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廪之官
仓廪之官为人体器官名。谷藏为仓,米仓为廪;仓廪,为贮藏粮食的仓库。故仓廪之官,指脾胃。喻脾胃有如粮食仓库,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供应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张景岳注:“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
-
中宫
中宫指脾胃。《脾胃论》:“津液至中宫变化为血也。”脾胃属土而居中,故称之为中宫。
-
资生廓
资生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据相应脏腑的功能予以命名。由于脾胃具有腐熟水谷,吸收运送营养物质,增补元气的功能,人体赖以生存,故名资生廓。《目经大成》卷一有:“脾胃相为表里,主腐熟水谷,保合太和,司培元气,曰资生廓。”
-
小儿风痢
小儿风痢为病证名。见《医学纲目》。风毒内袭小儿脾胃而致的痢疾。其特点是便下黄褐色,与疳泻颇相类似,但风痢粪便不臭为异。治宜祛脾胃风毒,用泻黄散送下香连丸。
-
沙斑鸡
拼音名:ShāBānJī别名:毛腿沙鸡、沙半斤、沙半鸡来源:鸽形目沙鸡科毛腿沙鸡Syrrhaptesparadoxus(Pallas),以肉(去毛及内脏)入药。生境分布:我国西部及东部地区。功能主治:补益脾胃。主治脾胃虚寒,肢体倦怠。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舌中
舌中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舌中即舌心,舌的中心部分。属脾胃。《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因此,舌中与脾胃之关系较为密切,临床辨证用药须予斟酌。
-
伤食吐泻
伤食吐泻为病证名。指小儿伤食所致的吐泻。多因脾胃嫩脆,乳食失节,壅塞脾胃而引起。《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泻也。”治宜消食导滞。用胃苓汤加减。
-
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等各种饮食失调因素而导致内伤。通常包括饮食失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酒无度,或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等。饮食所伤直接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并可并发他病,是内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参见伤食、五味过伤各条。
-
少食而肥
少食而肥为病证名,指食纳虽少但体肥胖的病证。《脾胃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
补脾胃汤
处方:人参8分,黄耆1钱,白术1钱,苍术8分,莲肉1钱,麦芽1钱,陈皮8分,草蔻8分。功能主治:补脾胃。主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脉症正宗》卷一
-
多食易饥
概述:多食易饥为症状名。病因病机:《幼科发挥》:“儿有多食而易饥者,此脾胃之邪热甚也。”治疗:治宜泻脾胃之火。用三黄枳实丸。
-
气衰呕吐
气衰呕吐为病证名。见清·罗应章《经验医库》:“气衰呕吐,是脾胃气虚不化。”症见呕吐,面白唇淡,形寒胃冷,口渴不欲饮水。治宜健脾益气。用加减六君子汤。脾胃气虚不化所致。
-
温补脾胃
温补脾胃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补脾健胃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胃阳虚证的治法。
-
脾胃不和证
脾胃不和证为证候名。指气机阻滞,脾胃失健,以脘腹痞胀,或胃脘嘈杂,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嗳气肠鸣,大便不调,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湿阻·湿困脾胃证
湿阻·湿困脾胃证(dampobstructiondiseasewithsyndromeofdampnessretaininginspleenandstomach)是指湿邪困阻脾胃,以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黏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淡,苔白腻,脉濡滑等为常见症的湿阻证候。
-
脾为后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是指人出生以后,生长发育等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
脾泻饭匙丸
《摄生众妙方》卷五:方名:脾泻饭匙丸组成:饭匙干末1斤,莲肉(去心)半斤,怀庆山药(炒香,各为末)半斤。主治:霍乱。内伤脾胃。制备方法:以饭匙未,量取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四物加曲汤
《医林纂要》卷九:组成:四物汤加神曲(炒)8分,砂仁8分。主治:麻疹愈后,脾胃虚热不能食者。各家论述:四物以养阴,而平其虚热;神曲、砂仁以化气,而复其元阳。
-
陈肃卿
陈肃卿为针灸名医。王乐亭的老师。王乐亭为现代针灸家。河北香河人。针灸名医陈肃卿的弟子。临床上对中风、外伤性截瘫、脾胃疾病有一定研究。曾任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等职。
-
腹痛·气虚证
腹痛·气虚证(abdominalpainwithqideficiencysyndrome)又称气虚腹痛,是指脾胃气虚,以时时腹痛,按之稍减,面色萎黄,言语轻微,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腹痛证候。
-
诸阳之本
诸阳之本人体部位名。指四肢。因脾主四肢,四肢禀气于脾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足阳明胃经行气于三阳,故称四肢为诸阳之本。《素问·阳明脉解》:“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
