食少思,面黄发脱,肌体消瘦,久不受胎,及经水不止,一切血证。
-
宗修英
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从祛湿(痰)立论,治愈了多种疾病,曾研制了“祛湿丸”系列方,清除了湿邪在上、中、下、肌肤、关节之疾,得到患者好评。脾肾并重,治疗血证,取得明显疗效,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增多症等。曾研制了生血散、滋阴养血丸、扶阳生血丸、潜阳止血丸等中成药。
-
鬼壘
鬼壘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尿血·下焦湿热证
定义:尿血·下焦湿热证(hematuriawithsyndromeofdamp-heatinlowerjiao)是指湿热下注,迫血妄行,以小便淋漓灼痛,尿中见血,大便腥臭稀溏,小腹胀痛,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尿血证候。又名溺血(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溲血(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血证之一。
-
房劳尿血
房劳尿血(hematuriaduetosexualintemperance)是指房劳过度,肾气不固,以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腰酸耳鸣,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脉沉弱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
-
孙光裕
孙光裕为明代医家。自称浮碧山人。禹航(今浙江余杭县)人。著有《太初脉辨》、《血证全集》。在医学理论上,尊崇《内经》等。
-
虚坐努责
虚坐努责证名。时时欲便,但登厕努挣而不排便。因痢久伤及阴血所致。《丹溪心法·痢》:“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尾,却与生芍药、生地黄、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
褚氏遗书
《褚氏遗书》医论著作。旧题南齐·褚澄编。本书系唐朝人从褚氏椁中发现石刻整理而成。宋嘉泰年间刊行流传。全书共分为受形、本气、平脉、精血、津润、分体、余疾、审微、辨书、问子10篇。内容简短,多据《内经》理论加以阐述发挥。本书体现了作者重视精血、津液学说。其中对血证及妇科病证治的见解,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唐宗海
唐宗海(1847-1897年)清末医学家。著述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两卷(1892年)。曾著《血证论》八卷(1884年),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另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九卷(1893年)、《伤寒论浅注补正》七卷。以上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
田七颗粒
中药部颁标准剂型冲剂拼音名TianqiKeli标准编号WS3-B-2498-97本品为三七经加工制成的颗粒或块状冲剂。味甜、微苦;另取三七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检查除无糖颗粒和块状冲剂不作粒度检查外,其他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C)。功能与主治活血定痛,祛瘀生新。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起草
-
脾经失血
脾经失血病证名。因于脾虚不能统血所致之失血。常兼见腹胀、肢乏、多痰等症。《不居集》卷十三:“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足。故血证中有脾,当补脾以统其血。”方选归脾汤、柔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
疾病分类:儿科疾病概述: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包括出生前(宫内和分娩过程)和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可由病毒、细菌。3.产后感染性肺炎: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气促、鼻翼扇动、发绀、吐沫、三凹征等。李斯特菌肺炎可用氨苄西林,衣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可用无环鸟苷,巨细胞病毒肺炎可用更昔洛韦。
-
白末药
处方:桔梗10两,白芷10两,甘草(炙)10两,川芎(泡7次)半斤,山桂半斤,细辛半斤,川乌(炮)6两,续断(米泔浸)6两,当归6两,牛膝(酒浸1宿)6两,香附子(炒)6两,花椒(去合口者,炒)5两,赤芍药(酒浸)9两,泽兰叶(去叉)9两,白杨皮12两(米柑浸1宿)。病在上,食后服;遍身损伤,临卧服。
-
天魂汤
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血证论》卷八方之天魂汤主治吐血阳虚者。《四圣心源》卷四方之天魂汤:组成:甘草2钱,桂枝3钱,茯苓3钱,干姜3钱,人参3钱,附子3钱。功能主治:《四圣心源》卷四方之天魂汤主治血证后期脾肾阳虚。各家论述:方中甘草、茯苓培土而泄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
还元水
处方:童便。功能主治:咳血、吐血,及产后血运,阴虚久嗽,火蒸如燎。用法用量:取11-12岁无病童子,不茹荤辛,清彻如水者,去头尾。热饮,冬则用汤温之,或加藕汁、阿胶和服。有痰,加姜汁。各家论述: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童便咸寒,降火滋阴,润肺散瘀,故治血证、火嗽、血运如神。摘录:《医方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