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证
兼证为病证名。兼证指感受病邪及其相应的证候分主次,次者为兼。《温热论》:“(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此风和湿均属温热的兼证。2.主证未除,又出现新证,新证即为兼证。兼证指病之主证未除,又出现新的症状,而整个病情仍以原来主证为主,后出现的病证为兼证。
-
七方
七方:七方即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重方)。例如,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痢疾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等。如疟疾取大椎、陶道、后溪、间使即是。
-
伤寒兼证析义
《伤寒兼证析义》为伤寒著作。清·张倬撰。本书所称伤寒兼证,不拘于六经病兼证范畴,包括伤寒兼杂病的多种情况。作者分析了中风、虚劳、内伤、宿食、头风、泻利、胎产等17种兼伤寒的病证,以问答方式,阐述这些伤寒兼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及治法。后附经脉、奇经、运气、方宜四篇。
-
臣药
概述:臣药(ministerdrug)又称辅药。是指方剂中辅助君药(或加强君药功效)治疗主证的药物。《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癍
《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关于阳癍、阴癍、虚癍、内伤发癍::阳癍:阳癍为癍的类型之一。治疗:治宜清热凉血、轻透癍毒,用化癍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蒂子、人中黄等。少气嗌干者,肺虚;
-
小方
方剂学·小方:小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方剂之小者。《儒门事亲》卷一:“小方之说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方,徐徐而呷者是也。3.病无兼证,药味须少,如汗法中的葱豉汤。针灸学·小方:小方主要体现在用穴少、手法轻、针具细、留针时间短等诸方面。
-
佐药
三是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臣药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二味足矣。
-
大方
概述:大方:1.方剂学七方之一;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盖治肝及在下而远者,宜顿服而数少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5.能治疗重病及下焦病。如下法中的大承气汤。针灸之大方·大方:大方指针灸之大方,主要体现在用穴多、手法强、针具粗、留针时间长等。
-
广温热论
《广温热论》即《广温疫论》。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卷三列里证证候41条;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
-
主辅佐使
主辅佐使即主药、辅药、佐药、使药。参见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是指方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杏仁是佐药,助麻黄平喘;
-
关耀南
关耀南为清末医家。江西清江人。研习《伤寒论》颇多体会,以为临证应先明主证,参以兼证,再参脉候,按法处方,治多获良效。撰有《伤寒论类证》10卷,《伤寒类脉》3卷,《伤寒类方》2卷。合为《澄园医类》(1886)15卷。
-
配穴
概述:配穴:1.辅穴;例如:腰痛的针灸治疗,一般取用肾俞、委中为主穴,配腰阳关以助阳散寒化湿,配阳陵泉舒筋,三阴交活血,太溪补肾等。例如:脾虚型子宫下垂,可以用固摄胞宫的穴位与益气升阳的穴位同用,如维道、气海、三阴交、百会等。古代文献中还有主客原络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等。
-
