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虚元鉴
理虚元鉴虚劳(结核病)治疗专书。明·汪绮石撰。即虚劳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并分为阳虚与阴虚二种类型的理论。卷下记述虚劳方剂及其药物应用等。汪氏治虚劳,阴虚主清金保肺,阳虚主建中扶脾。对虚劳的辨证、审脉、立法、处方均有独到之处。现存乾隆等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内经遗篇病释
《内经遗篇病释》为《世补斋医书》系列丛书之一。清·陆懋修撰。刊于1884年。包括《重订傅青主女科》3卷,《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5卷,《重订绮石理虚元鉴》5卷,《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12卷(原书6卷,另6卷包括王氏所撰《伤寒论附余》2卷,《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回澜说》、《时节气候决病法》各1卷)。
-
汪绮石
汪绮石明代医家。世称绮石先生,履贯欠详。尝著《理虚元鉴》,现有刻本行世。
-
治虚三本
治虚三本指治疗虚劳病证的三个重要脏器。《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肾治脾,治虚之道毕矣。”
-
治劳三禁
治劳三禁出《理虚元鉴》。指治疗虚劳病证的三种禁忌。即禁用燥烈、伐气、苦寒的药物。
-
世补斋医书
《世补斋医书》为中医学丛书。续集为陆氏校刊的医书,共4种,25卷。包括《重订傅青主女科》3卷,《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5卷,《重订绮石理虚元鉴》5卷,《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12卷(原书6卷,另6卷包括王氏所撰《伤寒论附余》2卷,《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回澜说》、《时节气候决病法》各1卷)。
-
软懒症
软懒症证名。见《理虚元鉴》。因伤食劳倦,思虑过度或房室不节,致脏腑内伤,复感外邪而成。证见四肢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思饮食,或见恶寒发热、脉沉迟软弱。迁延日久,则见黄肿、痰嗽、潮热等症。治宜先去病邪,再益气养血。起于忧惊思虑者,以交固心肾药善后。参见虚劳、虚损条。
-
陆懋修
陆懋修清代医家。著成《世补斋医书》,包括《文集》、《不谢方》、《伤寒论阳明病释》、《内经运气病释》、《内经运气表》、《内经难字音义》。且重订及校正《傅青主女科》、《广温热论》、《理虚元鉴》、《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合为《世补斋医书续集》。
-
干咳
又名干咳嗽、干嗽。干咳的治疗:《景岳全书·杂证谟》:“干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枯涸而然。若脏气微寒者,非辛不润,故必先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子汤之类主之;若兼内热有火者,须保真阴,故必先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兼贝母丸之类主之。六味回阳饮,或理中汤,劫劳散,八味地黄丸。”
-
传症痨咳
盖肾水一虚,则相火旺动,相火上炎,则克肺金,肺受火邪所克,所以为咳,为嗽,为热、为痰,为喘息、为盗汗,为吐血,为衄血,为便血、尿血,为四肢倦怠,为五心烦热,为咽干声哑,为耳鸣、眼花,为遗精、便浊,为虫胀肿满,为一应难状之症。《世医得效方·痨瘵》以劫劳散治心肾俱虚劳嗽,阿胶丸治劳嗽并嗽血、唾血。
-
补元汤
《准绳·幼科》卷六:补元汤:处方:川芎1钱,当归1钱,白芍药(酒炒)1钱,熟地黄1钱,紫草(酒洗)7分,红花(酒洗)7分,陈皮3分,甘草3分,白术(土炒)1钱半。功能主治:产后产门不闭。《理虚元鉴》卷下:组成:生地、杞子、黄耆、白术、杜仲、牛膝、山药、茯苓、当归、甘草。用法用量:水煎去滓,不拘时服。
-
加味固本胶
处方:生地、熟地、桔梗、茯苓、天冬肉、玄参、川贝、百合、阿胶、紫菀、麦冬肉、甘草。制法:白蜜2斤收胶。功能主治:虚劳。摘录:《理虚元鉴》卷下
-
清金加减百合固金汤
《理虚元鉴》卷下:方名:清金加减百合固金汤组成:百合、桔梗、川贝、桑皮、杏仁、花粉、麦冬、茯苓、陈皮、生甘草。主治:虚劳久嗽。
-
内经难字音义
