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科发挥
又名《家传幼科发挥秘方》、《幼科发挥大全》。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按照五脏主病的系统分别论述了多种儿科病证的诊断和治疗。有不少个人独到的见解,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治案及其家传的儿科秘方。建国后有排印本。
-
郑翥
郑翥清代医生。福建龙岩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随父至广东三水。因其幼弟多病,请佛山龚天锡诊治,其用方皆出万全《幼科发挥》。后得其书,加以校订,名为《幼科发挥大全》(一名《静观堂校正家传幼科发挥秘方》)四卷。
-
幼科发挥大全
《幼科发挥大全》即《幼科发挥》。又名《家传幼科发挥秘方》、《幼科发挥大全》。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按照五脏主病的系统分别论述了多种儿科病证的诊断和治疗。有不少个人独到的见解,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治案及其家传的儿科秘方。建国后有排印本。
-
万全
万全(15~撰述有《幼科发挥》、《育婴秘诀》、《广嗣纪要》、《痘疹世医心法》、《养生四要》、《保命歌括》等书,其著述可称为祖传和个人经验的汇集。世代均以医名,其祖为万杏坡、父万筐,医术高明,尤精儿科。计有《万氏家传保命歌括》(简称《保命歌诀》)三十五卷,旁征博引,详论内科之杂证;
-
泄痢发搐
泄痢发搐病证名。《幼科发挥》:“泄泻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虚弱者,此慢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后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胃气,泄痢不止,宜补涩之。”可见于中毒性痢疾迁延难愈者。治宜调脾健胃,用异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山药。
-
小肠泻
小肠泻为病证名,指小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幼科发挥》卷下:泻“自小肠来者,亦水谷注下而不分,则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肠为受盛之府,水谷到此,已变化而未尽变化也。”治宜泌别水谷,用五苓散,使水谷分利,则泻自止。
-
枕陷
枕陷病证名。出《幼科发挥》。即枕骨内陷。可由婴儿卧久所致。如兼囟陷,下凹成坑,则为禀赋不足,元气大亏的重证。参见囟陷条。
-
吐泻生风
吐泻生风为病证名。指长期呕吐、腹泻不止,引起脾虚而致的慢惊风。《幼科发挥》:“久泻不止,津液消耗,脾胃倒败,下之谷亡,必成慢惊,所谓脾虚则吐泻生风是也。”临床可见于中毒性消化不良的酸中毒病者。治以益胃养津为主。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
吐泻互作
《幼科发挥》:“吐出上焦,泻出下焦,乃肠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摄乎上下之间,吐泻互作者,乃脾之病也。”夏秋吐泻,饮水身热者,多属脾胃湿热,治以健脾化湿为主,宜胃苓汤加减;秋冬吐泻,面 白,足胫冷者,多属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健脾为主。宜理中汤、益黄散。
-
天钓似痫
天钓似痫为病证名,急惊风类症之一。见《幼科发挥》。天钓表现有壮热,惊悸,眼上视,手足抽掣,或啼或哭,喜怒不常,甚或爪甲发青等症状。由风热炽盛,窜扰经络所致。治宜和解风热。用羚角钩藤散或小儿回春丹。针刺丰隆、曲池、颊车、间使。
-
胎疾
胎疾病证名。又名胎证、胎中病。①《幼科全书》指婴儿满月以内有病者;②《幼科发挥》指小儿周岁以内有病者。多由胎禀不足,或儿母妊娠时调摄失宜以及胎毒等引起。前人在医籍文献所载如胎寒、胎热、胎肥、胎弱等,均属胎疾范围。
-
伤湿泻
伤湿泻为病证名。小儿秋季感受湿邪而引起水泻。《幼科发挥》:“秋月得之,伤湿泻也。其症体重,所下溏粪,谓之濡泻,宜渗湿补脾、利小便,,胃苓汤主之。或升麻除湿汤(升麻、柴胡、防风、神曲、泽泻、猪苓、苍术、陈皮、甘草、麦蘖)。”
-
脐风三证
脐风三证指脐风的三种危重证候。《幼科发挥》:“一曰撮口,二曰噤风,三曰锁肚。虽曰不同,皆脐风也。”
