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痞膏
《奇方类编》卷下:方名:治痞膏组成:葱白汁4两,姜汁4两,水胶8两。主治:痞。用法用量:贴痞处,待痞化,去药。制备方法:好黄酒2钟,同水熬成珠,摊狗皮上。
-
否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畏火焰,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素问·五常政大论》:“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诸病源候论》:“寒热邪气,客于经络,使血气否涩。”《玉篇·疒部》:“痞,腹内结病。”参痞气、痞块各条。
-
八反膏
《种福堂方》处方鳖头、苋菜、葱、蜜、甘草、甘遂、芫花、海藻、阿魏、鳖甲、水红花子。功能主治痞块。用法用量先以水调白面作圈,围痞上,大6-7分厚,其药敷在痞上,外用锡注2把,放烧酒在内,熨痞上,冷则更换,至痞内动,痛方止,明日大便下脓血,即除根。
-
痞积
①指疟后痰结或血裹,肝气痞积于胁下者。当与息积、积气等病证相鉴别。痞积之主症为胁下有痞块,时痛时止,胸腹胀痛。②指过食生冷,油腻所引致之痞块。见《医林绳墨·痞块》。主症胸中痞闷,膈塞不通。
-
辛开苦泄
辛开苦泄中药学术语。指辛味药与苦味药配合具有开散泄降的作用。如外感表邪兼有里热,可用桑菊饮加黄芩、大青叶等,桑菊饮辛凉解表,黄芩、大青叶苦寒泄热。又如寒热互结之痞证,用半夏泻心汤,干姜、半夏辛开而温,可散脾气之寒;黄芩、黄连苦泄而寒,可降胃气之热,一开一泄,一寒一热,共奏散痞之效。
-
三妙膏
《仙拈集》卷三:方名:三妙膏组成:蓖麻仁19粒,巴豆8粒,麝香半分。主治:横生逆产,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用法用量:摊贴脐下丹田穴。须臾即下,急急洗去。《仙拈集》卷一:方名:三妙膏组成:松香4两(煎),蓖麻肉2两(捣烂),皮消5钱。主治:痞积。制备方法:共捣为膏,量痞大小摊布上,贴时加麝2厘。
-
草果茵陈汤
处方:草果1钱,茵陈3钱,茯苓皮3钱,厚朴2钱,广皮1钱5分,猪苓2钱,大腹皮2钱,泽泻1钱5分。功能主治: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各家论述:湿滞痞结,非温通而兼开窍不可,放以草果为君;茵陈推陈生新,生发阳气之机最速,故以之为佐;广皮、大腹、厚朴,共成泻痞之功;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
阿魏化痞散
处方川芎当归白术赤茯苓红花阿魏鳖甲尖(酥炙,研)各3克大黄(酒炒)24克养麦面30克(微炒)制法上药共为末。功能主治痞癖初起,腹中觉有小块,举动牵引作疼,久则渐大成形。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好酒酌量调稀服。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
金翼丸
处方:沉香半两,木香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京三棱(煨,锉)半两,五灵脂半两,芫花(醋炒焦色)1分,干漆(炒烟出)1分,寒食面(炒)3分,墨(烧,研)1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积聚不消,心腹胀满,痞闷不快。心胸痞闷不快,温甘草汤送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
别脾散
《普济方》卷一七零处方甘遂不拘多少。功能主治痞证,发热盗汗,胸背疼痛。用法用量大人每服3钱,小儿1钱,用冷蜜水卧服。注意忌油腻、湿面、腥物。制备方法:用面包于浆内,煮10数沸,去面后,将细米糠火炒黄色为末。用药禁忌:忌油腻、湿面、腥物。
-
脂瘤·痰气互结证
定义:脂瘤·痰气互结证(adiposetumorwithpatternofintermingledphlegmandqi)是指痰气互结,以脂瘤表皮中央有黑点,常伴胸膈痞闷,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舌质淡,舌苔腻,脉滑为常见症的脂瘤证候。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外科真诠·瘿瘤》:“先用线针于瘤头上针一分深。脂瘤相当于西医的皮脂腺囊肿。
-
阴吹·气虚证