腰酸
《张氏医通·诸痛门》:“腰酸悉属房劳肾虚,惟有峻补。”方用金匮肾气丸、补肾丸、青娥丸、六味丸、八味丸加减。《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根据腰痛程度、部位、病因、症状的不同,有腰脊痛、腰背痛、腰胯痛、腰脚痛、卒腰痛、久腰痛及外感腰痛、内伤腰痛等。
-
主药
2.处方中针对主要病因或主要病机及其主要证候,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甘草是使药,调和诸药。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伤寒类证
概述:《伤寒类证》为书名。宋氏自称密受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全书将仲景397法,分证50门,共484法。用表格的形式列述了伤寒诸证及其兼证证治,并指明当用何方治疗。清·关耀南编。关氏所编《澄园医类》(共十五卷),以证候、脉象、方剂为纲,将《伤寒论》全部原文编录为类证十卷,类脉三卷,类方二卷。明·赵道震撰。
-
麻疹备要方论
《麻疹备要方论》麻疹专著。一卷。清·吴砚丞撰。刊于1853年。书中简要地介绍了麻疹的病原、脉证、各种兼证、禁忌以及备用诸法等。本书论述较为系统但过于简略,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麻疹集成
《麻疹集成》麻疹专著。二卷。清·朱楚芬撰。刊于1824年。卷上为麻疹总论及麻疹分期的辨证论治;卷下论麻疹的各种兼证及证治。全书共50余篇,均系集录整理前人的著作而成。现存初刻本。
-
痘学真传
《痘学真传》痘疹专著。清·叶大椿撰。刊于1732年。卷一论痘症病机及诊法;卷二为顺、逆、险三类痘病各十八朝的证治图解,共54图,俾读者临证时有借鉴和遵循。卷三兼证辨治;卷七方释;卷八药释。全书图文并茂、论述痘疹的证治全面而系统。选录古人论说并医案尤能开扩视野,加深对痘疹一病的认识。
-
葡萄疫
概述:葡萄疫(grape-likepestilence)为病证名。葡萄疫的病因病机:清·邵仙指出“热蕴于胃,伤及血阴”(见《伤寒指掌》)为其主要病机。用犀角地黄汤。治法首先清血中之毒,使毒不内犯;或以新订消癍活命饮(川大黄、黄芩、连翘、生甘草、山栀、苏荷、板蓝根、青黛、西洋参、当归、大生地、郁金、浮萍、紫菊花)治之。
-
林天佑
林天佑(?得家传,又精研《内经》、《金匮要略》等医籍,遂以医名世。尤精疟疾证治。尝以《内经》为经,仲景书为纬,兼收祖、父所遗之医案、证论,参入己见,撰成《秋疟指南》二卷(1910)。谓“秋疟”乃暑气与卫气相争,按其发热形式,又有寒热、单热之分,并详列变证、兼证及治方。1923年收入《三三医书》。
-
火邪经闭
火邪经闭为病证名。如肺被火刑,气壅热闭,以致经闭者,兼见喘嗽肩痛,治宜清金利气,方用清肺饮合地骨皮饮;虚者用清心莲子饮、补心丹;肝经火旺者,兼见胁肋刺痛,小腹火热上冲,治宜清血室之火,方用芩连四物汤合小柴胡汤;肾阴不足,火伏下焦而经血不通者,治宜滋阴壮水养血,方用知柏四物汤。
-
疔苗
疔疮走黄之先兆证候。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二。疔疮的兼证之一。一般于疔疮发生走黄之际,可沿经络走行寻得一根若芒刺者直竖其端,此即疔苗。在疔苗处针刺放出恶血,并行艾灸,即可宣除余毒,减轻走黄之险证。
-
辅穴
辅穴即配穴。配穴与主穴对举。又称辅穴。指协助主穴或加强主穴功效并具有治疗兼证作用的穴位。例如:腰痛的针灸治疗,一般取用肾俞、委中为主穴,配腰阳关以助阳散寒化湿,配阳陵泉舒筋,三阴交活血,太溪补肾等。
-
使药
概述:使药(envoydrug)是指方剂中具有调和诸药作用,或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的统称。分调和药、引经药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佐制药
概述:佐制药(supplementaryinhibitorymedicines)是指方剂中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佐药。君是指方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调和药
概述:调和药(harmonizingdrug)为方剂学名词。是指使方剂中药性不同的药物趋于协同作用的使药。《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麻疹·顺证
