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好古
简介:王好古(1200?平生著述很多,有《阴证略例》(有论述伤寒阴证之论方,颇为详备)、《汤液本草》、《此事难知》、《医垒元戎》(十二卷,包括伤寒及杂证,并以十二经为纲,主张治病须脉证互参,始可处方)、《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斑疹论》、《伤寒辨惑论》、《伊尹汤液广为大法》等书。
-
王进之
王进之即王好古。平生著述很多,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此事难知》、《医垒元戎》、《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斑疹论》、《伤寒辨惑论》等书。凡本经病症选用本经原穴进行治疗者,谓之拔原法。如肺经病取太渊,肝经病取太冲等。此法为元代医家王海藏所倡用,故又称王海藏拔原法。
-
王海藏
王海藏即王好古。通经史,好医方,曾跟随金代名医李东垣学习,精通医学,为赵州医学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著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医垒元戎》、《汤液本草》、《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斑疹论》、《伤寒辨惑论》等书。拔原法为取穴法之一。如肺经病取太渊,肝经病取太冲等。
-
十万卷楼所刻医书八种
《十万卷楼所刻医书八种》为中医丛书。清·陆心源(刚甫)辑刻。收有寇宗爽《本草衍义》、许叔微《注解伤寒发微论》、《注解伤寒百证歌》、王好古《阴证略例》、史堪《史载之方》、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秘要》、程迥《医经正本书》、宋徽宗勅撰《圣济经》等8种。现存光绪二年(1876)陆氏刊“十万卷楼丛书”单行本。
-
阴证略例
概述:《阴证略例》为医论著作。元·王好古撰于1236年。全书叙述阴证颇详,首列《内经》阴阳脉例,次叙张洁古及作者的内伤三阴例,续举伊尹、扁鹊、张仲景、许叔微、韩祗和诸例,证方俱备,有论有辨,审证用药,颇有条理,书末附作者治验。本书所述虽为阴证伤寒而设,亦可作为研究内科杂病阴证的参考。
-
医垒元戎
概述:《医垒元戎》为伤寒著作。元·王好古撰。学术渊源以张仲景为本,参酌补充张元素、李东垣等名家论述及证治之法。选方采用《和剂局方》者亦颇多。王氏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书中记述自己的经验方亦复不少。此书有后人节录整理的一卷本,刊于《济生拔萃》、《东垣十书》、《医统正脉》等丛书中。
-
本草实录
《本草实录》为药物学著作。元·王好古撰。撰年不详。本书重点论述五脏苦欲补泻药味、脏腑泻火药、药象法类、用药心法、制方之法,用药分两及炮灸、汤药煎造、服药活法,汤液本草等药性理论。文字简要,切于临床实用。
-
三法
出王好古《三法五治论》。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下法:下法为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
-
东垣老人
东垣老人即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并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医学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药象论》等。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神应王
神应王指扁鹊。元·王好古曾作有《祭神应王文》。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现存《难经》一书,为后人托名秦越人的作品。
-
神应侯
神应侯即神应王。元·王好古曾作有《祭神应王文》。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现存《难经》一书,为后人托名秦越人的作品。
-
史子仁
史子仁即史以甲。史以甲为清代医家。字子仁。江苏江都人。年轻时从名医袁秦邮学医,长于脉诊。著有《伤寒正宗》一书(1678),主要是对张仲景著述的注释,并附许叔微、王好古、庞安时等名家的论述。
-
汤液本草
概述:《汤液本草》为中药著作。元·王好古撰。刊于1289年。主要内容:卷上为药性总论部分,选辑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的部分内容并作了若干补充。书中所论药性,均根据各药所入三阴经、三阳经的特点,结合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性能予以发挥,并附引了有关的各家论述。现有《东垣十书》本。
-
史以甲
史以甲为清代医家。字子仁。江苏江都人。年轻时从名医袁秦邮学医,长于脉诊。著有《伤寒正宗》一书(1678),主要是对张仲景著述的注释,并附许叔微、王好古、庞安时等名家的论述。
-
此事难知
概述:《此事难知》为医论著作。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主要内容:本书系王氏编集其老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包括属于基础理论的经络、脏腑、病理、病源以及有关临床辨证、治法等内容,其中对伤寒六经证治叙述尤详,而且有个人创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建国后有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