舌起芒刺
舌起芒刺为舌象。舌苔隆起如刺状。为热极之象。邪热越盛,芒刺越多,一般多为胃实热;有时也可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区分邪热所在,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热,舌边芒刺为肝胆热。
-
四苓六一散
《麻症集成》卷三:组成:赤苓、猪苓、泽泻、江壳、滑石、甘草、车前。主治:水入脾胃,白沫泄泻。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
摩腹
摩腹导引功法名。揉摩腹部。有健脾胃、助消化等效用。《理瀹骈文》:“调中者摩腹,寓太和之理。”“饭后摩腹,助脾运免积滞也。”
-
娄居中
娄居中宋代医家。东虢(今河南荥泽)人。卖药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为人治病,重视调理脾胃,强调食治则身治。撰《食治通说》,已佚。
-
王凤梧
王凤梧清代医学家。字鸣冈,号林山。江苏吴县人。精于医理,曾撰有学术论文《辨脾胃升降》,刊于《吴医汇讲》,于当时有一定影响。
-
少食易饱
少食易饱为病证名。脾胃受纳不佳的病证。出《幼科发挥》:“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之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用异功散合小建中汤加减。
-
脾王不受邪
脾王不受邪王,通旺。指脾胃健旺则正气充足,不易受病邪侵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
红中焦黑舌
红中焦黑舌为舌象。红色舌,中央有焦黑苔,主里热实证,尤以脾胃为甚。多因瘟毒内结,急用苦寒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
汤粥
《饮膳正要》卷一:组成:羊肉1脚子(卸成事件)。功效:补脾胃,益肾气。用法用量:上件熬成汤滤净,次下粱米2升作粥,熟,下米、葱、盐,或下圆米、渴米、折米皆可。
-
苡仁赤小豆汤
《外科集腋》卷二:组成:苡仁、赤小豆、防风、甘草。主治:脾胃感受风邪,内虚不能收摄之唇瞤动。
-
王乐亭
王乐亭为现代针灸家。河北香河人。针灸名医陈肃卿的弟子。临床上对中风、外伤性截瘫、脾胃疾病有一定研究。曾任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等职。
-
小儿胃热吐泻
小儿胃热吐泻为病证名。《活幼心书》:“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治宜彻热,用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
舌心
舌心即舌中。舌中即舌心,舌的中心部分。属脾胃。《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
-
温中散寒剂
温中散寒剂(formulaforwarminginteriorfordispersingcold)是指以温里祛寒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脾胃阳虚阴盛证的温里剂。
-
红中通尖黑干舌
红中通尖黑干舌为舌象。舌边红,中央有黑干苔通尖之象。为脏腑实热之候,尤以心肺脾胃为甚,急用清热泻下,以解里热(见《伤寒舌鉴》)。
-
睑中生赘
睑中生赘病证名。系指睑内生赘如粟如黍,或有血块的病证。本病之病因为脾胃积热积瘀,故治宜活血清热。用赤芍、丹参、牛黄等药。
-
猪舌汤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方名:猪舌汤组成:好猪舌1个,茯苓1两。主治:脾胃凝痰,口吐清水。用法用量:上药同煎服。
-
李怀德
李怀德即李培卿。李培卿为近代针灸家。字怀德。上海嘉定人。崇《内》《难》,精针灸,临证重脾胃虚实,治多奇中,针刺手法强调慢针细捻,补虚泻实,自成一家。
-
肝气横逆
肝气横逆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肝气横逆侵犯脾胃的病理变化。
-
白厚干苔舌
白厚干苔舌指舌苔白厚而干燥的舌象。为脾胃热滞或邪在少阳之证(见《辨舌指南》)。
-
山药天花粉汤
处方:山药天花粉各30克制法:将山药、天花粉同煎汤。功能主治:补脾胃,生血。适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法用量:每日分2次服完。摘录:《民间方》
-
红内黄星舌
红内黄星舌为舌象。纯红舌满布黄色星点。为湿热薰蒸脾胃,将发黄疸之候,宜清热利湿退黄。
-
土轮
土轮为人体部位名,眼科五轮之一。茹十眉《五官病》:“胞睑属脾,为土轮。”土轮即肉轮。肉轮出自《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土轮,即眼睑。《银海精微》:“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故眼睑疾患多与脾胃有关。
-
三管
三管为任脉的上脘、中脘、下脘三穴合称。管,与脘通。见《脉经》。《脉经》:“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白薇圆,针灸三管。”
-
气分寒
气分寒为病证名。指寒在气分者,多与素体脾胃阳虚有关。宜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之类。
-
滋补脾胃
滋补脾胃为治法。指用具有滋阴补脾养胃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胃阴虚证的治法。
-
温中散寒
温中散寒为治法。指用具有温补脾胃阳气、散寒和中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胃阳虚证的治法。
-
绦虫病·脾胃气虚证
绦虫病·脾胃气虚证(taeniasis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虚弱,感染绦虫,以纳食减少,腹胀便溏,消瘦乏力,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绦虫病证候。
-
脚汗
脚汗证名。见《医学纲目》卷十七。因脾胃湿热而致者,足心热而不时汗出。脾胃虚寒者,足心冷汗时出。参见手足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