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缚
夹缚为正骨固定方法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夹缚,用杉木皮数片,周回夹紧缚,留开皆一缝,夹缚必三度,缚必要紧。”指用于四肢骨折整复后的外固定。
-
夹板固定疗法
概述:夹板固定疗法为治疗骨折外固定的方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关于骨折: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骨断
骨断病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数处如指骨断,止用苎麻夹缚;腿上用苎麻绳夹缚,绳如钱绳许大。”又有数处论及“筋骨寸断”,“骨断筋碎”,“骨碎筋断”,“筋骨碎断”,“两胫俱断”,“一胫断”等等。皆骨折之谓。
-
接骨膏
摘录:《普济方》卷三一五《理瀹》引《福本集灵》:接骨膏:处方:川乌、草乌、大黄、当归、生地、红花、大戟、芫花、甘遂、甘草、刘寄奴、紫荆皮、灵脂、地鳖虫、雄鼠粪、上肉桂、山甲、发团、野麻根、麻油2斤半,桐油24两(熬),乳香1两,没药1两,血竭1两,阿魏1两,桃枝49寸,柳枝49寸,槐枝49寸,桑枝49寸。
-
臑骨伤
指臑骨因外伤而折断者。见《医宗金鉴》卷八八。多因跌打、坠撞而伤。通常易发生在肱骨头部,其它干部、髁部等处骨折亦可发生。症见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并有骨声,上臂内侧可见瘀斑。甚则出现假关节。折端有移位者,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用药可参见骨折条。
-
内外踝伤
内外踝伤为病名。其证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感剧烈,活动受限,甚则足内翻或外翻畸形。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肿痛减轻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服健步虎潜丸,并配合功能锻炼。若有踝关节脱臼,甚或骨折者,证治参见骨关节骨折、脱臼之病处治。可手法复位至功能位置,作夹缚固定,局部外用热熨、消肿止痛剂即可。
-
胫腓骨干双骨折
是指以患肢疼痛剧烈、肿胀、功能障碍,触摸压痛明显,纵轴叩击痛,能触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等为主要表现的胫骨结节、腓骨小头以下及胫腓骨远端内、外踝以上骨折。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
-
趾骨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颈椎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胸椎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腰椎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掌骨伤
掌骨伤折之病证。见《伤科汇纂》卷六。其病多因跌打、压撞所致。可见一骨或数骨伤折,以第一和第五掌骨骨折为多见。症见伤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其折端处有陷下或突起畸形,触摸时可闻及骨声,手指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
-
跟骨伤
跟骨伤折之病证。见《跌损妙方》。多因坠跌,压砸所致。症见足跟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横径变宽,功能障碍,严重者步履艰难,或不能行走及站立。治宜在麻醉下手法复位,夹缚固定。后期配合功能锻炼。用药参见骨折条。
-
枣豆膏
《仙拈集》卷二:方名:枣豆膏组成:巴豆3粒,红枣1枚。主治:腰胁痛。用法用量:捣烂,夹缚脐上。
-
鹗骨
原形态:鹗(《纲目》),又名:睢鸠(《诗经》),王睢(《尔雅》),沸波(《淮南子》),鱼鹰(《禽经》),下窟乌(《理伤续断秘方》),雕鸡、食鱼鹰(《纲目》)。头顶和颈后羽毛白色,有暗褐色纵纹;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形较大。附方:接骨:下窟乌骨(烧存性)、古铜钱(煅,醋淬七次)等分。在上食后服。
-
掌骨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指骨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神授方
《医统》卷七十九:方名:神授方组成:鲜生地黄2斤,糟姜瓜旧槽1斤,生姜4两,赤小豆半斤。主治:伤筋闪骨痛甚。用法用量:同炒热,以帛裹罨伤处,夹缚定,不3日而安。制备方法:上捣烂。
-
正骨范
《正骨范》为书名。一名《中国接骨图说》。日本·二宫彦可撰。刊于1808年。作者鉴于近代西医正骨惟重器械而不讲手法,遂据吉原杏荫之正骨手法,结合自家经验,编纂而成。上卷收正骨总论、脉症治法、用药法、夹缚固定法等;下卷载正骨手法,并详论母法15则,子法36则,收医方66首。方论有序,文图并茂。建国后有排印本。
-
压垫
压垫为正骨辅助器械。为夹缚固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防止骨折复位后再移位和矫正成角、侧方移位的骨折。取材要求质地柔韧,有一定形状和支持力,以能吸水的毛边纸或棉花为宜。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的压垫。常用的有平垫、塔形垫、梯形垫、分骨垫、葫芦垫、横垫等。
-
趾骨伤
指脚趾骨之伤折者。见《疡科选粹》卷八。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可见有畸形或闻及骨声,功能活动受限。治宜在麻醉条件下手法复位,夹缚固定。恢复初期应以活血祛瘀消肿为主,可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服展筋丸、小活络丹,并可用五加皮汤外洗,亦须适时配合功能锻炼。
-
鸾胶散
处方:黄狗头1个(去毛)。制法:以纸筋泥固济,用火烧,候烟过,取出放冷,去泥为末。功能主治:散瘀血。主打扑伤损。用法用量:先用糯米罨成软饭,看所患大小,摊在纸上,厚一指,以狗头末1分,桂末2分,煅了牡蛎末3分,和匀掺在上,乘稍热裹贴了。次用杉木板子夹缚。或用毡发坐子裹亦可。摘录:《百一》卷十三
-
裂缝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贴接骨膏。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
-
肱骨外上髁骨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
桡骨干骨折
是指以桡骨干局部疼痛、畸形,骨擦音明显,前臂活动受限,旋转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骨折。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
-
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骨关节脱位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后期恢复时宜培补肝肾,舒筋通络。又名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以外伤性为多见。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
-
彭氏黑龙散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方名:彭氏黑龙散别名:黑龙散组成:川山甲6两,丁皮6两,当归2两,百草霜、枇杷叶。用法用量:先煎葱汤药水淋洗,整顿平正,看热冷用姜汁或地黄汁调,或纸或帛随大小裹贴,有破留口,别用敛药;如骨断碎,斟酌夹缚,3日1次淋洗换药,不可去夹,以待骨续;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竹节骨折伤
竹节骨折伤为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竹节骨即指骨。指骨骨折伤之名。多因跌打、压撞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屈伸活动障碍,折端移位者,畸形明显。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内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或云南白药,肿消痛减后改服接骨丸或正骨紫金丹,用海桐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葛洪
葛洪为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此书中首次描述了沙虱(恙虫)病、天花病,记载了竹片夹缚术裹治骨折、食道异物取出及用狂犬脑髓外敷狂犬咬伤处以防治狂犬病发作等,均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成就。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
-
跗骨伤
脚部外伤所致跗骨伤折之病证。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跗骨即蹠骨,左右各五块。多因跌打,压轧所伤。通常以蹠骨基底部骨折最为多见,体部则次之。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可有骨声,脚部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
-
距骨骨折
概述:距骨骨折(fractureoftalus)为病名。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腕骨折
腕骨折病名。腕部骨关节伤折之病证。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该病多因跌打、压轧所致。或伤一骨,或伤数骨,临床以腕舟骨骨折为多见。证见受伤处肿胀青紫,疼痛,局部压痛明显,或腕缝错开,局部功能障碍。一般断端很少移位,如手向后翻贴于臂者,医者可双手握其手背轻轻回翻整复,并夹缚固定。
-
伤折
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