阴吹·气虚证(flatusvaginaliswithqideficiencysyndrome)是指脾气虚运化失职,中气下陷,腑气不循常道,以阴吹声音低沉,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胃脘痞闷,或小腹下坠,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缓弱为常见症的阴吹证候。
-
妊娠恶阻·脾胃气虚证
妊娠恶阻·脾胃气虚证(hyperemesisgravidarum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素虚,孕后冲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以妊娠呕吐不食或吐清水,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恶阻证候。
-
邪干心痛啼
邪干心痛啼为病证名。指小儿因寒邪干心作痛而啼。《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小儿禀受虚怯,厥气上逆,痞而不散,故发心痛而啼也。”治宜散寒开窍为主,用苏合香丸。
-
息积
《素问·奇病论》:“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证治准绳·杂病》:“息积,乃气息痞滞于胁下,不在藏府荣卫之间,积久形成,气不干胃,故不妨食。”《医学阶梯》则谓息积仅右胁下满,息难,未见形块。治宜调畅气机为主,三因化气汤、木香调气散等方,并可用导引法。
-
妇人𤵄痃
辨证论治:《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四:“一名便痈,一名便毒,俗称 子。 ^^痃,或肝经湿热下注,或郁怒伤损脾肝,其外症或两拗小腹肿痛,或玉门焮肿作痛,或寒热往来,憎寒壮热,其内症或小便涩滞,或腹内急痛,或小腹痞闷,或上攻两胁,或晡热重坠。玉门肿胀,肝火血虚也,用加味逍遥散。”
-
伤寒论三注
《伤寒论三注》为伤寒著作。清·周扬俊撰于1677年。在六经病每篇前均论述该经脉环周之理,并认为六经乃指手足十二经脉,非单指足经而言,补充了朱肱的足六经说。作者强调伤寒病证应以风寒为重点,故将论中春温夏热、火劫、并病、合病、脏结、结胸、痞证、痉湿暍等另编于后。
-
妇科心法要诀
《妇科心法要诀》为书名。6卷(即《医宗金鉴》卷44~清·吴谦等编。卷44调经及经闭诸证;卷45崩漏、带下、癥瘕、积、痞、痃、癖、疝等病及嗣育;卷46胎前诸症;48生育及产后;卷49乳症、前阴及妇科杂症。正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释,内容比较简要。
-
心下坚筑
心下坚筑为症状名。指脘部痞闷而悸动有力。多因水气凌心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尤在泾注云:“坚筑,悸动有力,筑筑然也。”
-
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
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infantileanorexia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气虚,中焦失运,以厌恶进食,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伴胸脘痞闷,嗳气恶心,形体偏瘦,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为常见症的小儿厌食证候。
-
湿阻气分
湿阻气分病证名。指气分受湿邪阻滞。症见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重体酸、骨节烦痛、胸闷纳呆、脘腹痞痛、呕吐泄泻,舌苔滑腻,脉象濡缓等。治宜宣化湿邪。
-
饥伤
指因饥饿致伤者。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景岳全书·饮食门》:“凡失饥伤饱,损及脾胃,多令人胸膈痞闷,不能消化…神体困倦,此皆脾气受伤,中虚而然。”饥饿损伤脾胃者,初宜少予清稀粥,逐次增量,待胃气恢复,饮食渐趋正常。治宜调养脾胃为主,如木香人参丸或大健脾丸去黄连等。
-
肾厥头痛
肾厥头痛证名。肾气上逆所致的头痛。主证头顶痛不可忍,四肢厥冷。《普济本事方》卷二:“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证见头顶痛不可忍,四肢厥冷,胸脘痞闷,多痰,脉弦等。治宜温肾纳气,选用玉真丸、来复丹、黑锡丹等方。
-
蛇瘕
