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事难知
概述:《此事难知》为医论著作。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主要内容:本书系王氏编集其老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包括属于基础理论的经络、脏腑、病理、病源以及有关临床辨证、治法等内容,其中对伤寒六经证治叙述尤详,而且有个人创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建国后有影印本。
-
济生拔萃
《济生拔萃》为书名。元·杜思敬辑。成书于延祐二年(1315年)。内容选辑医学著作19种。《济生拔萃》刊于1308年。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现有元刻本和1938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
十三脏腑
十三脏腑是人体脏腑的合称。见《此事难知》卷上。即心、肝、脾、肺、肾、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胞(胞宫)等。
-
伤寒亡阴
动血亡阴者,如《伤寒寻源》:“少阴便脓血,是感君火热化,奔迫太过,闭藏失职,关闸尽撤,不急治则亡阴。”亡阴常导致亡阳,治当急救真阴,或益气回阳救阴,或急下存阴。《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
干黄
《此事难知》:“干黄,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者,栀子柏皮汤。”瘀热在里,宜下。”《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白虎加栀子汤
处方:白虎汤加栀子1钱半。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老、幼、虚人伤寒5-6日,昏冒谵语,小便或淋或涩,或烦而不得眠。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米熟为度,去滓温服。摘录:《此事难知》
-
桂枝加川芎防风汤
处方:桂枝1两半,芍药1两半,生姜1两半,甘草1两,防风1两,川芎1两,大枣6枚。制法:上锉细。功能主治:柔痉,发热、自汗,而不恶寒者。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3盏,煎至1盏半,去滓温服。摘录:《此事难知》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别名:麻黄连翘汤(《医学纲目》卷三十一)。处方:麻黄6克(去节)连轺6克(即连翘根)杏仁6克赤小豆10克大枣12枚(擘)生梓白皮(切)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炙)功能主治:解表发汗,清热利湿。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
-
四君子加姜附厚朴汤
《此事难知》:组成:四君子4味各1两,生姜3钱,附子3钱,厚朴(炮制)3钱。主治:吐泻霍乱,四肢拘急,脉沉而迟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四君子加芍药高良姜汤
《此事难知》:别名:四君子加白芍药高良姜汤组成:四君子4味各1两,芍药5钱,良姜5钱。主治:吐泻转筋,腹中痛,体重,脉沉而细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四君子加白芍药高良姜汤(《准绳 类方》卷三)。
-
一物黄连泻心汤
《此事难知》:方名:一物黄连泻心汤组成:黄连。主治: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火热而脉反细小。用法用量:水煎服。呕者,加半夏;满者,加甘草;腹痛,加芍药;下焦寒者,加干姜;大便硬,加酒浸大黄。附注:用干姜、附子,先煎令熟,使热不僭也。后另煎黄连,与姜、附同用。
-
王好古
简介:王好古(1200?平生著述很多,有《阴证略例》(有论述伤寒阴证之论方,颇为详备)、《汤液本草》、《此事难知》、《医垒元戎》(十二卷,包括伤寒及杂证,并以十二经为纲,主张治病须脉证互参,始可处方)、《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斑疹论》、《伤寒辨惑论》、《伊尹汤液广为大法》等书。
-
传本
传本指病邪由经传入本腑。例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自汗,此病在经。后六七日不解,而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此邪入膀胱,为传于本腑之证。《此事难知》卷上:“太阳者,…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也,名曰传本。”
-
柏皮汤
《外台秘要》卷二引《集验方》:柏皮汤:别名:黄连阿胶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阿胶汤(《洁古家珍》)。热毒吐血。摘录:《直指》卷十三《圣惠》卷三十二:柏皮汤:处方:柏白皮1两,黄柏1两,蕤仁1两,黄连3分(去须),苦竹叶2握。主治:衄血、吐血、呕血等失血虚损,形气不理,羸瘦不能食,心忪少气,燥渴发热。
-
防风当归散
《瑞竹堂经验方》卷五:防风当归散:处方:防风15克甘草节15克赤芍药15克绵黄耆15克当归白芷各15克左缠藤75克皂角刺75克肉桂15克或3克(阴证用15克,阳证用3克)大黄15克或3克(阳证用15克,阴证用3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主热毒疮疖。附注:防风当归汤(《医学正传》卷五)、防风当归饮(《证治汇补》卷三)。
