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眦
小眦为人体部位名.即目外眦,见《医贯》卷四。外眦亦名锐眦、小眦、眼梢头、眼小嘴、眼小睫、眼小角、目锐眦、小眦。为上下眼弦颞侧的联合处,即外眼角。是足少阳经的起点,有童子髂穴。《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
-
小眦赤
小眦赤为病证名。小眦红赤有虚有实,《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小眦中生赤脉,渐渐冲眼,急宜早治,此三焦积热。”又名赤脉侵睛。赤脉从大眦发出者,称大眦赤脉传睛;治法:一般丝脉红赤粗大,痒涩刺痛,眵干泪热属实证。若丝脉淡红,微痒不痛,一般属虚,宜养阴清热,养血宁心,可选用补心汤或六味地黄丸加减。
-
目中胬肉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眦病
概述:眦病(canthusdisease)是两眦部位眼病的统称。两眦即大小二眦,为上下胞睑的内外侧联合处,大眦又名内眦,小眦又名外眦、锐眦。如心阴不足,虚火上炎,可表现眦部微赤,痒涩不舒,虚烦失眠。如属心经虚火,当滋阴降火,阴液足则虚火降;如心脾、心肺、肝肾同病,则可根据局部与整体辨证,灵活掌握补泻治法。
-
羌活退翳丸
别名:滋阴地黄丸(《医学纲目》卷十三)、柴胡退翳丸(《银海精微》卷下)。处方:黑附子(炮)寒水石各3克酒防己6克知母(酒炒)牡丹皮羌活川芎各9克酒黄柏生地黄(酒洗,炒)丹参茺蔚子酒当归身柴胡各15克熟地黄24克芍药39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翳在大眦,加葛根、升麻;翳在小眦,加柴胡、羌活。
-
外眦
外眦亦名锐眦、小眦、眼梢头、眼小嘴、眼小睫、眼小角、目锐眦、小眦。为上下眼弦颞侧的联合处,即外眼角。是足少阳经的起点,有童子髂穴。《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
-
小嘴赤脉附睛障
小嘴赤脉附睛障为病名,出自清·佚名《眼科统秘》。小嘴即小眦,即小眦赤脉传睛。本病外眦赤脉增多,横过白睛,可侵向黑睛,痒痛无时。古人认为小眦赤脉属心之虚火或三焦壅热,宜结合全身病情辨证论治。
-
小眦赤脉传睛
小眦赤脉传睛为病名,出自《银海精微》。外眼角络脉红赤向黑睛侵袭的病证。古人认为小眦部属心,赤脉传睛之发多因心之虚火,或三焦壅热所致。证见外眦部白睛赤脉增多,并渐渐横过白睛向黑睛侵扰,多有痒痛时作时止。治法:一般丝脉红赤粗大,痒涩刺痛,眵干泪热属实证。宜清心泻火,可选用泻心汤加减;
-
速效散
摘录:《袖珍方)卷二引《经验方》《古今医鉴》卷九:方名:速效散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连翘、薄荷、荆芥穗、柴胡、归尾、生地黄、地骨皮、天花粉、甘菊花、蔓荆子、牛蒡子、白蒺藜、草决明、枳壳、甘草。小眦头红丝血胀,乃心经虚热,宜补心补肾,加茯苓、莲肉,减荆芥、蔓荆子;制备方法:上为粗、细末。
-
小眦漏
见《证治准绳·杂病》。小眦漏的症状:《审视瑶函》卷四:“此症小眦之间生一漏,时流血水,其色鲜红。是病由心络而来,下焦火横行之疾,当于肾中补而抑之”。外眦近眶骨处患流注,溃而成漏,时流脓血。小眦漏的治疗:小眦漏治宜清热祛风除湿,可选用白薇丸或泻湿汤加减。亦可用导赤散加减治疗。
-
震雷廓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震(雷廓)为青睛,络通胆之府。”《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目锐眦
目锐眦为人体部位名。目锐眦亦称目外眦。外眦又称锐眦、目锐眦、小眦。指外眼角。《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
-
当容
概述:当容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眦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位置:位于外眦外方,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定位于太阳稍下方,平目外眦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功能主治:主治目赤痛等。刺灸法:斜刺0.3~
-
补虚人参丸
《眼科全书》卷五:补虚人参丸:处方:人参3钱,白茯苓1两,熟地1两,山药1两,防风1两,桔梗1两,石斛1两,黄柏1两,厚朴1两,菟丝子1两,牛膝1两,玄参1两,当归1两,川芎1两,木香3钱,细辛5分,桂心2钱,草决明8钱,覆盆子8钱。主治:劳伤心经,致心虚气弱,血运不行,积在小眦之间,赤脉传睛者。
-
点眼药法
定义:点眼药法(topicaleyemedication)为中医眼科外治方法。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小眦侧。现一般皆用软管药膏,用时将药膏挤出少许,置于胞睑皮肤患处或眼内白睛下方,轻轻拉提下睑后,令患者闭眼,用棉球轻轻按揉胞睑2~如用玻璃棒取药,则当患者闭眼时,将玻璃棒横向徐徐自眦角方向抽出。
-
滴眼药水法
定义:滴眼药水法(applicationofeyedrop)为眼科治法,属点眼药法的一种。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物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滴眼药水法注意事项:注意滴眼前要细心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勿触及胞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
-
雷廓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震(雷廓)为青睛,络通胆之府。”《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关前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震廓、震雷廓、关泉廓、关前廓。《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震(雷廓)为青睛,络通胆之府。”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通明汤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方名:通明汤别名:通明散组成:柏子仁(捣,研)2两,防风(去叉)1两,茺蔚子1两,车前子2两,桔梗(炒)2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玄参1两。主治:内障,黑水凝翳。主治:小眦偏赤,赤脉射黑睛。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下芒消、地黄汁各少许,再煎沸,食后温服。
-
归葵汤
概述:归葵汤为方剂名,出自《兰室秘藏·眼耳鼻门》方。别名:连翘饮子。连翘饮处方:柴胡二分,生甘草、蔓荆子、连翘、生地黄、当归身、红葵花、人参各三分,黄芪、酒黄芩、羌活各五分,升麻一钱。功能主治:主治目中溜火,恶日与火,隐涩难开,目小眦紧,视物昏花,迎风有泪。
-
大阳
概述:大阳即太阳:1.经外奇穴名;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别名后曲、鱼尾、太阳、前关。武台为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即耳前锐发下,平耳壳根前方,相当和髎之处。明·方贤《奇效良方》:“太阳脉红至太阴,内外有热,又连文台,热极不解;
-
眼角
眼角是眦(canthus)的俗称。又名目眦。指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两眦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
-
血轮
血轮为眼的五轮之一,指目之两眦,为上下眼睑连接的部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眦又名目眦,俗称眼角。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银海精微》:“心属火,曰血轮。在眼为二眦。”故眦部的疾患多与心、小肠有关。
-
眦
眦(canthus)又名目眦,俗称眼角。指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