瘕生腹内,摸之如蛇状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蛇瘕,其形长大,在脐上下,或左右胁,上食心肝,其苦不得吐气,腰背痛,难以动作,少腹热,膀胱引阴挛急,小便黄赤,两股胫间时痛。”《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蛇瘕,经后阴未复,食饮误中虺毒,成形,长而(疒丂)痛,宜蛇瘕方。”
-
蓐劳
蓐劳病名。又名产后痨。《经效产宝》卷下:“产后虚弱,喘乏作,寒热状如疟,名曰蓐痨。”因产后气血耗伤,摄生不慎,感受风寒或忧劳思虑等所致。症见虚羸喘乏,寒热如疟,头痛自汗,肢体倦怠,咳嗽气逆,胸中痞,腹绞痛或刺痛。治宜扶正益气为主,方用六君子汤加当归。
-
青瘕
聚在两胁的瘕证。八瘕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青瘕聚在左右胁下,藏于背膂,上至肩胛,其苦腰下急痛,腹下气冲,面色黄,四肢肿,二便难,喜唾涎,不可多食。”《类证治裁·痃瘕癥瘕诸积论治》:“青瘕,新产浴早风袭,瘕聚左右胁,崩中不禁,下青汁,用坐导戎盐散。”
-
气泻
指气机郁滞所致的泄泻,包括七情过极所致者。气泻的病因病机:《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气泻的治疗:气泻治宜行气和中,用大七香丸、解肝煎、痛泻要方、排气饮、五膈宽中散、震灵丹等方。
-
气机不利
气机不利为病机,是指气流通不畅,甚至阻滞,或气郁不散,从而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郁等。通常用以说明脏腑气化过程中升清降浊机能的紊乱,因而产生呃逆、胸脘痞闷、腹胀、腹痛、二便失调等症。治宜疏理。
-
鱼鳖蟹积
食鱼蟹类过多而致积滞不化者。证见腹痛,或吐或泻。《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鱼鳖蟹积,食此过多成积,腹中疼痛,胸中满闷,或吐或泻也。宜紫苏、陈皮、木香、姜汁。”方用妙应丸、遇仙丹等。参见食积条。
-
疏郁理气
疏郁理气治疗学术语。系理气法之一。与宽胸、宽中、解郁、开郁等义同。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症见胸膈痞闷、两胁及小腹胀痛等。药用香附、佛手、乌药、砂仁之类。方如柴胡疏肝散。
-
脾虚腹胀
脾虚腹胀病证名。因脾虚饮食难以运化,中气痞窒而引致之腹胀。《症因脉治》:“脾虚腹胀之证,食少身倦,脾虚不运,二便清利,言语轻微,心腹时胀时退,朝宽暮急。”治宜健脾消胀。选用五味异功散、参苓白术散、香砂枳术丸等方。
-
疟痞
疟痞病名。即慢性疟疾或疟疾反复发作所致的肝脾肿大。亦称疟母。见《鸡鸣录》。《症因脉治·疟母》:“即痰血痃癖也。疟久不愈,胸腹胁肋,有癥瘕痞癖,为患不瘥,此疟母之症也。”详见疟母条。
-
面积
面积病名。食积之一。指面食过多而积滞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面积,食面太多,或受寒,或懊憹以致成积,胸胃饱闷也。宜麦芽、莱菔子,方用阿魏丸。”亦可用莱菔子酒煎服。参见食积条。
-
米瘕
概述:米瘕为病证名。见《医说》卷五。病因病机:因嗜食生米所致的瘕证。症状及治疗:《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好吃生米成瘕,不得米则吐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毙人,宜鸡屎米煎。”关于米癥:米癥为七癥之一。症状:主要症状为脘腹结块固定不移,常思食生米,其他饮食难进,呕吐清水等。
-
积心痛
积滞客于肠胃所致的腹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心痛证》:“久积心腹痛者,以饮啖生冷果实,中寒不能消散,结而为积,甚则数日不能食,便出干血,吐利不定,皆由积物客于肠胃之间,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奇效良方·心痛门》:“饮食劳逸,触忤悲类,使脏气不平,痞膈于中,食饮遁注,变乱肠胃,发为疼痛;
-
积滞吐
积滞吐病证名。指食物久停,积滞于胃而致呕吐。《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四:“小儿积滞吐,胸膛闷结,中脘痞闷,气不舒畅,疗秽呕逆即吐。”治宜和胃降逆,用二陈汤、香砂、枳术丸加减。
-
痰积发热
痰积发热病证名。系痰积中脘引致之发热。《金匮翼·痰积发热》:“其脉弦滑,其证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活人书》所谓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参见痰积、发热条。
-
酒鳖
