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准
概述:鼻准:1.人体部位名;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酒渣鼻、鼻疮等一切鼻疾及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等。在纤维胃镜检查中,针刺素髎穴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同时胃蠕动明显减弱,幽门呈较长时间开放。
-
面王
概述:面王: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酒渣鼻、鼻疮等一切鼻疾及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等。在纤维胃镜检查中,针刺素髎穴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同时胃蠕动明显减弱,幽门呈较长时间开放。
-
鼻尖
鼻准(nasalapex)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见《医学入门》)、鼻尖、面王(《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督脉所过,素髎所在。又称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准头
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酒渣鼻、鼻疮等一切鼻疾及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等。在纤维胃镜检查中,针刺素髎穴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同时胃蠕动明显减弱,幽门呈较长时间开放。
-
天牝
天牝为人体部位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为肺窍,又曰天牝。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鼻孔
禾髎所在。《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又称明堂。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呼吸、嗅觉器官。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之所属。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天柱
所属部位:项部天柱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天柱穴穴位解剖:天柱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天柱穴主治头痛,鼻塞,咽喉肿痛,项强,肩背痛。位于项部正中线,自枕骨下方至第七颈椎棘突一线。
-
鼻翼
鼻翼为人体部位名。手阳明大肠经所过,迎香所在。又名明堂。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
-
王宫
概述:王宫:1.鼻;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王官在于下极。”出《东医宝鉴》卷一:“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
-
玄门
明·虞搏《医学正传》:“鼻通天气曰玄门。”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赤鼻
概述:赤鼻为病证名。小儿脾胃实热所致鼻色赤:小儿鼻色赤,乃脾胃实热,治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宜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治之(《证治准绳》)。中医称之为酒皶鼻、酒齄鼻、酒齇鼻、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
-
葛花汤
处方:葛根面、小豆花、藿香叶、白豆蔻、益智仁、缩砂仁、香附子、车前子、葛花、葛蕊、白檀、木香、丁香、沉香、橙皮、陈皮、姜屑、官桂、白术、泽泻、茯苓、人参、甘草各等分。或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之。功能主治:上下分消酒湿。用法用量:服毕,但鼻准微汗,即解。摘录:《济阳纲目》卷十一
-
还原再造丹
处方:首产男胎紫河车1具(先用竹刀刮去血,新汲水洗净,炙干,再用甘草8两,人参5钱煎水3碗,慢火煎至1碗,将河车放瓷器内收干,即将瓷器封好,外用黄泥固济,入炭火煅红,冷定,取出如乌金纸色收贮。制法:上药各为细末,再研匀,老米饭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杨梅结毒恶疮,烂去鼻准,并烂脱阳物。
-
螳螂子
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故名。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以鼻准部为显。宜暂停吮乳6-8小时,将乳汁挤出,用滴管或小汤匙喂儿,即可自愈。如硬块不易消退,可用冰硼散涂齿龈,每日二三次,切忌割治。②即桑螵蛸的别名。
-
红鼻
概述:红鼻为病名。即酒齇鼻。古名鼻赤。《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又名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病因病机: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治宜清热凉血,宣肺散结。内服凉血四物汤或枇杷清肺饮。形成鼻赘时内服通窍活血汤或用手术切割。早期外用颠倒散凉水调搽。
-
清肺饮子
《兰室秘藏》卷下:清肺饮子:别名:清肺散(《证治准绳·类方》卷六)。水煎,食后服。《卫生宝鉴》卷八:方名:清肺饮子别名:清肺散组成:白芍药5分,人参4分,升麻4分,柴胡4分,天门冬3分,麦门冬(去心)3分,陈皮2分半,甘草2分(生),黄芩2分,黄柏2分,甘草(炙)2分。先服此清热止血,后服逍遥散加减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