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履巉岩本草
《履巉岩本草》药学著作。宋·王介编撰并手绘。书成于1220年。作者根据他在山中采药和临床用药的实践与见闻,选出206种有效的地方草药,按照实物形态生动地绘成彩色图谱,并记述了别名、性味、功效主治及附方等。书中药物彩绘逼真,易于识别。
-
菝葜叶
《*辞典》:菝葜叶: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B QiāY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叶片。性味:《履巉岩本草》:温,无毒。功能主治:治风肿,疮疖,肿毒,臁疮,烫伤。②《本草图经》:酿酒,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③《四川中药志》:治臁疮。治疗5例,除1例因合并感染,经19天治愈出院外,其余4例均在3~
-
佛甲草
来源: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全草。性味:甘,寒。治咽喉肿痛,痈肿,疔疮,丹毒,烫伤,蛇咬伤,黄疸,痢疾。(《闽东本草》)③治喉癣:狗牙半支捣汁,加陈京墨磨汁,和匀漱喉,日咽四、五次。(《全展选编 传染病》)⑿治牙疼:铁指甲煅末,擦之。(王安卿《采药志》)⒀治目赤肿痛而生火翳:鲜狗牙瓣捣汁,加人乳点眼。
-
黄杨木
《*辞典》:黄杨木:出处:《纲目》拼音名:Hu nɡY nɡM 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茎枝。全年可采,晒干。②《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牙痛,气痛,庙痛,胸腹气胀,跌打损伤,妇人难产,及暑月疖疮。(《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备注:同属植物细叶黄杨,又名雀舌黄杨,分布山东、江苏、福建、湖北、四川、云南、贵州。
-
蘼芜
《*辞典》:蘼芜:出处:《本经》拼音名:M W 别名:蕲莲、蘪芜(《尔雅》),薇芜(《本经》),江蒿(《上林赋》),芎藭苗(《别录》),川芎苗(《履巉岩本草》)。各家论述:《本草汇言》:蘼芜,主头风风眩之药也,此药气味芳香清洁,故去风散湿,本草所称主咳逆,定惊气,作饮止泄泻,皆辛香发越郁遏不正之气欤。
-
茄蒂
《*辞典》:茄蒂:出处:《履巉岩本草》拼音名:Qi D 来源:为茄科植物茄的宿萼。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痈疽肿毒,口疮,牙痛。③《岭南采药录》:治发背及痈毒初起,用十四至廿一个,水、酒煎服。(《仁存堂经验方》)③治对口疮:鲜茄蒂、鲜何首乌等分煮饮。(《本草经疏》)④治癜风:用茄蒂蘸硫、附末掺之。
-
王介
王介为宋代医家,生平不详,著《履 岩本草》一书。王介为南宋画家。字圣与,号默庵。本琅琊(今属山东)人,平素善工笔画,曾于庆元间官太尉。晚年曾就其故里所见之药草写生成画,计二百○二种,取名《履巉岩本草》计三卷,画工精美,彩色鲜艳,系我国最早之彩图本草著作,为后世所珍重,今存其绘抄本。
-
庵闾
出处:《本经》拼音名:ānLǘ别名:庵芦(《本草经集注》),庵闾草(《千金翼方》),庵闾蒿(《广利方》),淹茼(《履巉岩本草》),覆闾(《纲目》),臭蒿(《药材资料汇编》)。愈向上叶形愈小,梢部叶披针形,2~治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③《药材资料汇编》:散瘀血,止痛,通经,利尿,消肿。
-
白茅花
《中医大辞典》·白茅花:白茅花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小穗黄褐色,介于细长丝状毛中,不易脱落,外颖矩圆状披针形,膜质;药理作用:家兔每日口服水煎剂0.5克/公斤,共服3天,服药的第5天起,凝血和出血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①《唐本草》:"主衄血,吐血,灸疮。"②《日华子本草》:"罯刀箭疮,止血并痛。
-
金星草
《*辞典》:金星草: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JīnXīnɡCǎo别名:金钏草(《本草图经》),大金星凤尾(《履巉岩本草》),凤尾草(《纲目》)。根状茎组长,横走,密生披针形鳞片。侧脉两面明显。①《嘉佑本草》:主痈疽疮毒,大解硫黄毒,发背,痈肿,结核,用叶和根酒煎服之;③《纲目》:解热,通五淋,凉血。
-
龙牙草根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L nɡY CǎoGēn别名:地冻风(《中药志》)。性味:《本草图经》:味辛涩,温,无毒。《履巉岩本草》:治肿毒。附方:①治赤白痢:龙牙草根焙干,不计分两,捣罗为末,用米饮调服一钱匕。(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⑤治暑热腹痛,妇人经闭:龙芽草根三至五钱,水煎服,或捣烂外敷。
-
木槿叶
《*辞典》:木槿叶:出处:《履巉岩本草》拼音名:M JǐnY 来源:锦葵科植物本槿的叶片。性味:①《品汇精要》:性平,无毒。功能主治:①《品汇精要》:主肠风,痢后热渴。滑利能导积滞,善治赤白积痢,干涩不通,下坠欲解而不解,捣汁和生白酒温饮。附方:治疔疮疖肿:木槿鲜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
-
梧桐白皮