酒鳖病证名。饮酒过多形成的一种瘕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如平时嗜酒,血入于酒,而成酒鳖。”其证与气鳖、血鳖相似。治宜芜荑汤等方。
-
鳞体
鳞体病证名。又名胎垢、蛇身、蛇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鳞体者,谓皮肤之上,如蛇皮鳞甲之状,故又名蛇体,此由气血否(痞)涩,不能通润于皮肤…”类似鱼鳞病。治宜养血活血,如四物汤加味。亦可用僵蚕、蛇蜕煎水外洗,或用杏仁30克、猪油60克,捣泥外搽。
-
黄瘕
八瘕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黄瘕,左胁下有气,牢结不可抑,其苦腰背相引痛,小腹常急,下引阴中如刺,不和小便,或溺黄赤,时发寒热。”《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黄瘕,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用坐导皂荚散。”
-
狐瘕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狐瘕,出入少腹间,或隐或见,男子即为狐疝,女子乃名狐瘕,其苦阴酸涩,小便难,少腹瘀痛,胸膈腰背上冲而痛,其瘕甚,有手足成形者。”《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狐瘕,经行受惊,心志恍惚,邪入于阴,目闭溺难,宜狐瘕方。”本病见于腹股沟疝、腹股沟直疝等病。
-
谷胀
谷胀证名。因谷食不化所致胸腹胀满。即食胀。《世医得效方·胀满》:“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早食暮不能食,名谷胀。”《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谷胀,即食胀。”详食胀条。
-
膈气
一名鬲气。《圣济总录》卷六十:“人之胸膈,升降出入,无所滞碍,命曰平人。若寒温失节,忧恚不时,饮食乖宜,思虑不已,则阴阳拒隔,胸脘痞塞,故名膈气。”此病名,融会了噎膈病的主证和病机。
-
妇人xx痃
《妇人大全良方》指出此病“一名便痈,一名便毒。妇人xx痃,或肝经湿热下注,或郁怒损脾肝,其外症或两拗小腹肿痛,或玉门焮肿作痛,或寒热往来,憎寒壮热,其内症或小便涩滞,或腹内急痛,或小腹痞闷,或上攻两胁,或晡热重坠。若两拗小腹肿痛,肝经湿热壅滞也,用龙胆泻肝汤;玉门肿胀,肝火血虚也,用加味逍遥散。”
-
否格
否格病名。阴阳之气阻滞不通所致的疾患。《中藏经·阴阳否格论》:“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疸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疸为黄疸也,厥为寒厥也,由阴阳否格不通而生焉。”参见黄疸、厥逆、痞等条。
-
痰结实
痰结实病证名。指痰水聚结于胸膈之病证。《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痰水积聚,在于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痛,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外台秘要》用瓜蒂散吐其胸膈之结痰。参见膈痰、痰证条。
-
斗肘走气
斗肘走气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一手托住小儿斗肘穴运转,另一手握住小儿手掌摇动。用治痞症。
-
蛋积
蛋积病名。食蛋过多而成积滞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蛋积,食蛋不消成积,即嗳败卵气作酸坚痛也。宜白蔻仁、橘红、豆豉、姜汁,方用妙应丸。”
-
糍糕积
糍糕积病名。指食糍糕类食物过多而成积滞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糍糕积,食之过伤成积,噫气吞酸,心腹作痛也。宜白芍、谷芽、神曲。方用青木香丸。”参见食积条。
-
鳖瘕
八瘕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鳖瘕,形大如杯,若存若亡,持之应手,其苦小腹内切痛,恶气左右走,上下腹中痛,腰背亦痛,不可以息,面目黄黑,脱声少气,甚至有头足成形者。”《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鳖瘕,经行浴水,水精与邪气入于子户,形如小袢,少腹切痛,宜鳖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