-
桂枝加当归芍药汤
别名:桂枝加归芍汤处方:桂枝汤加当归、芍药。功能主治:肾疟,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用法用量:桂枝加归芍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摘录:《此事难知》
-
桂枝加葛根瓜蒌汤
别名:桂枝加葛根瓜萎根汤处方:桂枝2钱半,芍药2钱半,葛根2钱半,栝楼根2钱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柔痉有汗。《普济方》有生姜七片、大枣二枚。《伤寒广要》有甘草。摘录:《此事难知》
-
建中加附子当归汤
处方:桂枝1两,当归3钱,芍药2两,甘草半两,胶饴半升,生姜1两半,附子3钱(炮),大枣6个。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吐泻转筋,四肢厥冷,脉微缓者。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3盏,煮至1盏半,去滓,下胶饴两匙,煎化服。摘录:《此事难知》
-
建中加木瓜柴胡汤
别名:建中加柴胡木瓜汤处方:桂枝2两半,芍药3两,甘草1两,胶饴半升,生姜1两半,大枣6个,木瓜5钱,柴胡5钱。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吐泻转筋,胁下痛,脉弦者。用法用量:建中加柴胡木瓜汤(《医碥》卷七)。摘录:《此事难知》
-
姜附赤石脂朱砂丹
别名:朱砂丹、姜附赤石脂丸处方:附子半两,生干姜半两(不炮),朱砂1两(另研),赤石脂1两半(水飞)。功能主治:小便数而不禁,怔忡多忘,魇梦不已,下元虚冷,遗尿,精滑,或阳虚精漏不止,或肾气虚寒,脾泄肾泄。用法用量:朱砂丹(原书同卷)、姜附赤石脂丸(《赤水玄珠》卷十三)。摘录:《此事难知》
-
王进之
王进之即王好古。平生著述很多,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此事难知》、《医垒元戎》、《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斑疹论》、《伤寒辨惑论》等书。凡本经病症选用本经原穴进行治疗者,谓之拔原法。如肺经病取太渊,肝经病取太冲等。此法为元代医家王海藏所倡用,故又称王海藏拔原法。
-
王海藏
王海藏即王好古。通经史,好医方,曾跟随金代名医李东垣学习,精通医学,为赵州医学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著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医垒元戎》、《汤液本草》、《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斑疹论》、《伤寒辨惑论》等书。拔原法为取穴法之一。如肺经病取太渊,肝经病取太冲等。
-
六脏
六脏:1.六脏指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见《此事难知》卷上。《难经·三十九难》:“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
太阳六传
太阳六传为太阳病的六种传经情况,包括传本、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误下传、循经得度传。《此事难知》卷上:“太阳者…太阳传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传,…太阳传少阴肾水者,名曰表里传,…太阳传太阴脾土者,名曰误下传,…太阳传厥阴肝木者,为三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循经得度传。”
-
杂类名方
《杂类名方》为《济生拔粹》系列丛书之一。元·杜思敬辑。刊于1308年。是中医丛书较早的一种。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
-
阳证发癍
概述:阳证发癍为病证名。又名阳癍。病因病机:多由邪热熏灼营血所致。《阴证略例》:“阳证发斑有四,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热病发斑,有温毒发斑,斑斑如锦纹,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一则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而发斑也,当服元参、升麻、白虎等药。”
-
循经传
循经传为病机,亦作巡经传。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
-
巡经传
巡经传即循经传。循经传为病机。指外感热病按六经顺序传变所出现各经证候的传变方式。《此事难知·太阳六传》:“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巡(循)经传,为发汗不彻,利小便,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
-
巡经得度传
巡经得度传为病因病理学术语。见《此事难知》。伤寒由太阳经径传厥阴经,称巡经得度传。因其他阴经不上头部,只有厥阴肝经和督脉上行,与足太阳交于巅顶百会穴之故。
-
胸胁痛
出《素问·刺热论》。本症实证居多,由气机郁滞,痰饮瘀血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丹溪心法·胁痛》:“气郁而胸胁痛者,看其脉沉涩,当作郁治。《金匮翼》卷六:“肾气虚弱,羸怯之人,胸胁之间,多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