《*辞典》:梧桐白皮: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W T nɡB iP 别名:梧桐皮(《履巉岩本草》)。化学成份:树皮含水分40.63%,灰分2.69%,粗蛋白质4.16%,粗脂肪2.47%,粗纤维25.14%,戊聚糖和戊糖6.61%。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痔痰,丹毒。③《本草求原》:煎汁,治丹毒恶疮,虫痔脱肛。
-
梧桐子
《*辞典》:梧桐子:出处:《履巉岩本草》拼音名:W T nɡZǐ别名:瓢儿果、桐麻豌(《四川中药志》)。圆锥花序顶生:花单性,细小,淡绿色;萼片5,长约8毫米,外密被淡黄色小柔毛;本植物的根(梧桐根)、树皮(梧桐白皮),叶(梧桐叶)、花(梧桐花)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伤食,胃痛,疝气,小儿口疮。
-
野花生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拼音名:YěHuāShēnɡ来源:为豆科植物决明的全草或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决明子条。化学成份:全草含D-甘露醇、蜂花醇、β-谷甾醇、葡萄糖。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明目。①《食疗本草》:.③《本草汇言》:利五脏,解一切蕴热。附方:治流感,感冒:野花生五钱至一两,配甘草,水煎服。
-
棕榈花
《*辞典》:棕榈花:出处:《现代实用中药》拼音名:ZōnɡLǘHuā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花。原形态:详棕榈皮条。功能主治:治泻痢,肠风,血崩,带下,瘰疬。①《本草拾遗》:破血,②《履巉岩本草》:食之破妇人血气,不作胎孕。附方:治大肠下血:棕笋(即棕榈之花苞)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
-
荠菜白茅根饮
据《履巉岩本草》记载,荠菜花“性暖,无毒”,性甘味平,入心、肺、肝经,能和脾利水、止血明目。可治痢疾、水肿、崩漏、目赤肿痛。每年春季采集荠菜全草,在春季服用,对肝阳上亢型头晕目眩之高血压病患者大有裨益。白茅根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与荠菜同用,共奏益肝平肝之功效。
-
海金沙草
③《四川中药志》:性寒,味甘淡,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带下,小便不利,肾炎水肿,湿热黄疸,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烫伤,丹毒。附方:①治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场,调服二钱;(《夷坚志》)②治血淋:左转藤、小萹蓄,水煎服。
-
黄杨子
出处:《履巉岩本草》拼音名:Hu nɡY nɡZǐ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果实。性味:《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功能主治:《履巉岩本草》:善治暑中伏热,面上生疖,可取子捣烂贴之。摘录:《*辞典》
-
接骨木叶
《*辞典》:接骨木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JiēGǔM Y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叶片。③《吉林中草药》:祛风,活血行瘀,止痛,利尿。附方:①治跌伤骨折:鲜接骨木叶一握,黄枝子五钱,和老酒或红糟捣烂敷贴。(江西《草药手册》)④治筋骨疼痛,跌打损伤,扭腰岔气,大骨节病:接骨木茎叶适量,煎水熏洗。
-
荠菜花
《*辞典》:荠菜花:出处:《履巉岩本草》拼音名:J C iHuā别名:地米花(《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花序。性味:《履巉岩本草》:性暖,无毒。功能主治:治痢疾,崩漏。①《日华子本草》:阴干,研末,枣汤日服二钱,治久痢。②《植物名实图考》:能消小儿乳积;或配丹参二钱,当归四钱,煎水服。
-
漂摇豆
《*辞典》:漂摇豆:出处:《纲目》拼音名:PiāoY oD u别名:瓢摇豆(《履巉岩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硬毛果野豌豆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小巢菜条。化学成份:蛋白质含量较高。性味:性凉,无毒。功能主治:活血,明眼。附方:活血明眼:瓢摇豆不以多少,晒干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浓煎甘草汤调服。
-
茜草茎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Qi nCǎoJīnɡ别名:茜草藤(《上海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茎叶。夏、秋季采收,晒干。本品在苏州、杭州、上海亦称为过山龙。性味:①《履巉岩本草》:凉,无毒。治吐血,血崩,跌打损伤,风痹,腰痛,痈毒,疔肿。②《植物名实图考》:行血,治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