麻疹·顺证(caseofmeasleswithfavorableprognosis)是指病情发展符合一般规律,按疹前期、出疹期、疹回期顺利演变,无其他兼证,预后良好的麻疹。
-
万氏医贯
《万氏医贯》为儿科著作。明·万宁撰于1567年。前二卷列述胎原、初生诸病及五脏主病、兼证等,各病之后多附作者治案;末卷罗列上述二卷中的治疗方剂,多系家传效方。本书论理简明,不落窠臼;效方验案有章可循,于临床实用可资参考。现存多种清刻本。
-
痖瘴
痖瘴病名。瘴症证见神昏不能言者。如证见目上视,口噤,牙关紧闭,昏不知人,遗尿遗屎不能言者,宜以手重拿曲池、虎口、颊车、人中、亦知畏疼,不能出声叫哭,待热微时,稍能言语,为痰迷心窍,宜用青州白丸子,二陈合星附汤,或三生饮等方。亦可选用香附散、养正丹、苏感丸、正舌散、及血竭、麝香、南星、茯苓等药。
-
痈疽神秘验方
《痈疽神秘验方》痈疽验方专书。明·陶华撰。约成书于15世纪中期。本书收载根据痈疽的若干兼证制定内服和外用方共70余首,多属秘方或经验有效之方。后薛己将本书收入《薛氏医案》中,并附按语。
-
室女经闭成劳
室女经闭成劳病证名。未婚女子,由于忧思积虑,损伤心脾气血,以致经闭不通,常可出现诸虚劳损症状。如心伤则血逆竭,故神色败,经水先闭;脾虚则食少,肺阴虚而咳嗽,继之肾肝失养,发为多怒而毛发枯焦,筋骨痿弱等。治当益阴血,制虚火,切忌用凉血行血之药。宜先用柏子仁丸、泽兰叶汤等,并随兼证而作相应加减。
-
湿家
湿家是平素湿重患者的古称。多有身疼肢重,发热、头汗出,胸满,小便不利等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湿家之为病,一身尽,发热,身色如熏黄也。”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当以利湿为大法。结合兼证情况予以辨证论治。
-
溺白
《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在泉,客胜,甚则下白溺白。”《景岳全书·淋浊》:“溺白证如泔如浆者,亦多属膀胱水道之热,宜导赤散、徙薪饮之类以清之。若无内热而溺白者,多由饮食湿滞,宜小分清饮或苓术二陈汤减去干姜以燥之利之。若胞气不固而液浊不清者,此亦败精之属也,宜秘元煎或水陆二仙丹以固之。”
-
漏底伤寒
《伤寒全生集》卷一:“若身热面赤,足冷脉沉,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此为阴利寒证,俗呼漏底伤寒,医用四逆加人参、茯苓、白术、肉桂、肉果、砂仁、木通、灯心、升麻。”《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兼证》:“外感证一起,即直肠洞泻,不因攻下而自利者,世俗通称为漏底伤寒。然有协风、协寒、协热、协食之别。”
-
疠风头目眩晕
疠风头目眩晕证名。麻风病人兼头目眩晕之证。出《疠疡机要》上卷。多因肝肾阴虚所并发之兼证。若证见脾肺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证见肝肾阴虚者,则应内服六味地黄丸;若因阳虚所致者,可用八味地黄丸,若肝经湿热盛者,则应内服柴胡清肝散。
-
疠风小便不利
疠风小便不利证名。麻风病人兼见小便不利之证候。出《疠疡机要》上卷。多因疠风用药偏燥而出现的兼证,治宜滋阴血,方用四物汤加味。若见小便频数而短黄者,则应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二冬、五味子等以滋化源之品。
-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臣佐使为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使药,是引经药和调和药。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红炉点雪
《红炉点雪》为痨瘵(结核病)治疗专书。明·龚居中撰。刊于1630年。书中以肺肾阴亏,心肝火炽为痨瘵的病因、病理;以滋肾清肺,柔肝降火为主治原则。2主论痨瘵(痰火)的各种主证和兼证治疗;卷3介绍治疗方法与杂症补遗;卷4为痨瘵病的灸法禁忌及保健气功疗法。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及《医学大成》本。
-
湮尻疮
