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疗法
概述:针灸疗法:1.用针法和灸法防治疾病;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刺激人体穴位,并运用操作手法,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疾病。灸法主要是以艾为原料,温灼穴位皮表,温能经脉,扶阳散寒,治疗疾病。方法虽异,但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配合使用,通称针灸疗法。2.张殿华编。
-
自然疗法
采用营养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痤疮、关节炎、哮喘、动脉粥样硬化、抑郁症、Ⅱ型糖尿病、湿疹、痛风、高血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顺势疗法所使用的药物可以是植物药、矿物药和化学品。心理咨询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患者的心理咨询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是自然疗法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小儿厌食症
气候过热、湿度过高都可影响神经调节功能和消化液的分泌,也是引起厌食的原因;处方举例一:藿香9g,胡连3g,陈皮6g,建曲9g,焦山查9g,茯苓9g,鸡内金9g处方举例二:山药9g,川明参9g,鸡内金9g,苡仁9g,稻芽9g,麦芽9g。治以健脾益胃法。久泻加赤石脂9g,诃子6g;针灸疗法:可灸足三里、合谷、中脘、梁门穴。
-
瘫痪护理常规
操作名称瘫痪护理常规方法及内容1、预防褥疮。②排尿困难者,定时按摩膀胱,但不可重压,病情许可时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排空膀胱残余尿。每日更换无菌引流管及储尿袋。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护理。便秘时按医嘱给缓泻剂或隔2-3天灌肠1次。理疗、灸疗或拔火罐时均应注意防止烫伤。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置;
-
针灸
概述:针灸:1.针法、灸法的合称;通称针灸疗法。针刺治疗目前仍以毫针为主,讲究进针手法、针刺手法、针感、留针和出针等基本技术。针炙治疗原则为辨证施治及处方配穴,如实当泻,虚当补,热则疾,寒则留等,即为五法:补法、泻法、清法、温法、调法,须因病、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应用,才可获得良好效果。
-
微波针灸
微波针灸是指20世纪70年代初,科技工作者与针灸医务人员合作,将小剂量微波,通过毫针输入人体,产生类似温针和温灸的作用,因称。临床实践证实,微波针灸具有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补虚泻实,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洽疗时,先将毫针刺入人体的经穴,并通过运用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再向穴位定向辐射微波束。
-
中医学常识与针灸疗法
《中医学常识与针灸疗法》为书名。《中医学常识与针灸疗法》编辑小组编。196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医学专业学校试用教材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分述中医学常识及针灸疗法。
-
守气
守气(maintainingneedlingsensation)为针刺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守气之气,主要指经气、经络之气,也称“真气”。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
针灸实验录
《针灸实验录》为书名。申倬彬撰。1983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作者验案、失败教训。
-
妊娠痫证
妊娠痫证为病症名。症起多由素体肝肾阴虚,孕后血聚养胎,致肝木失养、肝风内动所致。针灸治疗:①体针:取百会、风池、太冲、阳陵泉、内关、三阴交等穴为主。昏迷加入中、涌泉;抽搐不止加阴陵泉、曲泉;牙关紧闭加下关、颊车;喉中痰鸣加丰隆、天突。②耳针:取肝、肾、皮质下、神门、枕等穴。
-
通俗针灸手册
《通俗针灸手册》为书名。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编。195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简要介绍针灸的一般常识、97个常用孔穴、针灸方法和25种病证的针灸疗法。
-
理想刺点
理想刺点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疗法及生理作用》。位于颈侧部之正中点,从甲状软骨尖向两侧划一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点处。功用:调整呼吸与血液循环,增加甲状腺及肾上腺内分泌。一般直刺0.2~
-
常见四种病的中药及针灸疗法
《常见四种病的中药及针灸疗法》为书名。彭静山撰。上海千顷堂书局1955年出版。书中首先阐述了神经衰弱、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等四种慢性疾病的分类、病因及发病机理。然后介绍其中药及针灸疗法。
-
最新针灸疗法300例
《最新针灸疗法300例》为书名。苏燕燕、周光廓编。1999年6月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最新的针灸疗法300余例,其医案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正规穴位治好的病例;另一类是采用反应点治好的病例。
-
简明针灸治疗学
《简明针灸治疗学》为书名。张桂林、张绣雯撰。1986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中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疗法。
-
食积头痛
注解:食积头痛为病证名。又称头痛·食积证(headachewithfoodretentionsyndrome),是指食积胃脘,升降失常,浊气上冲,以头痛,脘痞胀满,噫气泛酸,臭如败卵,或饱食则痛甚,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古今医鉴
