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针
折针(breakingofinsertedneedle)即断针。是指针刺时针体发生折断的现象。见《备急千金要方》。折针的原因:折针多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使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原因所造成。
-
股外侧肌注射术
浅静脉穿刺应用解剖学基础股外侧肌股外侧肌是股四头肌的四头中最宽厚者,位于大腿的外侧及后部,其内侧为股直肌和股中间肌。穿经结构注射针穿过皮肤、浅筋膜、髂胫束至股外侧肌。失误防范基本同臀肌注射法。进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射部位不要过于靠近前内,针尖亦不能向前内倾斜,以免损伤股血管及神经。
-
三角肌注射术
三角肌注射术应用解剖学基础1.三角肌该肌呈三角形,底朝上,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肩肿冈及肩胛筋膜,整块肌肉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外、后三方包绕肩关节。腋神经从臂丛后束发出,与旋肱后动脉伴行至三角肌。3.进针层次注射针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至三角肌内。以免伤及腋窝内的血管及臂丛神经。
-
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多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使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原因所造成。若一旦发生,医生应保持镇静,嘱患者勿移动体位。
-
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刺灸心法要诀》:“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动,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顺着针柄倾斜方向分段逐步退出。切忌急速猛抽,使患者增加痛苦,甚至发生折针。
-
出针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俗称起针。出《黄帝内经灵枢·厥病》。金·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如出现弯针或折针时。出针法:一般是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
-
电针机
电针机的原理都是以其所发出的电脉冲来加强穴位针刺作用,可用于针刺治疗和针刺麻醉,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多为半导体电针机。临床操作时,选取两个适宜穴位,进针得气后,即可按电针机使用要求给予电流刺激,至予定时间达到刺激量时,即可停止通电,然后退针。本法应用范围很广,除体针外,耳针、头针、面针等均可参用本法。
-
电针法
其法是在腧穴上进针,得气后,于有关穴组(两穴为一组)上通以由电针机输出的脉冲电流,有双向脉冲电流(间歇振荡电流)、正弦波、方波等。其组合方式有连续波(其低于30赫的称疏波,高于30赫的称密波)、疏密波(疏波密波交替)、断续波(时断时续)、起伏波(脉冲幅度呈周期变化)、锯齿波(起伏如锯齿状)等。
-
弯针
定义:弯针(bendingofneedle)是指针刺时针身在肌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弯针的原因:弯针多由进针过快,刺激太强引起局部痉挛收缩;或针体触及坚硬组织;弯针的处理:轻度弯针可缓慢退出,针体弯曲角度较大时,应轻为摇动,顺着针柄倾斜方向出针。若因患者体位移动造成,则需先矫正体位,再行起针。
-
程约
程约为宋代针灸家。婺源(今属江西)人。据《婺源县志》载:世代为医,尤长于针灸。承家学,得针灸之妙。传说时太守韩瑗有疾,同邑医生马荀仲为之针右胁,半入而针折。急请程,及为左胁下一针,须臾折针出,疾亦愈,由是以针术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