-
呕乳
呕乳病证名。又名溢乳、伤乳吐。指新生儿呕乳。《幼科发挥》:“初生小儿,胃小而脆,容乳不多,为乳母者,量饥而与之,勿令其太饱可也。”改进哺乳方法,或随年龄增长,一般就会消失。
-
内钓似痫
内钓似痫为病证名。出《幼科发挥》。急惊风类证之一。小儿内钓,表现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白者,即为此证。为寒气壅结所致。治宜温经散寒,用木香丸(《幼科发挥》)。
-
马脾风似痫
马脾风似痫为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小儿肺胀似痫。症见上气喘急,鼻翼扇动,两胁闷乱,喘喝声嘎,痰涎壅塞。病状险恶,宜急攻下,用牛黄散(《幼科发挥》)。
-
客忤似痫
客忤似痫病证名。见《幼科发挥》。急惊风类证之一。指小儿客忤,口吐青、黄、白沫,水谷挟杂,面色变易,喘息腹痛,反侧瘈疭,状如惊痫,眼不上窜。治宜镇惊安神,方同客忤条。
-
颈细
颈细证名。见《幼科发挥》。小儿颈细,多伴有头倾而无力。多由胎元不足,精血亏虚所致。治宜填精益髓,用补肾地黄丸(方见头软条)。
-
惊丹
《活幼心书》:“婴儿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然眼泡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向夜烦啼,或面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面不红者。始因居胎之时,母受重惊,惊邪伤胎,递相传袭;初发之时,散生满面,状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出没休息无定,次到颈项,赤如朱砂,名为惊丹。”《幼科发挥》:“先发搐后发丹,此名惊丹。
-
噤风
噤风脐风三证之一。见《仁斋小儿方论》。又名著噤。以牙关紧闭,口闭不开为主症。《幼科发挥》:“噤风证,牙关紧急,不能吮乳,啼声不出发搐者不治。”参见脐风条。
-
肝疳
五疳之一。又名筋疳、风疳。症状:主要症状为面目、爪甲发青,眼涩不能睁开,昏暗雀盲成为疳眼,同时伴有肚大筋青,体瘦,大便色青等。治疗: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
撮口
撮口为病证名,脐风三证之一,又名撮风、唇紧。一般妨碍吮乳,舌强唇青,面色赤黄,口涎痰满,气息喘促,啼声不出,甚至腹现青筋,二便秘结,身热多惊,手足抽搐。《幼科发挥》:“撮口证儿多啼,口频撮者,此脐腹痛也,可用雄黄解毒丸。”宜息风镇痉,用撮风散,以竹沥汤调服,外治以僵蚕末,蜜调敷唇口中。
-
哺乳疳
哺乳疳病证名。见《幼科发挥》。指哺乳失宜而致疳证。症见形体消瘦,毛发痿黄易脱,面色黄黯,腹部胀大,时有潮热,皮肤松弛,囟门低凹,头骨不合等症。由于小儿长期缺乏营养,或乳食伤脾,以致脾胃积热,灼损津液而成。治宜健脾磨积调气,用养脾消积丸。
-
哺露
哺露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①指哺露疳,多因胃弱所致。《幼科发挥》:“有胃热者,不能受乳而变化之,无时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治宜补益脾胃,用六君子汤加减。同时应注意调护,改进喂养方法。②即哯乳。
-
安虫丸
摘录:《幼科发挥》卷下《幼科发挥》卷三方之安虫丸:处方:莪术(醋煨)、木香、黄连、青皮、槟榔、使君子、白芜荑仁、白雷丸、苦楝根皮(白者可用,赤者有毒)各等分。摘录:《幼科发挥》卷三《育婴秘诀》卷四方之安虫丸:处方:木香、鸡心槟榔、使君子肉、白芜荑仁、绿色贯众、苦楝根白皮、虾蟆(烧存性)、夜明砂。
-
柏连散
《世医得效方》卷十:柏连散:处方:胡粉(炒)大柏(炙)黄连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治面上热毒恶疮。功能主治:蛊痢。或用热水调2钱服亦可。摘录:《奇效良方》卷十三《幼科发挥》卷二:方名:柏连散组成:生黄柏、生地黄各等分,白槟榔减半。用法用量:以面脂或猪脂调敷,1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
-
补脾丸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百一》卷六:补脾丸:处方:白术1两,赤石脂1两,肉豆蔻(面裹,煨)1两,川厚朴1两(去粗皮,姜汁涂炙),川白姜(炮)1两,荜茇(炒)半两,神曲(炒)半两,麦糵(炒)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功能主治:滑泄。主治:滑泻,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老人、弱人脾泄、飧泄。