明·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主要内容:《古今医鉴》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四篇,作为学习临证的理论基础;妇科分经闭、崩漏、带下、产育、产后等门;儿科分惊风、诸疳等门;搜集文献上自《内经》、《难经》,下迄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诸家学说,结合己见论述病证。现存版本:现存多种明清刻本。
-
新针灸学
概述:《新针灸学》为书名:1.朱琏著;提出针灸治病的机理主要是调整激发神经中枢,尤其是高级大脑皮层功能的论点,并相应地将针刺手法分为兴奋及抑制两类。修订后的版本增加了简易取穴法及医案两篇。第三篇为孔穴总论及针术、灸术方法;书分三篇,介绍脏腑、经络、腧穴、各种治疗方法和疾病治疗。
-
足针疗法
1.0寸坐骨神经痛、荨麻疹、肩痛穴号位置针刺方法主治14足底小趾跟后1寸斜向下刺或直刺0.5~0.5寸心绞痛、哮喘、感冒19足内侧舟骨突起上凹陷中直刺0.5寸高血压、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20足背第二、三趾间后3寸直刺或斜向上刺2.0寸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21在足临泣与地五会穴连线的中点直刺或斜刺0.5~
-
双向调节
双向调节是指应用同一种治疗或药物后,对人体产生的两种作用相反的效果。鹿茸中等剂量能增强心脏的收缩,有强心作用,而大剂量使用反抑制心脏的收缩,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研究表明,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中药的拮抗成分、中药的药量变化、中药的炮制、方剂的配伍以及与某些中药的适应原样作用有关。
-
滞产
概述:滞产为病症名。多由体虚正弱或恐惧受寒致气血虚弱,气滞血瘀而子宫收缩无力,或胞浆早破、产道异常、胎位不正、胎儿异常等因所造成。刺灸法:治则理气,调血,下胎处方三阴交合谷至阴方义三阴交乃脾经腧穴,又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两穴相配补合谷、泻三阴交补气调血以致胎下;
-
中医针灸临床手册
《中医针灸临床手册》为书名。石学敏主编。3章为十四经腧穴定位、主治、配伍以及针灸的刺法、灸法等临床操作方法及基本理论。17章详细介绍临床各科疾病实用有效的针灸疗法,计155个疾病。突出了作者丰富的诊疗技术,还从古今文献中发掘出多种针灸治疗方法和相关经验,供读者参考或启迪思路。
-
心剧痛
心剧痛为病症名。古称真心痛。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剧痛,或痛彻肩背、面青肢冷、胸闷气短、心悸自汗等。针灸治疗:①体针:取膻中、内关、心俞、厥阴俞等穴为主。四肢厥冷加灸关元、气海。②耳针:取心、屏间、下脚端、神门、脑等穴,强刺激。注意:针灸疗法有较好的缓解疼痛作用,但症情严重者须采取综合治疗。
-
针灸的科学基础
《针灸的科学基础》为书名。第三篇论及针灸触发的反应系统;第四篇论述针刺镇痛的神经科学基础;第五篇为经脉脏腑相关论;第六篇讲述针灸疗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七篇为经络现象的研究。该书是从事针灸科研、教学、临床以及生物医学科研人员、医学生等很有价值的一部参考书。
-
针灸治疗手册
《针灸治疗手册》为书名。1.《针灸治疗手册》编写组编。1983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常用针灸疗法的基本知识、常用腧穴定位主治及57种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2.李倩侠编著。1953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
-
治神
治神为针灸治疗原则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日:“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提示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将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宣告知病人,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安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者完成治疗。
-
浮针
浮针是一种新型的针刺工具,是第一军医大学符仲华教授于1996年6月发明。参见浮针疗法: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在病痛周围的皮下进针的针刺治疗方法,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像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
-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在病痛周围的皮下进针的针刺治疗方法,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像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
-
雪苔针论
《雪苔针论》为书名。王雪苔编著。全书分为“针灸史与针灸文献”“经络与腧穴”“针灸疗法与手法”“针灸临床治疗”“针灸研究方法学”“针灸的现状与未来”“其他”七个部分。研究始于文献和学术史而归于针灸的方法学研究以及针灸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思考,对于当今的针灸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新编实用针灸学
《新编实用针灸学》为书名。李文宪编著。本书是以《针灸精粹》为基础增入新的内容而成。书中主要介绍了针灸的历史、治病原理以及各种疾病的针灸疗法。
-
虚者补其母
虚者补其母为治则。出《难经·六十九难》。指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虚证应采用补益“生我”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如脾为肺之母,肺虚的病人不但补肺,还要补脾,即所谓培土生金。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肝虚证取用肾经水穴阴谷,或本经水穴曲泉治疗。