-
越经传
指伤寒不按六经的次序传变,即伤寒病的发展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经次序上有所跨越地进行传变。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
-
阳证发斑
又名阳斑。《阴证略例》:“阳证发斑有四,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热病发斑,有温毒发斑,斑斑如锦纹,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一则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而发斑也,当服元参、升麻、白虎等药。”方用犀角地黄汤、化斑汤、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等。
-
中脘痛
《此事难知》:“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黄芪汤类主之。”中脘痛,手不可近,寒痰积气为多,实者宜五积散,虚者宜加味香苏饮。”亦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
-
东垣十书
《东垣十书》为医学丛书名。刊于1529年。其中《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为李杲所著;其余《脉诀》、《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此事难知》、《汤液本草》、《医经溯洄集》、《外科精义》等7种为其他医家的著作。现存多种明刻本,十几种清刻本,还有日本刻本和石印本。
-
实热证
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寒邪入里化热;热证有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寒热证之分。
-
呕
呕吐(vomiting)为病证名。呕吐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此事难知·呕吐哕胃所主各有治平》:“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
-
哕
《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而已。”《证治准绳·杂病》:“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参见呃逆条。②指干呕。《此事难知》:“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医林绳墨》卷四:“盖哕者,有声无物之谓,乃干呕也。”《医经溯洄集》以哕为干呕之剧者,详见干呕条。
-
大头痛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表里传
表里传太阳表证直接传变为少阴里证。见《此事难知·太阳六传》。《证治准绳·伤寒》:“太阳传少阴肾水,名曰表传里。为病急当下而反不攻不发,所以传里也。”阳明经与太阴经为表里,少阳经与厥阴经为表里(见《素问·热论》王冰注),故凡相为表里之阳经与阴经的传变,亦称为表里传。参见传经条。
-
薄荷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薄荷汤:处方:荆芥穗、盐(炒),各三斤;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此事难知》:方名:薄荷汤组成:薄荷1两,葛根半两,炙甘草半两,防风半两,人参7钱半。《痧胀玉衡》卷下:方名:薄荷汤别名:二号姤象方组成:薄荷1钱,香薷1钱,连翘1钱,紫朴7分,金银花7分,木通7分。
-
大神术汤
处方:苍术4两(制),羌活1两,防风1两,川芎1两,黄芩半两,枳壳(1作枳实)半两,甘草半两,白芷1两半,石膏2两,细辛3钱,知母7钱。功能主治:四时伤寒。用法用量:水煎,欲汗之,热汤投服。注意:非发热而渴,不可用石膏、知母;摘录:《此事难知》
-
地芝丸
《东垣试效方》卷五方之地芝丸:别名:万寿地芝丸、地黄丸处方:生地黄(焙干)4两,天门冬(去心)4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甘菊花(去枝)2两。大除风热。然肾为主水之脏,肺为生水之源,故以生地大补肾水,天冬润养肺金,使之金水相生,则肝得所养;菊花得金水之精,专入肝经,能祛风于外;
-
桂枝加芍药防风防己汤
处方:桂枝1两半,防风1两,防己1两,芍药3两,生姜1两半,大枣6枚。制法:上锉细。功能主治:痉病,发热、脉沉细而腹痛者。用法用量:每服1两,以水3盏,煎至1盏半,去滓温服。摘录:《此事难知》
-
麻黄加独活防风汤
别名:麻黄加独防汤处方:麻黄(去节)1两,桂枝1两,甘草半两,杏仁25个(去皮尖),独活1两,防风1两。制法:上锉细。功能主治:刚痉。发热无汗,恶寒。用法用量:麻黄加独防汤(《伤寒全生集》卷四)。摘录:《此事难知》
-
小柴胡加防风汤
《此事难知》:方名:小柴胡加防风汤别名:柴胡加防风汤组成:柴胡2两,人参5分,半夏(制)6分,黄芩3分,生姜7两半,甘草7两半,防风1两,大枣3个。主治:少阳风痉,汗下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脉弦者。制备方法:上锉。本方方名,《赤水玄珠》引作 柴胡防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