-
肝疳丸
处方:五灵脂、夜明砂、龙胆草、天麻、干蟾头、全蝎2个,蝉退、川芎、芦荟、黄连、青黛、防风。制法:上为细末,猪胆汁浸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肝疳,肌肉削瘦,目胞赤肿,翳生泪多,白膜遮睛,泻多青色。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薄荷汤送下。摘录:《幼科发挥》卷四
-
诃附丸
处方:诃子肉、灶心土、黑附子。制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小儿飧泄。用法用量:用米汤送下。摘录:《幼科发挥》卷四
-
加减八珍丸
处方:八珍汤去川芎、白术、加黄连(炒)3分,阿胶(土炒)3分,木香1分。制法:上为末,水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小儿气血虚弱,久痢脱肛。用法用量:炒米汤送下。多服佳。摘录:《幼科发挥》卷三
-
加减大安丸
处方:陈皮(去白)、半夏、白茯苓、白术、枳实(炒)、桔梗各等分,苏子(炒)、甘草(炙)、莱菔子(炒)各减半。制法:上为末,姜汁煮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伤乳喘嗽。用法用量:淡姜汤送下。摘录:《幼科发挥》卷四
-
家传养脾消积丸
处方:白术30克陈皮30克苍术厚朴(姜汁炒)枳壳(麸炒)半夏曲青皮神曲麦芽山楂各15克炙甘草9克制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消食化积。30丸,米饮送下。摘录:《幼科发挥》卷一
-
莲花饮
《幼幼集成》卷三:莲花饮:处方:白莲须粉干葛白云苓大生地各3克正雅连天花粉人参北五味净知母炙甘草淡竹叶各1.5克灯心10茎功能主治:泻火生津。用法用量:水煎,热服。摘录:《痧痘集解》卷六《幼科发挥》卷四:方名:莲花饮组成:甘草、知母、莲花须、川莲仁、瓜蒌根、五味、人参、干葛、白茯苓、生地竹叶。
-
润下丸
《丹溪心法》卷二:润下丸:处方:南星30克半夏60克(各依橘红制法)黄芩30克黄连30克甘草(炙)30克橘红250克(以盐15克,水化拌令得所,煮干焙燥)制法:为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痧症全书》卷下:方名:润下丸组成:大黄(酒制)4两,黑丑(炒,头末)2两。用法用量:每服1钱,多至2钱,灯心汤送下。
-
四顺清凉饮
功能主治:主治大便秘,面赤身热,肠胃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者。连翘赤芍羌活防风当归山栀甘草各3克大黄(炒)6克功能主治:《外科正宗》卷四方之四顺清凉饮主治痄腮,口干,便秘。《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四顺清凉饮:组成:大黄(米上蒸,晒干)、赤芍药、当归、甘草(微炙)、青皮、枳壳各等分。
-
消导二陈汤
处方:生枳壳4.5克六和曲9克炒楂肉6克真川朴3克仙半夏6克广皮红3克焦苍术2.4克童桑枝30克功能主治:消滞和胃。治食滞不消,胸痞恶心,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脘闷腹痛者。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幼科发挥》卷四:方名:消导二陈汤组成:陈皮、半夏、白茯苓、白术、苍术、神曲、香附、砂仁、甘草。
-
人参安神汤
概述:人参安神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幼科铁镜》卷六方之人参安神汤:组成:麦门冬、人参、当归、黄连、酸枣仁、生地黄、茯神。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功能养血安神,清心除烦。治小儿心血不足,惊悸不安。《幼科发挥》卷四方之人参安神汤:组成:麦冬、人参、当归、黄连、枣仁、生地、茯神。
-
生熟解毒丸
《幼科发挥》卷一:组成:芩、连、柏(均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主治:小儿胎毒,发为痈疽、丹疹、疥癣,一切恶疮。用法用量:淡豆豉汤送下。初生一腊内服之良。天行痘疹之岁,尤宜服之。制备方法:上为末,雪水为丸,如麻子大,朱砂、雄黄各二分之一(水飞)为衣。
