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
刘完素
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刘完素分析研究了《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火热致病的理论,反对套用古方,而是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
-
刘守真
简介:刘守真即刘完素。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刘完素分析研究了《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火热致病的理论,反对套用古方,而是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
-
李杲
简介: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
张从正
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
-
张子和
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
-
四大家
四大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1.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2.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又称金元四大家。后世一般所说的四大家,都是指金元四大家。
-
姚起凤
姚起凤明代医生。仪真(今江苏仪征)人。父芳林业医,名振江淮。起凤少攻举子业,不售,遂改承父业。潜心研究先人之秘书,凡《素问》、《难经》及金元四大家之书莫不研究,术日精。其治病不图名利,不以贫富异视,远近闻名。子骅、骝,均以医名。
-
李明之
李明之即李杲。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属河北)人。张元素的弟子。临床上善用温补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为补土派。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补土派
补土派金元时期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以各种致病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了“内伤学说”。他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由于他善于用温补的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补土派。
-
张戴人
张戴人即张子和。张从正为金、元时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擅长汗、吐、下三法;用针多主张刺血,以刺血多为特征。著有《儒门事亲》等书。
-
周镜玉
周镜玉(1609-?清顺治二年(1645)冬,专业大方脉,穷寒暑昼夜之功,遍读《内经》及金元四大家之书,又至武林、虎丘等地访名师。顺治四年,在绩溪城北一经堂教书,与绩溪名医胡钦磷先生比邻,从之学《黄帝内经灵枢》《难经》诸书。后从族侄周少塘学医。另据乾隆二十一年《绩溪县志》载,镜玉还著有《俞穴》一书,已佚。
-
金元四家
金元四家是金代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与元代朱震亨四位著名医家的合称。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
儒门事亲
概述:《儒门事亲》为中医综合性著作。十五卷(一作十四卷)。主要内容:张氏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善用汗、吐、下三法。全书论述病症分风、暑、火、热、湿、燥、寒、内伤、内积、外积共十形,较系统地反映了张氏汗、吐、下三法的理论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现存版本:现存多种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
-
刘河间
刘河间即刘完素。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分析研究《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了火热致病的理论,并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总结其治疗经验,反对套用古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力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药燥热之偏,治病多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
-
刘叔渊
刘叔渊元代医生。字桔泉,吴陵(今属江苏)人。受业于名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医术高超,其子刘纯继其业,亦为名医。
-
李东垣
李东垣即李杲。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属河北)人。张元素的弟子。临床上善用温补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为补土派。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中医学
概述:中医学:1.学科概念;春秋时期出现医学理论,医和于公元前541年提出“六气致病说”;创造和发展了辨证论治体系,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以及方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多种治疗方法。
-
东垣老人
东垣老人即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并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医学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药象论》等。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李培卿
李培卿为近代针灸家。上海嘉定人。字怀德,上海人。后徙居嘉定县。于22岁时以陈慕兰为师,钻研《内经》、金元四大家之说,针灸术并尊窦汉卿、杨继洲等家。又好用长针,中年重用温针,并提出于夏季伏天施针灸治法,发明“伏针”、“伏灸”术。由其后代整理之《针灸科李培卿学术经验》,概述其学术成就。
-
王履
王履(1332~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喜爱医学,后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