-
中国针灸学
《中国针灸学》为书名。1.承淡安编著。对针灸疗法的理论和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成果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本书为作者《中国针灸学讲义》的改编本。内容分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学、治疗学四篇,以经穴和治疗为主。病症采用中西医病名对照,吸取近代研究成果,融汇古今,便于学习参考。2.程莘农主编。
-
士材三书
《士材三书》为书名。明代李中梓(士材)撰。本丛书计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三种。后附尤乘的《寿世青编》。《病机沙篆》对50多种常见内科杂病之病因脉证诊断和治疗加以论述。尤乘乃李士材学生,深得李氏精髓,知此三书可代表李氏之学术思想,故予以汇刻。卷五、六有针灸疗法。
-
九灵
《九灵》为《黄帝内经灵枢》传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为书名,原书9卷共81篇,又称《灵枢经》、《针经》,与《黄帝内经素问》合称《内经》。《九卷》、《针经》、《九灵》、《九虚》均指《黄帝内经灵枢》而言。本书主要论述九针、经络、脏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
-
杨医亚针灸学
该书是作者从事针灸临床近60年的经验总结,除介绍针术、灸术、经络、腧穴基础外,主要是结合作者丰富的临床实践,详细介绍了针法、灸法的操作方法,在临床中如何运用针灸辨证论治法则、处方原则、处方程序、处方规律、补泻手法等,以及运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如何采取针灸疗法治疗内、外、妇、产、儿、五官科疾病。
-
针灸针麻研究
《针灸针麻研究》为书名。张香桐、季钟朴、黄家驷主编。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1979年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的节选本。内容包括针灸针麻原理的研究、经络与穴位研究、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等。
-
调神
调神即“治神”。《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日:“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提示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将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宣告知病人,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安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者完成治疗。
-
眼科针灸疗法
《眼科针灸疗法》为书名。夏贤闽编著。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眼科针灸配穴规律及常见眼科疾病的针灸疗法。
-
新医疗法
新医疗法是指1949年以来,我国中西医务人员团结合作,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发展和创造了多种新的简便有效的医疗方法。这些疗法多数是在原有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较广的有新针疗法、耳针疗法、头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水针(穴位注射)疗法、穴位结扎和埋线疗法等多种。
-
灵枢经
概述:《灵枢经》即《黄帝内经灵枢》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与《黄帝内经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黄帝内经素问》内容互有补充阐发,是研究我国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
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三部针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外治法
概述:外治法(externaltherapy)为治法,简称外治,或名外取。是指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
-
外治
概述:外治:1.外治法;《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
治百病方
《治百病方》医方著作。系新出土汉代竹、木简牍医书。1972年于甘肃武威县旱滩坡东汉墓中出土,现存92枚手写医简,所以又称武威汉代医简。其中可辨识的药方约36首,药名百余种。此外还有针灸疗法等内容。这是历代文献所未收载的一部早期医学文献。内容可见于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一书中。
-
针灸科
针灸科为中医学分科之一。指以针刺、艾灸等手段治疗疾病的科目。针灸治病由来已久,隋唐始设为专门的科目,宋有针兼灸科,元、明均设有针灸科。一直沿袭至今。针灸疗法由来已久,唐代始设针科,宋代设针兼灸科,元、明两代均设有针灸科,清朝前期也设针灸科,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太医院中取消针灸科。参见十三科条。
-
伤寒论新注
《伤寒论新注》为伤寒著作。承淡安注解,朱襄君参订。承氏参考多种《伤寒论》注本及有关著作,对仲景原文采取提要、注解、小结的形式予以详析,并对六经病证补充针灸疗法。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试用中西汇通的理论注释经义,书中的注解和方论杂有附会或不够恰当的观点。现存1930年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
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为病症名。即胞衣不下。多因气虚或血瘀等引起的子宫收缩无力而致。现代医学称本病症为胎盘滞留。其中由宫缩乏力或不协调所致者,可采用针灸疗法,而由植入性胎盘及胎盘粘连等因所致者,非针灸适应证。针灸治疗:取中极、合谷、三阴交、肩井、独阴、昆仑等穴。小腹寒痛者重灸气海、中极;