《内经难字音义》为《世补斋医书》系列丛书之一。清·陆懋修撰。刊于1884年。包括《重订傅青主女科》3卷,《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5卷,《重订绮石理虚元鉴》5卷,《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12卷(原书6卷,另6卷包括王氏所撰《伤寒论附余》2卷,《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回澜说》、《时节气候决病法》各1卷)。
-
清热养荣汤
《理虚元鉴》卷下:方名:清热养荣汤组成:柴胡、丹皮、地骨皮、生地、当归、白芍、元参、茯苓、麦冬肉、生甘草。主治:虚劳,内热骨蒸。用法用量:上加灯心30寸,河水煎服。
-
足软
概述:足软(flaccidityoffeet)为症状名。见《理虚元鉴·阳虚三夺统于脾》。治疗:《医学入门》卷五:“脚软,筋痛者,大补阴丸,去地黄,加白芍、知母、甘草,倍牛膝。”以独味杜仲,空心酒水各半煎服,日进清燥汤,下潜行散。”《类证治裁·脚气》:“风毒甚,头痛身热,肢节痛,或一脚偏软,小续命汤加木瓜。”
-
固本肾气丸
《墨宝斋集验方》卷上:固本肾气丸:处方:人参1两,麦门冬3两(去心),天门冬3两(去心),怀熟地3两(酒煮),怀生地2两(酒洗),泽泻1两(白煮),怀山药4两(炒),山茱萸2两(去核),牡丹皮2两(酒洗),白茯苓2两,枸杞子2两。主下元虚损,精气不固,或梦泄遗精,阴虚火动,水火不济,上实下虚,盗汗淋漓。
-
归养心脾汤
处方:人参黄耆白术芡实北五味甘草熟地枣仁茯神当归身山药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固精。治脾肾两虚,梦遗滑精。用法用量:水煎服。遗甚,加萸肉、莲须;思虑过度,加莲肉;不禁,加石莲、金樱膏;足痿,加牛膝、杜仲、龟版胶。摘录:《理虚元鉴》卷下
-
归养心肾丸
处方:生地、熟地、黄耆、白术、山药、芡实、茯神、枣仁、归身、萸肉、五味、甘草。功能主治:虚劳。心火盛,加石莲;寒精自出,加苁蓉、鹿茸、沙苑、菟丝;泄泻,加泽泻、莲肉;腰膝软弱,艰于步履,加牛膝、杜仲、龟鹿胶。各家论述:二地滋阴,当归养血,茯神、枣仁补心,耆、术、药、草调气补中,五味,芡实固精滋肾。
-
集灵胶
处方:天冬、麦冬、生地、熟地、玄参、桔梗、甘草。功能主治:虚劳内热骨蒸。用法用量:白蜜5斤收胶。摘录:《理虚元鉴》卷下
-
养心固本丸
《理虚元鉴》卷下:方名:养心固本丸组成:玄武胶(红曲炒珠)、鹿角胶(红曲炒珠)、萸肉、杞子、人参、黄耆、石莲肉(加肉桂1钱,同煮1日,去肉桂)、白术、甘草、枣仁、地黄、淮牛膝。主治:梦泄滑精,体倦骨痿,健忘怔忡,久而成劳者。制备方法:炼蜜为丸服。
-
养心固肾汤
《理虚元鉴》卷下:方名:养心固肾汤组成:生地、当归、茯神、山药、芡实、萸肉、陈皮、甘草、五味、石莲肉。主治:漏精。用法用量:河水煎,空心服。
-
清金养荣丸
《理虚元鉴》卷下:方名:清金养荣丸组成:生地、麦冬肉、花粉、川贝、元参、白芍、茯苓、地骨皮、丹皮、甘草。主治:虚劳。用法用量:口服。制备方法:将生地用薄荷汤煮烂,捣胶,加炼蜜为丸。
-
虚劳发热
初病症见夜热内热虚热,本病乃为骨蒸内热潮热,治宜养阴清热,疏邪润燥(见《理虚元鉴》卷上)。《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发热,未有不由瘀血者。”为虚中实证,治以活血化瘀为主,用大黄(庶^虫)虫丸等方。参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热、劳热,潮热、骨蒸等条。
-
百部清金汤
概述:百部清金汤为方剂名,出自《理虚元鉴》卷五方。处方:百部、地骨皮、麦门冬、茯苓、人参、桔梗、牡丹皮、炙甘草。百部、骨皮、人参、麦冬、桔梗、生地、丹皮、芍药、茯苓、甘草。功能主治:主治尸疰。用法用量:水煎服。
-
固金养荣汤
处方:桔梗、桑皮、川贝、茯苓、百合、杏仁、陈皮、甘草。功能主治:血虚痰火。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固金养荣丸”。摘录:《理虚元鉴》卷下
-
胶菀清金汤
处方:紫菀、犀角、桔梗、生地、白芍、丹皮、麦冬、玄参、川贝、茯苓、阿胶、甘草。功能主治:咳嗽痰中带血。摘录:《理虚元鉴》
-
胶菀犀角汤
处方:紫菀、犀角、地骨皮、百部、白芍、丹皮、麦冬、玄参、川贝、茯苓、阿胶、甘草。功能主治:劳嗽吐血。摘录:《理虚元鉴》
-
清金甘桔汤
《理虚元鉴》卷下:方名:清金甘桔汤组成:桔梗、川贝、麦冬肉、花粉、生地、元参、白芍、丹皮、粉甘草、灯心。主治:虚劳干咳。用法用量:河水煎服。
-
清金百部汤
《理虚元鉴》卷下:方名:清金百部汤组成:桔梗、元参、川贝、百部、生地、麦冬、丹皮、白芍、生甘草、地骨皮、灯心。主治:虚劳久嗽。加减:喘急,加白前、海粉、竹茹;如痰吐稠粘,脾肺火盛,加清金散、竹茹、花粉。
-
獭爪丸
《理虚元鉴》卷下:方名:獭爪丸组成:獭爪(醋炙,为末)、獭肝(阴干)、生地黄、龟版、麦冬、沙参、银柴胡、地骨皮、百部、牡丹皮、桔梗、炙甘草。主治:传尸痨。用法用量:每服5-7分,入煎剂融化送下。制备方法:研末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