-
三黄泻心丸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三黄泻心丸组成:川连3钱,青子芩2钱,煨甘遂2钱,西牛黄1钱半,广郁金1钱半,猪心血1枚。《幼科发挥》卷二:方名:三黄泻心丸别名:三黄五色丸组成:黄连、黄芩、大黄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末,雪水为丸,如麻子大,均分作5分用衣,1分朱砂衣,1分青黛衣,1分雄黄衣,1分轻粉衣,1分芦荟衣。
-
栀子清肝散
《保婴撮要》卷十三:方名:栀子清肝散别名:栀子柴胡散、柴胡栀子散、柴胡栀子饮、栀子清肝汤组成:柴胡7分,栀子(炒)7分,牡丹皮7分,茯苓7分,川芎7分,芍药(炒)7分,当归7分,牛蒡子(炒)7分,甘草2分。主治:小儿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耳内生疮作痒,或出水疼痛,或发热。用法用量:水煎,子母同服。
-
万氏肥儿丸
概述:万氏肥儿丸即《幼科发挥》卷三记载的肥儿丸。别名:万氏肥儿丸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蒸)、莲子肉、当归(酒洗)各五钱,青皮、木香、砂仁、使君子、神曲各三钱,麦芽、陈皮、桔梗、炙甘草各二两。功能主治:主治小儿病后或伤食而致的脾胃素弱,食少而瘦。
-
茵陈胃苓丸
《幼科发挥》卷三:方名:茵陈胃苓丸组成:胃等丸(末)1两,茵陈(末)5钱。主治:小儿湿热食积。用法用量:灯心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神曲糊为丸。
-
王耀峰
王耀峰,1944年12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学医时间:1961年从医时间:1964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万全、王肯堂、夏禹铸、陈飞霞、江育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本草纲目》、《幼科发挥》、《证治准绳·幼科》、《医学金鉴·幼科心法》、《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指南》、《幼科释谜》。
-
汪受传
汪受传,1946年5月出生,江苏省东台市人。学医时间:1964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钱乙、陈文中、徐小圃、江育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病源方论》、《幼科发挥》。
-
万密斋医学全书
《万密斋医学全书》为中医学丛书。明·万全撰。刊于1549年。共10种,108卷。内容包括《保命歌括》、《伤寒摘锦》、《养生四要》、《内科要诀》、《幼科发挥》、《片玉新书》、《育婴秘诀》、《痘疹心法》、《片玉痘疹》、《广嗣纪要》。万氏擅长儿科,故《幼科发挥》等书对后世影响较大。
-
小儿发育
小儿发育为小儿的生长发育。《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其十五岁以上者,天癸已行…《成方切用·杂将护法》:“婴儿百日,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
-
小儿汗证
概述:小儿汗证(sweatingdiseaseinchildren)为病名。病因病机:汗液无故而出者,是由人体阴阳偏胜所致,小儿稚阴稚阳,故易阴阳偏胜偏衰而致汗证。《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
-
小儿诸汗
小儿诸汗为病证名。汗液无故而出者,是由人体阴阳偏胜所致,小儿稚阴稚阳,故易阴阳偏胜偏衰而致汗证。常见者有自汗和盗汗两类:《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
小儿盗汗
《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
内钓
出《幼科发挥》。惊风的一种类型。多由内伤寒冷所致。因寒则拘急,内脏掣痛。明·陈治《幼幼近编》:“内钓属脾胃虚寒,寒主收引,故伛偻拳曲,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也。”治宜温中定痛,用理中汤加木香、吴茱萸、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