出《外科启玄》。即尿布皮炎。辨证分析湮尻疮因婴儿皮肤娇嫩,尿布如不及时换洗,局部皮肤被尿液、粪便活浸渍刺激而发。辨证论治外治法1、要勤换尿布,注意经常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2、可用地榆、金银花、苦参、马齿苋、九里明、火炭母等,选2~4味各30克,水煎后放置待温(不宜太热),外洗局部,再扑以六一散。
-
保婴百补汤
《痘疹金镜录》卷四处方当归、芍药、地黄、白术、人参、茯苓、山药、甘草。气虚证,加黄耆1钱,官桂少许;有兼证当审虚实随症加减。各家论述《痘学真传》:归、地、芍药以养血,参、术、茯苓、山药、甘草以补气,而补气之药俱入太阴,虽云气血兼补,实归重于脾,补脾胃则诸脏皆补,故曰百补。有热,加芩、连、木通;
-
佐助药
佐助药(supplementarydrug)是指方剂中协助君、臣药以治疗兼证与次要症状的佐药。
-
虚聋
《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四:“虚聋者肃肃作声。”由肾虚气血亏耗,或病后风邪乘袭所致。属阴虚者,宜滋阴补肾,用滋肾丸、四物汤、肾气丸等方;阳虚者,宜温阳补肾,用八味丸、益肾散、磁石汤等方。《医述·耳》:“虚聋由渐而成,必有兼证可辨;如面颊黧黑者,精脱;少气嗌干者,肺虚;目(目巟)善恐者,肝虚;
-
虚斑
《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兼证》:“若先由房劳太过,内伤肾阴,及凉遏太过,内伤脾阳,一经新感寒气,逼其无根失守之火,上熏肺经,浮游于皮肤而发斑点者,此皆谓之阴证发斑,亦谓之虚斑。急则益气固脱,用回阳急救汤。内伤肾阴,阴被阳消者,治宜滋阴补肾,用龟柏地黄汤,滋肾益阴煎。参见发斑伤寒、阴证发斑等条。
-
喜笑不休
又名喜伤。多因喜伤心,心火偏亢,痰热壅盛或心气大开,阳浮于外,经脉弛纵所致。前者法宜降火、清心、逐痰、定志,可用烧盐煎汤或二陈汤探吐,并以定志丸、黄连解毒汤加减;《张氏医通》:“若肾水亏涸,不胜心火而喜笑不休、寻作不安之态者,六味地黄丸;肝木过盛,上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柴胡清肝散。
-
广温疫论
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
-
湿热呕吐
定义:湿热呕吐为病证名。《症因脉治》卷二:“湿热呕吐之症,内热烦躁,口臭身热,面目黄肿,满闷恶心,闻谷气即呕。”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麻疹闭证
麻疹闭证病证名。如外感风寒,内热炽盛,饮食积滞,痰湿过盛等,都能使肺气受阻,腠理闭塞,影响麻疹的透发,出现疹当出不出,见点不透,或收没太快等证。宜宣肺透疹,结合兼证,佐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食导滞、清肺祛痰等法,随证施治。或用芫荽一把,加酒适量水煎,温擦皮肤,促使麻疹外透。
-
冷温
冷温病名。①又名春温伤寒、客寒包火。即指张仲景《伤寒论》所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病证。②温热病伏邪兼寒者。其证初起一二日必有头痛、发热、身痛、恶寒诸表证,又有烦躁、口苦、口臭之内热证。治热遗寒,复有呕、利、厥之忧(见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证疗法》)。
-
短气不足以息
指呼吸短促、上气微喘。《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盖短气有从素虚宿痰而来者,有从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为里实无疑。”临床上此证之虚实,当结合病史、体质、兼证等不同情况予以判定。参见短气、喘证等条。
-
产后单潮
概述:产后单潮为病证名。属感染邪毒者,因产后气血虚弱,邪毒直中胞宫,正邪交争,症见高热,口渴,汗出,腹痛拒按,甚则神昏谵语,皮肤出癍疹,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清热解毒汤(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妇产科学》: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花粉、地骨皮、大青叶、益母草、赤芍、蒲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